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率轉換為能量收集

2021-01-08 電子產品世界

有大量的環境能源在美國和能量收集的傳統方法在世界各地已經通過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然而,新的捕撈工具使我們能夠從各種各樣的環境資源產生電能。此外,它不是很重要的電路的能量轉換效率,但更多的「平均收穫」能量可用來驅動它的量。例如,熱電發生器將熱能轉換為電能,壓電元件將機械振動,光伏將太陽光(或任何光子源)和電療法防潮轉換能量。這使得有可能提供動力遠程傳感器,或者一個存儲裝置充電,例如一個電容器或薄膜電池,使得微處理器或發射機可以從遠程位置供電,而不一個本地電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6729.htm

然而,它在功率譜,其中,在無線傳感器網絡(WSN)和傳感器毫微功率轉換正變得越來越普遍的「低」端,即需要進行功率轉換IC可與功率和電流的非常低的水平工作是必要的。這些通常是幾十電流的微瓦和納安的分別。然而,這樣的功率轉換產品,包括電池充電器,在操作的可用性低於1μA的電流都極為有限。

概括地說,根據需要包含在這些應用中必要的集成電路的性能特徵包括以下:

低待機靜態電流 - 通常比6μA以下,低至450 nA的

低啟動電壓 - 低至20毫伏

高輸入電壓能力 - 高達34 V連續40 V瞬態

能夠處理交流輸入

多種輸出能力和自治系統電源管理

最大功率點控制(MPPC)太陽能輸入

緊湊的解決方案與足跡最少的外部元件

無線傳感器網絡基本上包括某種換能器的環境能量源轉換成電信號,之後通常通過DC / DC轉換器和管理器供給下遊電子與正確的電壓電平與當前的自包含的系統。下遊電子電路由一個微控制器,傳感器和收發器的。

當試圖實現無線傳感器網絡,一個很好的問題要考慮的是:多大的權力是必要的操作呢?從概念上講這似乎相當簡單;然而,在現實中卻是有點困難,因為許多因素。舉例來說,一個不讀書需要多麼頻繁採取?或者,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大數據包是多少權力是需要的要發送的?這是由於收發信機消耗為單個傳感器讀數和傳輸系統所用的能量的大約50%。有幾個因素會影響一個能量收集系統或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功耗特性,它們都需要被考慮在內。

當然,由能量收集源提供的能量取決於源多久可用。因此,主要指標的清理源比較的功率密度,而不是能量密度。能量收集是一般受到低,可變的和不可預測水平的可用功率,所以一個混合結構,它連接到收割機和次級電力存儲器經常被使用。因為在功率其無限的能源供應和不足的收割機,是該系統的能量源。次級電力存儲器,無論是電池或電容器,產生更高的輸出功率,但存儲較少的能量,在必要時,但以其他方式定期從收割機接收充電供電。因此,在情況下,當不存在環境能量從中收穫功率,二次電源儲存必須用於無線傳感器網絡供電。當然,從系統設計人員的角度看,這增加了複雜性的進一步的程度,因為它們現在必須考慮到多的能量必須如何存儲在第二儲存器,以補償不足的環境能量源。

很顯然,無線傳感器網絡必須提供使用時的能量非常低的水平。這,反過來,這意味著在系統中使用的部件必須能夠處理這些低功率水平。而這已經達到與收發器和微控制器,在等式的功率轉換和電池充電側一直存在的空隙。不過,凌力爾特開發了LTC3388-1 / -3和LTC4071,專門解決這些需求。

該LTC3388-1 / -3是一個20 V輸入能夠同步降壓轉換器,可以提供高達連續輸出電流50毫安3毫米×3毫米(或MSOP10-E)封裝 - 見圖1。它工作於輸入電壓範圍為2.7 V至20 V,因此非常適合廣泛的能量收集和電池供電的應用,包括「保持活躍」,傳感器和工業控制電源。

凌力爾特LTC3388-1圖片/ -3典型應用電路圖

圖1:LTC3388-1 / -3典型應用電路圖

該LTC3388-1 / -3利用遲滯同步整流以優化效率在寬負載電流範圍內。它可以提供超過90%的效率為負載從15微安到50mA,只需要400 nA的靜態電流,從而使其能夠提供更長的電池壽命,其中一個被用於輔助電源。

該LT3388-1 / -3集成了一個精確的欠壓鎖定(ULVO)功能,當輸入電壓低於2.3 V,靜態電流降低到只有400 nA的禁用該轉換器。一旦在調節(在無負載時),則LTC3388-1 / -3進入睡眠模式,以儘量減少的靜態電流到只有720 nA的。降壓轉換器然後接通,並根據需要來維持輸出調節關閉。另外一個備用模式會禁用切換,而輸出是用於調節時間短負載,如無線數據機,需要低紋波。這種高效率,低靜態電流的設計非常適用於能量採集,這需要很長的周期充電伴隨短脈衝負載供電的傳感器和無線數據機。

很多時候,電池用作無線傳感器網絡輔助備用電源;但是,如何將其從低電源充電的設計挑戰不是微不足道的。 Linear公司的LTC4071是並聯電池充電器系統,包括集成的電池保護和低電池斷開功能,以保護低容量電池的損害,由於自放電。這是一個簡單而複雜的充電器和保護鋰離子/聚合物電池。其超低的550 nA的工作電流支持從以前不能使用的非常低電流,間歇或連續充電電源,例如,從能量收集應用提供充電。一個內部電池熱量查驗器降低浮置電壓,以保護鋰離子/聚合物電池,紐扣電池或薄膜電池在電池溫度升高。坐落在一個低調的8引線2毫米x 3毫米DFN封裝,LTC4071的提供,只需串聯在輸入電壓需要一個外部電阻一個完整和超緊湊的充電器解決方案。

即使可攜式應用和能量採集系統具有寬範圍功率電平的正確的操作,從微瓦到大超過1瓦,有由系統設計者可用於選擇許多功率轉換IC。但是,它是在功率範圍,其中該水平落入該選擇變得有限的毫微功率電平的下端。

幸運的是,電源轉換和電池充電可用於設計師從具有小於一個微安靜態電流來選擇,以延長電池壽命的低功率傳感器保活電路和新一代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為能量收集物聯網節點的電源轉換選項
    環境能量收集功率的物聯網(IOT)傳感器節點的可能來源,但需要精心管理。除非基於太陽能或熱技術收割機,例如,被設計成與傳統的電路兼容,直流/直流轉換器
  • 隨著電子設備的增加 從RF收集能量作為電源的方案越來越普遍
    幸運的是,我們周圍存在很多種能量形式,既可以把風能、光能、物體運動動能轉換成電能,甚至從高頻無線電信號的傳輸中也可以收集部分能量。這個世界的電子設備日益增多,在可能的情況下復用能量(比如RF、微波信號)就顯得更有意義了,這樣可以幫助提升整體能量使用效率。
  • 採用超低電壓轉換器改善從熱電能源的能量收集
    利用環境或「免費」能量來為無線傳感器節點供電是很有吸引力,因為它能夠對電池或導線供電提供補充、甚至完全無需使用電池或供電導線。當更換或檢修電池存在不便、費用昂貴或危險之時,這顯然是有好處的。  許多無線傳感器系統消耗非常低的平均功率,從而成為可利用能量收集技術進行供電的主要候選對象。很多傳感器節點用於監視緩慢變化的物理量。
  • 用於非隔離低功率AC/DC轉換應用的集成控制器介紹
    打開APP 用於非隔離低功率AC/DC轉換應用的集成控制器介紹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3-20 08:15:00 這種集成控制器的製造商,內置高壓MOSFET,用於非隔離低功率AC/DC轉換應用包括功率半導體製造商,如德州儀器,Power Integrations,STMicroelectronics,Fairchild Semiconductor和安森美半導體等。 TI最近為這些應用推出了集成控制器UCC28880。
  • 能量轉換材料與技術
    基於此,能量轉換的概念應運而生,即能量在數值上是相等的,可以從一種形式的能量轉變成另外一種或幾種形式的能量,例如電能、熱能、化學能和機械能的相互轉換、光能和電能的相互轉換等。而這些能量的轉換是通過能量轉換材料和相應的技術來實現的。根據能量轉換原理製備的具有特殊功能元器件的材料稱為能量轉換材料。
  • 將壓電能量收集和壓電傳感整合在一起,為答疑解惑
    打開APP 將壓電能量收集和壓電傳感整合在一起,為答疑解惑 發表於 2019-05-05 15:54:12 機械能是一種新型的綠色能源,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歐洲正在利用壓電技術鋪設壓電發電道路,以收集路面振動產生的機械能。基於壓電技術的能量收集也將在自供電物聯網節點中發揮作用,因為沒有人願意為數十億個電池充電或更換。如果沒有自供電節點,物聯網只不過是歷史上的一個註腳。 本報告將壓電能量收集和壓電傳感整合在一起,為讀者答疑解惑:(1)毫瓦或兆瓦:壓電技術的成功在哪裡?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在許多情況下,使用能量收集的應用往往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大體積的電池。 典型例子包括可穿戴技術,如健身小工具和健康監測設備,以及諸如環境或結構狀況監測應用中的無線傳感器節點。 通常情況下,從諸如太陽能、振動或溫差等環境能量源收集的能量,需要經過轉換、升壓和暫存後才能得到有效利用。 現如今,多家公司針對能量收集應用推出的電源轉換和電源管理集成電路日益增多。
  • 一種新型振動能量收集系統,可持續點亮LED燈和數碼管
    實驗結果表明,在67Hz固有頻率、外接17負載時,樣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16mW,對應的功率密度約為271W/cm3;電壓智能調解電路的最大輸出電壓可保持在5.1V,且可為鋰電池提供4.18V的充電電壓,實驗驗證了振動收集裝置的輸出電壓經過所設計的能量存儲電路可有效地為
  • 打坐,可以將自然能量轉換為身體能量
    二、自然能量轉換守恆,為身體所利用 能量轉換與能量守恆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
  • 能量轉換晶片需要低功耗和高轉換效率的雙項指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4/289484.htm  【ADI】能量無處不在,能量採集和儲存技術其實也並不是很新。但隨著物聯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應用會用到能量採集技術、能源管理系統和可充電電池,以便能夠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持續使用。
  • UCLA研發熱電發電機 從寒冷夜空中收集能量或可為電動汽車等供電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雖然太陽能電池板非常有效,但是其主要缺點之一是,只會在白天產生能量,因此需要存儲多餘的能量以備夜間使用。不過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工程師們研發出一種原型設備,與太陽能電池板工作原理幾乎相反,該設備可以從寒冷的夜空中收集能量,被動為LED燈供電。
  • 逆自旋霍爾效應實現磁電能量轉換
    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在有機半導體中將微波能量轉化為電能。rnREETC-電子工程專輯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證明了一種新效應——稱為逆自旋霍爾效應(Hall effect)——利用微波作為磁自旋的來源,將磁自旋流轉換成電流。
  • 接近永動機的技術:從室溫石墨烯的熱運動中無限汲取能量
    科學家已經能夠在室溫下從石墨烯的熱運動中汲取能量,從而有可能得到一個清潔的、無限能量的來源。該方法巧妙地利用了納米級的波紋和石墨烯內部的布朗運動(顆粒的隨機運動),產生了可應用的電流。阿肯色大學的物理學家保羅·蒂巴多說:「可以將基於石墨烯的能量收集電路集成到晶片中,為小型設備或傳感器提供乾淨,無限的低壓電源。」新研究借鑑了同一實驗室先前的工作。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寫道:「這些納米級波紋的起源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人類為什麼不考慮將閃電的能量收集起來?而看著它們被白白浪費
    那麼既然是同一種電,人類為什麼不考慮將閃電的電荷存儲起來為作為人類的能源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1.閃電的能量夠不夠大2.如何存儲以及有沒有必要存儲一道閃電的能量有多大?閃電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可能都是能量大、電壓高、爆發力強。這是打雷閃電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那麼,閃電的能量真的很高嗎?
  • 能量傳遞到地球的太陽能轉換模塊PRAM進行首次在軌測試
    該硬體是第一個設計的軌道實驗,旨在將太陽光轉換成用於太陽能衛星的微波功率傳輸。圖片來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5月17日在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上發射了PRAM(光伏射頻天線模塊),用於研究從太空獲取太陽能供地面使用。該實驗是專門針對太陽能衛星設計的硬體首次在軌測試,這可能在未來能源發揮革命性作用。
  • 電的能量轉換
    電能又是如何轉換成我們需要的能量形式呢?一、發電機發電機是指將其它形式的能轉換成電能的設備。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它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輸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
  • 科普:物質與能量轉換的臨界點是哪裡?
    物質與能量轉換的臨界點是哪裡?也就是說,什麼是能量?什麼是物質他們的轉換的臨界點在哪個物質或者哪個粒子層面?物質釋放能量的方式,大多是以不固定的高能離子狀態進行,而且理論上而言,物質與能量是緊密地結合為一體的,任何的物質在不同的環境下都有可能會釋放出能量,而不同的物質釋放能量的條件也是各有不同的,因此也就不可能會有從物質轉換成能量的臨界點了,即使有的話,也是針對不同的物質釋放出能量的條件。當然,物質釋放出能量的方式大多都是以電子遷躍、輻射等方式來進行。
  • 為什麼說汽車電動化是大勢所趨-以中國為例說說絕對能量轉換效率
    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汽車電動化是目前人類發現的能量轉換效率最高的方式!能量轉化示意圖為什麼說汽車電動化是目前人類發現的能量轉換效率最高的方式呢?其實只要對比一下目前主流的燃料發動機和純電動汽車的絕對能量轉換效率就可以知道了!這裡的絕對能量轉換效率是指需要人類活動的所有環節的的轉換效率!
  • 上轉換發光材料及其應用
    與普通光致發光過程不同的是,.上轉 換發光具有較大的反Stokes位移,材料中需存在較長壽命的中間能級或亞穩態,同時實現上轉換發光也需要較強的激發光源。若材料能 夠實現上轉換發光,就可能將肉眼看不見的長波長的光轉換為可見光,在雷射、顯示、防偽等信息科學和技術領域將有著重要的應用,也將在生物醫學等方面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
  • 能量轉換技術在智能電網的應用
    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其核心之一就是能量轉換技術的創新及應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成為當今國際上能量轉換技術的研究熱點,國外對該技術的研究開展較早,能源轉換領域的新型技術的研究進展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