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
作者:彭允好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善惡對峙的世界,善惡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善生,一念惡生,相互爭競,纏鬥不息,伴隨著人一生的成長。
人所走的每一步都面臨著善和惡的考驗,都面臨新的方向的選擇。心學大師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好和壞,善與惡,有時實在很難分得清楚。為善為惡歸根究底不過是意念之動。
一個好人,在某個特定的情景下可能會因一念之差做出惡事,同樣,一個惡貫滿盈的壞人也可能一念所感去做好事。人心難測,更多的時候是一念之差,人的好和壞很難通過一個行為或一件事情而武斷地做出判斷。
人人都是好人,人人也都是壞人。好和壞就像銅幣的一體兩面,隨時都會轉變過來。正如王陽明所說:「心之所發處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惡行」。
人的生活實踐既是學習善,識別惡的過程,也是趨向善,摒棄惡的過程。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修行,心善自然美麗,心誠自然真摯,心仁自然寬容,心淨自然莊嚴,心清自然百邪不侵,心正自然大道光明。
現在很多人都怪罪社會風氣不好,認為是社會風氣汙染了人的心靈,使得人心變得浮躁邪惡。然而卻很難有人說,社會風氣是誰造成的?你害我,我害你,互相侵害,社會風氣如何能夠變得好。如果人人重情重義,你對我好,我對你好,你對我講情,我對你講義,相互扶持,相互關愛,社會風氣又如何能夠變得不好?
是人改變了社會風氣,還是社會風氣改變了人心?這不是一個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因為社會風氣是個大環境,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但是對於人心,只要每個人都拿出一點奉獻的精神,都拿出一絲感恩的情懷,人心向善,每個人都在改造自己的過程,就是在改變不良的社會風氣。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上說:「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動一靜,神明鑑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況報應昭昭,不爽毫髮。」一念善生,天堂之宮殿已就;一念惡生,地獄之刑具已備。善念剛起,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惡念剛生,禍雖未至,福已遠去。
一動一念,都已禍福相隨,一言一行,都已昭示後半人生。很多人都愛找理由為自己開脫,總以為動聽的理由能夠掩蓋著內心惡念惡行,卻不知,欺騙別人的同時,把自己也欺騙了。既不能改變命運,反而越陷越深。掩耳盜鈴,從前是嘲弄傻子,而今卻只在嘲弄自以為聰明的人。
前段時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印象頗深。標題是《科學家科學研究發現因果報應的重大秘密》。
科學家在神經化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心懷善念、積極思考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統就強健;而當心存惡意、負面思考時,走的是相反的神經系統:即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而正向系統被抑制住,身體機能的良性循環會被破壞。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長壽。
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合作研究了「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課題,工作者隨機抽取了7000人進行了長達9年的跟蹤調查,統計研究發現,樂於助人且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明顯優於常懷惡意、心胸狹隘、損人利己的人,而後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在不同種族、階層、健身習慣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於是科學家公布了研究成果——行善能延長人的壽命。
更多不同的實驗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即純淨、慈善、正面的思想狀態能令生命健康喜悅,而惡念會讓機體組織失衡與病變。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個視頻《水知道答案》:
水能聽,水能看,水能夠知道生命的答案。科學家研究水的結晶,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喝水之前,若以感恩的心、愛心看它,一兩分鐘後水的結晶就會變得非常之美,水本身也純淨、營養。如果反之以憤怒的心態對待,則被化驗出帶有毒素,水結晶看上去也非常難看。
這項科學試驗結果無非是告訴人們——善念可以讓世界更美好,惡念只會讓世界更糟糕。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社會存在,一直在努力傳導做人的道理、法則,做人的原則、底線。這些道理、法則、原則、底線,都是在講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人和自然如何相處,人和社會如何共存,人如何積德行善,如何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美好,讓我們共存的社會風氣更清新。
無論是儒家講仁、關公講義、佛家講慈、道家講德,歸根結底都是在導人向善,揚善去惡。都是在諄諄善誘,規勸世人走上光明的大道,而不是手足相殘,互相侵害。
科學家們結合長期追蹤的實驗報告顯示的數據,得出結論:人們善良的行為,比如感恩、奉獻、讚美、寬恕、勇氣、幽默、尊重、同情、忠誠等等,這些行為的付出顯示:「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古語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間沒到。」與其在善惡轉換中坐等因果業報的降臨,還不如,從現在起,就讓我們每個人以善心善念來改變這一切,如果人人都能彼此關愛扶持,樂於助人,重情重義,社會風氣何愁不變好?人與人之間又豈會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不僅是我們自身的朋友圈,外部所有的人際關係圈都將是一片快樂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