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0年,燕國太子噲即位,燕王噲崇尚儒家學說,特別是對堯、舜、禹的禪讓行為非常仰慕。當時的相邦子之勤於政事,善於監督考核屬下官員,得到燕王噲的賞識和重用,「國事皆決於子之」。
燕王噲看到子之如此才能卓越,又經過鹿毛壽不斷地勸說,最終決定效仿堯舜禹,將國君之位禪讓給子之。而且為了讓子之能夠穩坐王位,燕王噲先是廢黜太子平,隨後收回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由子之重新任命,培養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班底。
當子之即位後的第三年,以太子平為首的貴族與將軍市被合謀,發動叛亂,準備推翻子之。激戰數月,死傷數萬人,市被決定倒戈攻打太子平。子之趁機以平息叛亂為由率兵反攻,最終市被被殺,太子平逃亡。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聽聞燕國大亂,便任命匡章為將,以討伐子之竊國之罪行,匡扶正義的旗號,發兵入侵燕國。燕國自從子之即位以來,內亂不斷,臣民們飽受動亂之苦,在齊國軍隊兵臨城下時,燕國臣民沒有做絲毫抵抗,反而打開城門,夾道歡迎。在這種一路暢通無阻的情況下,齊軍很快便攻佔了燕國都城,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後被擒獲,處以醢(讀海)刑(剁成肉醬)。在齊國勢如破竹的同時,中山國也趁火打劫攻打燕國,想趁機分一杯羹,燕國幾乎被滅國。
看著齊國和中山國瓜分燕國領土,一直以攻滅中山國為第一要略的趙武靈王坐不住了,便召將軍樂池來商議此事。
趙武靈王說道:「現在齊與中山欲吞燕而強,中山與我趙國乃是世仇,將軍有何良策?」
樂池說:「燕國公子職現質於韓國,如今燕國雖亂,而萬乘猶在,王上可擁立其回國即位,這樣既可以結好燕國,又可抑制齊國。
趙武靈王欣然應允,立即下令護送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如此才讓燕國免遭亡國之憂,但是經歷了子之之亂後,燕國實力被大大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