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和齊國皆是周朝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燕國的開國國君燕召公和齊國的開國國君姜太公都是周武王最信賴的大臣,二者曾經共同在武王身邊輔佐朝政,因此兩國關係比較融洽;春秋時期,齊桓公還曾經幫助燕國抵抗過山戎的進攻,因此雙方關係算是更上一層樓。
燕召公雕像
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天下的爭霸形勢日益激烈,各諸侯國為了增加自身的實力,將戰爭規模推向高潮,齊燕兩國由於地緣因素開始了不間斷的邊境摩擦,總體上來說,齊國的實力明顯佔優,燕國難以抵抗對方的攻伐。
著名的縱橫家蘇秦曾經捲入了燕齊摩擦之中,最終在助燕弱齊的過程中死在齊國。他的弟弟蘇代為了實現兄長的願望,毅然追隨其腳步來到燕國,希望幫助燕國戰勝齊國。不過由於蘇代牽涉到了之子自亂,最終棄燕入齊,不過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即使身在齊地也暗中幫助燕昭王,最終為樂毅破齊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蘇代影視形象
蘇代由周入燕,為燕國定下聯合抗齊之基調
蘇秦當年推動合縱抗秦,就是得到了燕文侯的幫助才最終得償所願,因此他和燕王室的關係非常好。然而不久後,合縱同盟中的齊國違背互助盟約,攻下了燕國十座城池,燕易王因此詢問蘇秦,蘇秦十分慚愧,對燕易王說:
"請為王取之。"
於是蘇秦假裝叛燕入齊,成功遊說齊王歸還了城池,並打算繼續疲憊齊國使燕國得利,然而卻意外死在齊國。
蘇秦影視形象
他的弟弟蘇代聽聞後,主動來到燕地,繼續向燕易王提供戰勝齊國的方法。據《史記·七十列傳·蘇秦列傳》中記載:
"王曰:'夫齊者固寡人之讎,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齊,則寡人舉國委子。'對曰:"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
雖然蘇代由周入燕後,積極地遊說燕易王繼續攻齊,但是和他哥哥一樣,只能提出宏觀計劃,而缺乏具體實施的方案,這也是縱橫家的通病。
縱橫家一派堪稱無中生有的典範,他們善於誇大某國的實際威脅,挑動其鄰國緊繃的神經,從未來無數種可能性中選擇最具威脅性的一種,用來威嚇弱國的國君,並且趁勢誘導他們參與到合縱或者連橫同盟中尋求保護,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國君的青睞,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訴求。
戰國七雄形勢圖
正是因為如此,蘇代此次遊說並沒有收到太好的效果,不過他卻不虛此行,其所提出的依附強國以抗秦的做法為燕王室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此後,燕王室雖然沒有立刻和齊國進行決戰的打算,但是卻積極向魏國和楚國靠攏。
魏國和齊國矛盾非常深,由於桂陵和馬陵兩場潰敗,魏國最精銳的魏武卒不僅消滅殆盡,還將霸主身份拱手相讓,因此一直記恨齊國,希望有機會一雪前恥。
而楚國自從將勢力從丹陽地區遷到東部的壽春地區後,不可避免地和齊國產生了空間衝突,兩國歷來小摩擦不斷,齊國始終沒有降低過對楚國的提防,將大量兵力陳列在齊楚邊境,這都為之後齊國不敢輕易對燕興兵埋下了伏筆。
教導燕昭王藉助秦國之力,將齊國至於孤立局面
燕易王去世後,燕王噲繼位,燕國和齊國決戰的事情也暫時擱淺。此時,燕國的佞臣子之得勢,並且和蘇代結為親家。不久,子之玩弄權術,從燕王噲手中騙來了國君之位,引發燕國內亂,被齊軍乘虛而入,險些讓燕國滅國。
燕昭王的外公秦惠文王
雖然在趙武靈王的扶持下,燕昭王成功復國,但是蘇代因為子之的牽連,不敢回到燕國,於是他寫了一封信送給燕昭王,蘇代在信裡說:
"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諸侯贊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趙,國安而名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說,必若刺心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秦必取,齊必伐矣。夫取秦,厚交也;伐齊,正利也。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燕昭王在讀到這封信後十分喜悅,因為蘇代身在齊地心在燕,仍然努力地幫助燕國尋找勝齊之術。
蘇代提醒燕昭王,眼下齊國很可能攻滅宋國,繼而攜齊宋之威進攻楚國,倘若成功,齊國的實力可能增加到三倍,那時燕國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抵抗這種巨無霸。
燕昭王影視形象
雖然燕國的災害就在眼前,但是也並不是沒有破解的方法,甚至燕國還可以將災害轉變成優勢。眼下秦國和齊國並稱東西二帝,不過秦國的主要精力放在進攻三晉上,然而齊國突然崛起,天下諸侯必然重新審視二帝的實力,到時候燕國(之前親秦國)就可以趁機投入到齊國旗下。
如果這件事情成真,秦國就會感覺到實力受損且遭到了侮辱,必然將精力從三晉轉移到齊國上,倘若到時候燕國趁著秦齊交惡,在聯合秦趙共同攻齊,那麼必然能輕鬆戰勝齊國,並且得到巨大的利益。
尤其是齊燕緊緊相鄰,更容易分享到滅齊後最好的勝利果實,而遙遠的秦國等國,難以跨境在齊國建立起統治。最終,蘇代的話一語成讖,樂毅滅齊之戰,幾乎完整複製了蘇代之前的預期設想。
蘇代以鷸蚌相爭,終止趙王伐燕
在蘇代提出的聯秦抗齊戰略中,趙國的地位也很重要,不過趙國素來和燕齊都有摩擦,未必會配合燕秦共同攻打齊國,說白了盟約遠遠不如利益來得靠譜。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果然,不久之後,趙國由於在西線作戰不打順利,又打起了東線燕國的主意。於是蘇代立刻趕到趙國遊說趙惠文王:
"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趙惠文王立刻懂得了他的深意曰,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其實燕趙的矛盾和齊趙、齊燕的矛盾相比,簡直不值一提。燕國和趙國的摩擦僅僅存在於邊界一帶,直到戰國後期的長平之戰時,兩國才第一次產生了消滅對方的想法。而齊國,則自始至終存在著消滅兩國的想法。
燕國偏安北境一角,由於其王室缺乏進取之心,雖然坐擁七雄之名,但是卻不好對外徵討。而且自春秋以來,燕國接壤的國家基本就是晉齊(趙齊)兩大超級強國,缺乏鍛鍊部隊的機會,燕軍數量雖多,卻歷來經不起實戰的檢驗。
樂毅雕像
趙國處於四戰之地,北邊有婁煩、林胡和匈奴的騷擾,西方有強秦的威脅,東部齊國在佔領宋國後,必然會和趙國產生摩擦,不過西北的壓力有三晉之家的魏韓可以分擔,只有東部的齊國需要趙國自己抵禦。
而齊國呢,和楚國的局勢基本穩定,二者各自向西部擴張,反而缺乏開戰基礎,北方的燕國已然被齊國視作傀儡,而自己西進必然要優秀通過趙地,所以對這兩國一直採取激進的作戰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燕趙來說,最好的相處方法就是聯合抗擊齊國。在這之前,趙國由於看到燕國實力相對較弱,不免產生了覬覦之心,然而在蘇代向趙惠文王陳述利弊、說明厲害後,理智的趙惠文王也意識到了其中的風險,於是能立刻改變策略,配合秦燕共同攻齊,還順便憑藉自己的影響力將韓魏一併拉入戰局。
結語
隨著樂毅盡起國內之兵,秦趙等國也積極響應,聯軍很快集結在泰山腳下,並且殲滅了齊國的主力部隊。接下來樂毅盡取齊國財富,用以回報五國,於是五國心滿意足地領兵回國,接下來燕軍一路進擊,勢如破竹,須臾之間基本佔領了齊國全境,只剩下兩座孤城。
樂毅也憑藉此戰獲得了巨大的名望,後世無數讚美之詞紛至沓來,比如戰國八大名將、宋朝七十二名將、武廟十哲等。後世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提到自己領兵作戰的能力時,就以樂毅自比,其軍事素養可見一斑。
不過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樂毅滅齊絕非一人之功,除了聯軍的協助外和燕昭王的支持這些看得見的因素外,蘇代在背後的謀劃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作為一名優秀的縱橫家,蘇代能從實際形勢出發,因勢利導,逐步理清列國間的複雜關係,並且合理地呈現給燕昭王,不僅為他指明了未來的道路,也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在趙國意外決定攻燕時,蘇代不藉助一兵一卒,單身遊說趙惠文王,消除了燕國的潛在危機,又趁機拉三晉入局,使得勝利的天平向聯軍傾斜。
參考文獻
1《史記·七十列傳·蘇秦列傳》
2《戰國策·燕二·趙且伐燕》
文章內容來自「鈞儒說史」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