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斯電碼(Morse alphabet)是美國人摩爾斯於1837年發明的一種信號代碼, 由點dot(.)、劃dash(-)兩種符號組成,通過不同的排列順序來表達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
一點為一基本信號單位,一划的長度等於3點的時間長度。
在一個字母或數字內,各點、劃之間的間隔應為一點的時間長度。
字符(字母及數字)之間的間隔為3點的時間長度。
單詞與單詞之間的間隔為7點的時間長度。
在摩爾斯電碼中,短促的點信號「·」,讀「滴」(Di);保持一定時間的長信號「—」,讀「嗒」(Da)。間隔時間:滴,1t;嗒,3t;滴嗒間,1t;字符間,3t;字間,7t。
摩爾斯發明了電報,艾爾菲德·維爾構思了構思了一種編碼方案,通過點、劃和中間的停頓,可以讓每個字符和標點符號彼此獨立地發送出去。他們把這種標識不同符號的方案放到摩爾斯的專利中,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美式摩爾斯電碼,它被用來傳送了世界上第一條電報。
摩爾斯碼在早期無線電上舉足輕重,是每個無線電通訊者所須必知的。由於通訊號技術之進步,各國已於1999年停止使用摩爾斯碼,但由於它所佔的頻寬最少,又具一種技術及藝術的特性,在實際生活中依然有廣泛的應用。
這種代碼可以用一種音調平穩時斷時續的無線電信號來傳送,通常被稱做「連續波」(Continuous Wave),縮寫為CW。它可以是電報電線裡的電子脈衝,也可以是一種機械的或視覺的信號(比如閃光)。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能把書面字符用可變長度的信號表示的編碼方式都可以稱為摩爾斯電碼。但現在這一術語只用來特指兩種表示英語字母和符號的摩爾斯電碼:美式摩爾斯電碼被使用了在有線電報通信系統;今天還在使用的國際摩爾斯電碼則只使用點和劃(去掉了停頓)。
北郵校園的摩爾斯電碼
在北郵西門到主席像前的地磚上,幾塊黑色的地磚呈長條和點狀,不規則地分布在白色的地磚中間。乍一看似乎沒什麼特別,但仔細觀察這些黑色地磚的分布後會發現,這些圖像與摩斯碼有些相似,這段長達二三十米,寬兩米左右的黑色地磚正是北郵校訓「厚德博學 敬業樂群」的摩斯密碼。這段摩爾斯碼早在學校2000年左右翻新的時候就存在了,雖然規模巨大,位置顯眼,但是大多數學生大學四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意識到它的意義。
從北郵西門向內看,4個點代表「H」,三劃代表「O」,兩點加一划是「U」,拼起來就是校訓的第一個字的拼音「HOU」。
如何在一個基於燈泡亮滅的機械通信系統中植入病毒導致系統癱瘓?請欣賞電影「開始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