金山網訊 從垃圾智能分類桶到微信監管平臺,從分揀中心到生物技術處理,鎮江新區積極探索垃圾循環利用新路徑,因地制宜,創新方式方法,分類處理流程實現信息化、科技化,讓市民家中的廢棄物真正成為帶動農戶致富的「金寶貝」。近日,在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筆者見證了這段垃圾變廢為寶的綠色再利用之旅。
出發站:大港街道港灣花園
下午2點半,鎮江新區大港街道港灣花園居民朱文玉拿著收拾好的廢紙盒來到社區一角的垃圾智能分類桶前。他用手機掃描垃圾桶上的二維碼進入「鎮江新區生活垃圾分類監管平臺」微信小程序。在手機屏幕上一番操作後,他將廢紙盒投放到了印有「紙張」字樣的分類回收桶中……今年4月份以來,類似場景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港居民的生活之中。
市民掃碼投放垃圾。 張曉君 攝
圍繞生活垃圾分類推廣,在2019年鎮江市丁卯片區率先完成小區垃圾分類市場化服務的基礎上,今年新區進一步拓展小區垃圾分類市場化服務範圍,並於4月完成了對大港片區56個小區垃圾智能分類桶的設置。
「目前新區主要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種分類方式。可回收物是藍色桶,有害垃圾為紅色桶。」現場,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容環衛科科員張小波介紹,為幫助居民準確進行垃圾分類,智能分類桶對可回收物進一步細分成玻璃、金屬、塑料、紙張四種,每種回收桶上還附有詳細的分類說明。
「參照這些說明,通過微信監管平臺選擇操作類別,相應投放口的金屬板會緩緩開啟,方便將垃圾扔進去。平臺還會依據垃圾的種類及重量,給予一定的積分獎勵,可換取一些生活日用品。」居民們對這項工作非常支持。
在一旁的廣場上,市場化服務單位丁卯公用的垃圾分類宣導員朱媛和志願者們正在開展每月一次的宣傳活動,吸引了不少群眾圍觀學習。
「為幫助群眾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意義,每個社區都配備兩位垃圾分類宣導員,每日開展入戶宣傳、每月組織活動,指導大家正確使用垃圾分類微信監管平臺準確分類。」朱媛介紹,截至目前,街道第一輪宣傳工作已基本結束,宣傳覆蓋率近90%。
中轉站:新區(大港)可回收物分揀中心
下午3點多,環衛工人駕駛著一輛印有「可回收垃圾收集專用車」的藍色電動車來到垃圾智能分類桶前,將垃圾裝入車中。丁卯公用項目經理錢宏偉告訴記者,為保障垃圾處理做到全過程實行分類制,公司分別配備了可回收垃圾收集專用車和有害垃圾收集專用車,每天上下午對可回收物集中收集,每周收集一次有害垃圾。
環衛工人分撿垃圾。 張曉君 攝
跟隨收集專用車,我們來到了垃圾分類處理的第二站——新區(大港)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分揀中心佔地面積160平方米,配備有一座變頻輸送分揀平臺和一臺60噸液壓打包機。分揀中心內,右側區域被隔成四個部分,分別整齊堆放著收集的玻璃、金屬、塑料和紙張四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則單獨存放在一間小房子裡。左側區域,工作人員李菊香和同事正圍在分揀平臺兩邊,將傳送帶上的垃圾分門別類放置於收納桶中。
「我們會對當天入庫的各類可回收物進行二次分揀和打包稱重。如果有投錯的垃圾,我們會根據重量數據,通過管理後臺,找到對應的投放記錄,並更正積分獎勵。」李菊香說。
在分揀中心,可回收物以及有害垃圾經過二次分揀歸納整理後,將在這裡作短暫「停留」。等存放達到一定量後,將會由「專車」將它們分別送往有資質的物回公司及相關企業進行專業處置。
餐廚垃圾終點站:江蘇迪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可回收餐廚垃圾如何做到回收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的神奇蛻變?帶著好奇,筆者來到垃圾分類「旅程」的最後一站——江蘇迪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迪飛生物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致力於農業廢棄物、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高科技企業。「我們的回收處理技術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對畜禽糞便、樹枝秸稈等垃圾進行就地發酵處理,轉化為有機肥料循環使用;另一種則是將餐廚垃圾進過預先處理,打成漿料後,經過微生物分解發酵,用於飼養黑水虻幼蟲。」企業董事長張亦飛介紹。
「黑水虻含有豐富的天然抗菌肽、蛋白酶等物質,用來飼養動物不僅能夠提畜禽的免疫力,而且能大大減少甚至杜絕養殖過程中的抗生素使用,實現健康安全養殖。」餐廚垃圾是黑水虻幼蟲最喜愛的「美食」之一,幼蟲體內能夠自動分解餐廚垃圾中的有害物質,吃完垃圾後長成的幼蟲,是農戶餵養雞鴨、螃蟹最佳飼料,不僅成本低而且營養豐富。而農戶養殖的雞鴨、螃蟹可出售給附近的旅遊基地,真正完成了一條綠色生態產業鏈。
受益於新區垃圾分類處理綠色生態鏈,張亦飛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預計今年企業通過循環利用餐廚垃圾飼養黑水虻以及雞鴨等畜禽,可實現銷售300餘萬元。同時,我們也正在積極探索『公司+農戶』模式,進一步開發可腐垃圾的循環利用技術,生成更加優質的肥料、飼料等產品,推動新區及周邊的農戶、養殖戶擴大規模。在打造綠色環保的同時,幫助當地的農民實現增收、共同致富。」(張曉君 楊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