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界,奇妙萬千,這裡生活著大大小小成千上萬的生物,而我們今天聊的是旗魚。
海洋世界的「短泳冠軍」,因身體像一面旗幟而得名
旗魚在科學分類上,被列入鯖亞目、旗魚科、旗魚屬,在維基百科中,它們屬於旗魚科五個屬之一,其餘四個分別是四鰭旗魚屬、紅肉旗魚屬、槍魚屬以及翅旗魚屬,而在國內的百科中,旗魚科僅分為三個屬:槍魚屬、四鰭旗魚屬、旗魚屬。因此在分類上,還是有所爭議,不過並不影響旗魚的存在。常見的旗魚有東方旗魚以及灰旗魚兩種。
旗魚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海洋上層,因此,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低緯度海洋區域內,都可以看見它們活躍的身影。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海和東海的南部。
它們的體型超大,長度在2米-5米之間,重量可以達到上百千克,身體屬於扁長型的,身上布滿了細細的鱗片,身體呈青褐色,中間夾雜著灰白色的圓形斑點。它們的嘴唇上頜就像一把尖銳的利劍,而背上的第一脊鰭經過長期的進化,就像一面旗幟,高出魚身很多,魚鰭與身體的寬度比例在1:1,因此科學家將它們取名為「旗魚」。
我們知道,旗魚是海洋世界裡公認的「短泳冠軍」,短距離內,它們的遊泳速度最快,據科學記錄,它們在遷徙過程中,遊泳的速度一般為90公裡每小時,而如果在捕食或者遇到天敵,短距離加速的話,速度可以達到110公裡每小時。
流線型的身體結構,有彈性的脊椎及壯碩的身體,成就了它們的速度
我們知道,陸生動物中,獵豹算是短跑冠軍了,它們的衝刺速度可以接近130公裡每小時,換算下,也就是每秒鐘速度超過35米,而我們人類的短跑的最快紀錄是瞬時速度近45公裡每小時,而且這個速度只是瞬時速度,而不是平均速度。而獵豹的擁有如此快的速度,歸功於它們的大長腿、身體健壯、四肢有力和脊柱富有彈性,這些因素缺一不可。
旗魚能夠達到11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成為海洋世界中短距離遊泳最快的選手,也在於它們擁有的先天優勢及後天鍛鍊。第一是它們的身體結構,前面也介紹了,它們的身體是扁長型的,呈流線型,這樣在海裡遊泳,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海水造成的壓力,而它們的嘴巴,像一把長長的利劍,起到了劈水作用,減少了摩擦力。第二是它們部分魚鰭已經進化成了硬鰭棘,遊動時,它的背鰭會收起來,而胸鰭和尾鰭都進化得堅硬結實,這些都是加分項。第三,快速遊泳當然離不開結實的身體了,它們身體健壯,肌肉結實,加上那富有彈性的脊柱,算得上是「神助攻」了。
因此,它們一旦衝刺,那就是一把開弓的利劍,沒有回頭路了。
在海洋橫行,任性得很,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嘴巴可刺穿潛艇
憑藉碩大的身體,百米衝刺,加上那劍一樣的嘴巴,它們在海洋世界裡,站在的食物鏈的上遊,基本上,除了鯊魚及體型超大的其他兇猛魚類,它們可以說是沒有其他天敵了。
在獲取獵物方面,數一數二的當然是張嘴了,加上衝刺的速度,它們的嘴巴可以刺穿最堅硬的東西,如海龜的硬殼,如果前面是人類的潛艇,那就完蛋了,這張嘴直接就插入潛艇了。它們最驚人的記錄是一條旗魚將整個上頜刺進了「艾文號」潛艇的船殼,潛艇受傷浮上水面後,旗魚還在上面,結果就悲劇的成了船員美味的午餐。
旗魚的主要獵物是各類魚、烏賊及秋刀魚等,它們經常會捕食沙丁魚群,當它們遇到沙丁魚群時,會利用嘴巴快速攪動海水,引起沙丁魚群的混亂,然後盯住脫群的沙丁魚,迅速拿下。
當然,旗魚團隊作戰的水平也是很高的,一般情況下,十幾條旗魚會聯合起來一起捕食,它們對沙丁魚群圍追堵截,逼得慌亂的沙丁魚群往上遊,而等待它們的卻是無數的軍艦鳥,同樣被稱為囊中之物了,有科學家曾拍攝到,旗魚同海獅、海豚、金槍魚合作捕獵的情形,可見,海洋動物也是相當聰明的。
極具經濟價值,讓很多海洋愛好者痴迷,不惜代價想要徵服它們、
旗魚自身的重量很大,加上它們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它們也需要不停地進食來補充身體能量,因此,它們更喜歡呆在魚群大量聚集的地方,而洋流的交匯處就是食物最為豐厚的地方了。那些暖流與寒流交匯的地方,被人類列為漁場,這些地方也是旗魚密集的地方。
而旗魚肉嫩鮮美,富含多種營養,人們經常用來製作上等的生魚片,而那些海洋垂釣者更對它們是情有獨鍾,除了它們的經濟價值之外,還在於,垂釣難度很高,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因此很多海釣者不惜代價都想要徵服它們。
結語
過度的海洋捕撈和海洋環境汙染不斷威脅著旗魚的生存,它們的數量在過去50年裡,已經減少了90%,合理捕撈,保護海洋環境,不要讓它們失去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