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要實現人工智慧,最關鍵的就是「數據」。而要在物聯網時代獲得海量數據,必須要有感知能力。在此判斷的基礎上,雲知聲2016年將重點布局「雲端芯」一體化的AI芯戰略,幫助人們實現萬物「智」聯,基於這個概念雲知聲開始實踐人工智慧。
未來是數據的世界,黃偉一再強調:「今天,人工智慧之所以能夠看得到一點曙光,能夠落地,其實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運算能力、數據以及算法。」「從長期來說,算法本身是沒有門檻的,更何況今天我們的深度學習網絡只是以前神經網絡複雜的拓展而已,運算能力也沒有門檻,你可以購買GPU,你甚至可以租伺服器。」黃偉繼續說道,「從長遠來說,數據才是對人工智慧發展最根本的!」
依靠人力做數據標註和依靠感知來獲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途徑,也是人工智慧區別於人工「輔助」智能的根本,雲知聲將通過布局物聯網來自動獲取(語音)數據。雲知聲通過布局物聯網來自動獲取數據,未來將從「以設備為中心」進步為「以用戶為中心」、「以數據為中心」。萬物對人類的服務將變得「主動」,它們通過晶片感知你的生活指標,並主動提供最舒適的服務。渴了有機器人自動把水送上,餓了電飯煲自動做飯,熱了空調自動開啟降溫,甚至連燈光也會隨外界光線和你的需求變得明亮或者暗淡。而這一切,並不需要你手動或語言輸入什麼指令,只需「智享未來」。
這不僅是雲知聲的願景,也是雲知聲通過專注物聯網人工智慧服務帶給用戶的體驗。雲知聲布局人工智慧,首先推出的是一個「雲端芯」的概念。這個概念簡單解釋就是通過晶片將終端和雲端連接起來。在產品層面,雲知聲的人工智慧產品包括以下三塊:
AI芯,解決不同形態智能終端感知問題,AI芯之於智能硬體就像耳朵、大腦對於人一樣;
AIUI,用戶與終端之間的交互方式,目前主要就是語音;
AI Service,雲端服務。
雲知聲要做的,是將AI芯放進從家電到汽車的各種產品裡,讓它們都能連網並通過語音交互,最終連接至雲端服務。
從現實來看,雲知聲對人工智慧的探索還處在感知的階段,希望透過傳感器收集更多的數據,未來結合更強大的算法和更多的運算能力,讓設備變得更加智能;透過數據也能發展出更多服務。
憑藉強大技術實力,雲知聲自成立以來就備受人工智慧行業及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目前合作夥伴超過2萬家,並連續兩年入選福布斯中國最快科技成長公司50強企業,也是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行業成長最快的創業公司之一。但黃偉團隊一直很低調,對於如火如荼的人工智慧領域,黃偉也有一些顧慮,認為人工智慧概念的過熱,很多公司出來跟風,就有泡沫的危險。
「今年,最大的挑戰是人才的匱乏。用戶期待你做出更好的東西,但人才儲備嚴重不足,高校也跟不上。舉例來說,現在都在講大數據,但高校其實是沒有這樣的人才的,哪怕你讀了博士,還是沒有實操經驗。儘管中國在大數據、深度學習、圖形圖像等領域已經有了很深的積累,但是技術的進步也導致行業的門檻越來越高。」這是已經累積融資近1億美元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雲知聲CEO黃偉,在2016年最大的煩惱。
3月1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開啟的「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給大家生動地展示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他拿出機器翻譯機,分別用中英文向機器翻譯機「出題」。前3道是中文考題,分別是「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世界」「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和「今天的節目很成功」。他的話音剛落,機器瞬間給出流暢的英文翻譯。隨後他又用英文發問,機器回答「我很榮幸有機會展示我們的新技術。」
「科大訊飛的夢想,就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能說話、會思考。」劉慶峰說,如今,科大訊飛的語音合成技術已經讓機器能開口說話,「我們用機器模仿川普講話,連美國人都信以為真」。人工智慧也越來越有溫度,並超過了人類最好的速記員。在英文識別比賽中,科大訊飛也獲得了所有指標的第一名。
劉慶峰說,人工智慧正在進入生活每一個領域。如今中國每年有1.3億人出國,為了讓人們更方便地與世界交流,如今科大訊飛的機器漢英翻譯已經能夠達到6級水平,兩年內能達到8級水平。現在已經囊括了近30個語種。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成為大家關注焦點。2017年,科大訊飛的機器人在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考試中得456分,在全球首次讓人工智慧具備當全科醫生的潛質。
劉慶峰說,如今人工智慧已經能在150多個病症方面達到一線醫生水平 ,讓貧困地區接入這個平臺,對健康中國至關重要。在教育領域,可以通過知識圖譜等,精準分析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前兩天的「兩院」報告中也提到,用人工智慧解決案多人少的問題。目前,在上海已經嘗試用人工智慧對刑事案件進行分析,可以自動分析出有沒有證據缺失和自相矛盾,並自動進行立案推送和輔助判斷。
劉慶峰說,目前中國在人工智慧源頭創新上很多地方已經跟世界並跑,甚至領跑,「我們在中國,用人工智慧改變世界!」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