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東:流行音樂裡面唱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內含聲樂原理分析)
關於唱歌其實大部分人(沒有系統學習聲樂)還是會有比較深的誤解,大部分人對唱歌的定義就是一群人喝完酒後在KTV裡面拿著話筒亂吼幾句。
但是對於職業歌手來說,唱歌不僅需要系統學習演唱技巧更需要深入了解歌曲背後的文化,不能理解一首歌曲就無法表達好一首歌曲。
所以唱歌可以分為兩類
1、普通人娛樂型唱歌
2、專業訓練型唱歌
對於普通人型的唱歌其實沒有太多的講究,主要是自己開心就好;唱的好不好並不是重點、更不是追求。
我(張啟東)以前也寫過一些作品,主要是講流行音樂對於普通人的意義。
這次我們從專業訓練的角度分析下唱歌,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一個事情結論也就完全不一樣的。
下面的分析可能會有點抽象,適合有一定基礎的朋友參考下,音樂小白可以直接跳過。
從科學角度分析唱歌
歌唱就是大腦發出指令,指揮我們的呼吸和發聲器官一起協調運作產生的結果。
每一次發聲從身體哪裡開始,運用到了哪些器官、技巧,過程如何結果如何,都具有邏輯的發聲順序,以及想像的空間思維。
對於職業歌手來說,在唱歌的過程也在不斷消耗體力和腦力,所以唱歌就像一場有技巧的運動。
就像是籃球:不僅需要彈跳好、體能好、速度快、運球穩定,更要懂得團隊配合。
但是大部分人(沒經過系統訓練)在唱歌的過程中,發音方式是錯誤的,聲音是完全靠嗓子發出來的。
如果只是娛樂的時候這麼唱歌,其實沒啥太多影響,非職業歌手唱歌時間、機會有限。
但是歌手出現這種情況沒有及時糾正的話,長期下去很容易造成嗓子的損壞。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唱歌呢?
有可能我們是要抒發自己的感情,有可能大家本身就喜歡聽歌、嗓音條件較好,想提升自己的發音技巧。
我們人類都具有對聲音的審美,會可以追求好聽的聲音,而不是選擇噪音。
物理學裡面噪音是指沒有規則的聲音,而音樂是有規則的,具有一定的旋律、節奏等。
雖然好的聲音雖然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有一定的標準!
歌手需要高強度的系統訓練唱歌
歌手在開演唱會,專輯錄製之前會進行體能鍛鍊,系統練聲、開嗓,讓自己的聲音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
在系統訓練之前,大家的唱歌是有毛病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音準不好、發音方式不對、假聲很虛、氣息不足。
雖然對於唱歌而每個人的天賦都不一樣,但是這些問題大部分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系統訓練來解決的。
我們看到歌手把一首歌唱好,其實他們用到的方法、技巧特別多,甚至訓練的強度也是非常大。
歌手有時候為了訓練某個技巧、某個音,他會去做反覆的練習,所以系統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歌手每次訓練唱歌的時間需要根據歌曲的難度來定,有個歌曲對氣息要求較高、有些歌曲對體能要求較高、甚至有些歌曲需要嗓子條件好。
好有些歌曲是整體高音連續咬字、有些歌曲只是單獨一個字的高音較高,甚至有些是開口音咬字,有些是閉口音咬字。
比如:林志炫版本的 Opera 、沒離開過這種歌曲對氣息要求較高,歌手在訓練的時候需要控制好訓練次數,否則容易缺氧導致頭暈。
蘇見信(前信樂團主唱)的歌曲大部分屬於搖滾風格,力量感很強、爆發力足而不是單純的高音,如果歌手的體能不足很容易在訓練的過程中拉傷嗓子。
在早期我(張啟東)是用蘇見信的歌曲用於訓練,唱幾首歌下來就非常累了,連續唱好幾首小情歌消耗的體能還比不上一首高難度的搖滾歌曲。
後期我採用抒情類的歌曲訓練,一般是中低音到高音的這段音域,有些歌曲高音部分都比蘇見信歌曲高音部分高。
下午訓練4小時,晚上連續訓練4小時(採用專業的設備和指導),一天下來8小時以上的實戰訓練都沒啥問題。
這種訓練強度對於職業歌手來說都太大了(嗓子承受不了),所以不建議普通人模仿,很容易造成嗓子永久性損傷。
很多不懂唱歌的人,普遍認為歌曲的難度在於高音,這其實是自身認知的局限。
每個人的聲音都是非常獨特的,有的人聲音渾厚、有的纖細,所以每個人的聲線不一樣。
有的人低音較好、有的人音域非常寬廣,流行音樂演唱的個性很強,沒有絕對的音色好壞之分,屬於比較主觀的判斷, 這個特點在藝術行業裡普遍適用。
也沒有說誰能唱高音,誰的技巧好,誰就是一個好的歌手,因為評價以為歌手的唱功因素太多了。
(轉載請保留作者信息,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