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5月13日報導稱,美國海軍正在加緊研發機器人戰艦,這種戰艦能夠獵捕潛艇及其他艦船,掩護航母和艦隊免受空中打擊,以及掃除敵方水雷。
退役海軍軍官尼爾·澤布指出,美海軍還應考慮給無人水面艦船分配另一項任務——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發動兩棲攻擊後把補給物資運到岸上。
澤布撰文稱:「雖然在兩棲攻擊中許多職責都很重要,然而一旦發動攻擊,美海軍陸戰隊員上灘後,後勤保障就成了確保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確保行動成功通常要具備一個先決條件,即美海軍陸戰隊可以迅速、可靠並持續地獲得補給。而用有人駕駛的美海軍艦船去做這項工作將讓操作人員及船隻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澤布表示,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已開始試驗用無人船執行後勤任務。在2018年「勇敢之盾」軍事演習中,美海軍派出一艘3.6米長的「曼塔斯」無人船,其職責就是「快速提供船對岸後勤補給」。
雖然這種小型遙控無人船只能運載54公斤貨物,但這項概念驗證工作很有效,並成功證明無人船能夠安全且有效地為岸上的美海軍陸戰隊提供補給。
資料圖片:承擔後勤補給測試的美海軍「曼塔斯」無人船。(美國雅虎新聞網站)
資料圖片:波音公司研發的「虎鯨」大型無人潛航器。(圖片來源於網絡)
報導稱,對兩棲攻擊部隊而言,使用無人船——由操作人員控制或通過編程設定好路線——可能改變遊戲規則。除了避免操作人員陷入險境之外,使用無人船來執行這項任務還能讓有人駕駛艦船騰出手來執行其他任務。
此外,通過讓連續的、預編的後勤再補給程序去履行兩棲攻擊行動中枯燥、骯髒、危險但又十分重要的職責,指揮官就可以在激烈戰鬥中集中精力去完成其他作戰任務。
美媒指出,儘管這款3.6米長的「曼塔斯」無人船的概念驗證工作取得成功,但以54公斤為單位增量進行補給,連滿足一支登岸的美海軍陸戰隊機動小隊的巨大後勤需求都無法滿足。
資料圖片:美海軍測試無人水面艇編隊航行。(圖片來源於網絡)
出於這個原因,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要求研發一款更大的概念驗證型無人艦船,以滿足登灘後的大量後勤需求。
報導稱,美國海軍希望在2020至2024年間斥資約40億美元購買10艘大型無人水面艦船和9艘無人潛艇。幾艘同類型機器人船隻已籤訂合同。
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站獲得的一份海軍制定的有關該系統能力研發的簡要報告稱,美國艦隊當前採購的15.5米長的「虎鯨」無人潛艇可執行反水雷、反潛、反水面艦艇、電子戰等多重任務。
【延伸閱讀】備戰首飛!美軍地面測試艦載無人加油機
近日,由美國波音公司研發的MQ-25「黃貂魚」無人艦載加油機,已運抵位於與伊利諾州斯科特空軍基地相連的聖路易斯機場,開始進行一系列地面測試工作,為首次試飛做好準備。
波音公司版MQ-25無人機的最大特色是進氣道位於機身背部,最大限度地考慮了雷達隱身設計。
正面拍攝的MQ-25無人機特寫照,可見採用了V形垂尾設計,主翼上的兩個鼓包是摺疊機構。
作為艦載無人機,MQ-25採用了可摺疊主翼設計,可大幅節省所佔空間,圖為該機測試摺疊主翼資料圖。
本圖可見MQ-25無人機與地勤人員的尺寸對比。
本圖可見MQ-25的機背進氣道以及布置於機頭的三根空速管。
(2019-05-15 08:31:00)
【延伸閱讀】日媒稱美軍無人船亮相:「獵殺」中俄潛艇(圖)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6月30日發表題為《美國海軍將部署無人駕駛船跟蹤中俄潛艇》的報導稱,柴電潛艇比核潛艇便宜且噪音更小,各國爭相採購,這有悖於美國的國家利益。
報導稱,柴電潛艇不能走得太遠,也不能速度太快,卻有可能阻止美國海軍進入具有戰略意義的近海區域,並能擾亂海上貿易。新一代柴電潛艇配備不依賴空氣的推進系統和先進的鋰離子電池,它們將更加難以追蹤,在發生海上衝突時更加難以摧毀。
因此,一段時間以來,美國軍方一直在探討如何抗擊這個日益顯現的不對稱威脅。
早在2010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就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開發反潛無人機器,也就是能夠在淺水區跟蹤敵方潛艇的無人駕駛船。
報導稱,按照設計,這種美國海軍無人駕駛船的樣船——反潛作戰連續追蹤無人艇(ACTUV)可連續60至90天自主操作,巡查大片海域,一旦發現敵方潛艇便召來其他美軍艦船予以摧毀(ACTUV本身不配備武器)。ACTUV被稱為「海上獵手」,據防務一號網站透露,它將在今年秋天投入全面海試。
此外,ACTUV計劃致力於達到以下要求:
報導稱,先進的無人海上系統自主性使獨立部署系統能夠在遠程監控模式下航行數千公裡、持續數月執行任務。這其中包括自主遵守海上法規和國際公約以保障航行安全、自主進行系統管理以保障操作可靠性、自主與聰明的對手過招。
報導稱,自主遵守海上法規要求在海上正確識別水面船隻和其他物體。DARPA正在為此開發非常規感應技術。
反潛作戰連續追蹤無人艇(ACTUV)電腦設計圖(美國雅虎新聞網站)
更多「無人船」相關新聞,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參考消息」(ID:ckxxwx),外國媒體每日報導精選,隨時隨地想看就看,還有會員福利等著您哦。
(2015-07-01 09:01:11)
【延伸閱讀】美軍事專家:相比美國版,中國版「海上獵手」更令人不安
參考消息網2月3日報導 中國是如何看待美國海軍的「海上獵手」無人艇的呢?美國海軍軍事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副教授萊爾·戈爾茨坦日前對此進行了專門分析。他在一篇1月31日發表於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的文章中指出,中國國防戰略家和科學家正在迅速分析美國海軍的這種最新武器。
戈爾茨坦指出,「海上獵手」反潛作戰持續追蹤無人艇在2016年揭開面紗,引起了極大轟動,這艘無人艇有望令海戰發生革命性變化,猶如「捕食者」和「死神」無人機從根本上改變平叛和反恐任務一樣。這種40米長的三體船比任何其他在海上部署的無人艇都要大,據說能夠巡邏最多70天,航程10000海裡。
文章稱,正是因為它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這艘無人艇肩負著追蹤敵方新型潛艇這項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僅憑這一點,這種新技術創新就可能徹底改變亞太地區某些處於嚴重劣勢的戰略趨勢。
戈爾茨坦注意到,近期中國公開出版的防務類期刊出現多篇涉及美國海軍的「海上獵手」無人艇的分析文章,並從中得出了「中國的戰略家們對事態的發展多少感到不安」的結論。
比如一篇分析文章總結說:「毫無疑問,如何應對這種盯梢式的無人『哨兵』,已經成為中國在裝備發展和戰術使用中面臨的新課題。」
文章介紹了「海上獵手」的詳細數據,包括最高時速(50公裡)以及船舶在惡劣天氣下的「正常航行能力」,它甚至在7級海況下都能執行任務,利用主動聲吶模式,有效探測距離可達18公裡。文章特別強調了「海上獵手」相對較低的成本,根據分析,每艘無人艇的成本只要2000萬美元,比一架P-8反潛偵察機便宜得多。同樣,這種無人艇的日常運營成本相對於有人的反潛系統來說也低得多。當然,部署它的主要優點是它不會帶來人員傷亡的後果。
同一時間發表的另外一篇文章中,作者宣稱「海上獵手」將「在海軍戰略領域引發革命」。他們談到了該平臺的另一個關鍵優勢,即不受「人類生理或心理限制」的約束。這些中國國防分析家倡導加緊部署「新型核潛艇」,從根本上扭轉當前形勢。
第三篇分析文章則對「海上獵手」的能力提出了質疑。作者指出,計算機算法可能不足以讀取聲吶信號並可能難以區分島礁、鯨魚和潛艇。如果確實是一艘潛艇,也難以判斷它屬於本國海軍、盟軍還是敵人。
這篇文章最嚴厲的批評是「海上獵手」可有效地對抗「弱的敵人,如伊拉克或利比亞」。相比之下,如果對抗的是一個「高效的潛艇作戰系統,配備了全面的海上攻擊系統」,作者則認為「海上獵手」沒有多大作用。
戈爾茨坦指出,綜合起來看,上述文章表明,中國國防戰略家和科學家正在迅速分析美國海軍的這種最新武器。「當然,隨著海洋領域的競爭升溫,每一方都將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對抗另一方。」
戈爾茨坦還由此得出結論稱,對於「海上獵手」對中國海軍構成的挑戰,中國戰略家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意見不統一。他說,這些討論揭示了中國方面做出不同反應的可能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包括為核潛艇發展投入更多資源以及開發一套跟蹤和摧毀「海上獵手」的新武器系統。
事實上,必須強調的是,過去十年來,美國戰略中對待無人機系統的一個不可否認的趨勢是,它是針對平叛戰爭這種相對寬鬆的戰場環境而制定的,而不是大國之間的高強度戰爭。因此,在與同等實力對手競爭的情況下,它們的價值仍然是一個相當大的未知數。
戈爾茨坦稱,比起這些無人艇在戰鬥中可能大量受損的情況,更令人不安的是,幾年後,「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海軍版「海上獵手」可能會定期在國際水域裡遊弋。
資料圖:「海上獵手」無人艇。(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
(2017-02-03 12:38:30)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