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自《特殊鋼 特集/線材・棒鋼の2次加工技術動向 2016.05》)
前言
鋼廠熱軋製造的線棒材經熱處理、表面處理(除鏽、磷化)、拉拔、探傷等2次加工後成為鋼線及磨光棒,可提供給螺栓、彈簧、各種鋼纜線等3次加工產品使用(圖1)。2次加工可為特鋼線棒材提高附加值,是決定鋼線和磨光棒性能與品質的重要工序,本刊將概述2次加工的各種工序。(圖1 除鏽(除去熱處理爐內氧化氛圍產生的氧化鐵)→熱處理(提供良好加工性能/滿足需要的機械性質)→除鏽(除去較硬的有害使用的表面氧化鐵)→磷化膜(提供必要的加工潤滑)→拉拔(獲得所需的尺寸精度、表面性狀和機械特性))熱處理是在所需的範圍內調整鋼材硬度和組織的工序,其目的一是提高鋼材2次加工時的可加工性,二是滿足最終產品的使用特性。熱處理種類有退火、正火、淬回火、鉛浴淬火、固溶化處理等,差別很大。另外熱處理爐也有直接盤卷形態處理的罩式爐(批式爐)、連續爐,也有線材放線抽出狀態下處理的線式爐。例如冷拉鋼線為防止斷絲並提高模具壽命,會在罩式爐或連續爐中球化退火。對於硬鋼線,為獲得細小珠光體組織以得到高拉伸加工性和拉絲後的高強度、高韌性,會使用熔融鉛在線式連續爐中實施。熱處理需要使鋼材長時間保溫,相比其他工程能耗更大。所以業界一直在開發研究熱加工後直接熱處理或調整成分最優等技術手段以縮短熱處理時間甚至取消熱處理步驟1)、2)。此外為降低熱處理工序的能耗,還會使用輻射管等高熱輻射材以提高燃燒效率、減少燃氣反應裝置3)等。
除鏽、磷化
線材在拉拔加工前,除去熱加工或熱處理時鋼材表面生成的氧化鐵皮(除鏽)、進行表麵皮膜處理(磷化)是很必要的。除鏽後鋼材表面若有氧化鐵殘留,則可能成為拉拔、鍛造加工時粘型等不良加工情況的發生點。表面磷化鍍膜不充分不光會加工不良,還會使線材放置過程生鏽。為使線材組織性能均勻,要力求除鏽、磷化完全。
除鏽包括以化學方法為代表的酸洗以及機械除鏽的噴丸、反覆彎折法等(圖2)。另外線材盤卷形態處理的罩式爐和放線狀態處理的線式爐也有很大區別。
酸洗以硫酸、鹽酸、硝酸為主。根據需要的精線品質、鋼種、線徑等不同,需要控制不同的酸濃度、溫度、酸洗時間等。罩式爐處理後需要控制一定的酸洗時間以獲得穩定品質,線材盤卷也運用起了自動搬運浸酸的自動酸洗設備。為使酸洗設備提高處理能力,開發了排布酸洗槽的最優方案和盤卷搬送順序的模擬技術4)。使用後的廢酸一般經過產廢處理,但無論是為應對環境問題還是成本削減,相比使用離子交換樹脂,都應持續推進產廢的循環利用5)。此外列式的酸洗設備,也會使用電解酸洗法,在線材內通電流以促進反應進行、縮短處理時間。
機械除鏽法之一的噴丸是使用壓縮機加速鋼珠向線材表面投射、噴擊,利用衝擊力使氧化鐵皮殼剝離去除的技術。線材用噴丸的節能型裝置已得到開發普及6)。反覆彎曲法(Reverse bending)是使線材彎曲,利用鐵基和氧化鐵塑性差異,使氧化皮破壞剝離的技術。它不使用酸有較大優勢,但根據去除原理,一般只適用於氧化鐵粘附性較差、剝離較易的熱加工材。
皮膜處理是利用化學反應在線材表面生成化成皮膜,與物理附著的物理型皮膜有較大差別。皮膜處理的效果包括皮膜自身潤滑性及其對後道加工的潤滑性影響、拉拔加工時使潤滑劑粘附的載體性能、材料運輸保管時的防鏽能力等。皮膜種類不同,性能有異,需要根據拉拔材的性能進行區分。
化成皮膜的代表是磷酸鹽膜。它使用磷酸溶解鋼材表面,使磷酸鹽結晶生成長大,通過磷酸鹽(リン酸塩)與鐵基體(地鉄)間的強的密著依附作用來獲得高加工性和防鏽性,其特徵是皮膜結晶表面有細小凹凸起到潤滑效果。將硬脂酸鈉在磷酸鹽膜上塗布反應生成金屬皂化(金屬石けん)層,獲得更高的皮膜性能(反應性皂化處理皮膜,圖3-反應性皂化處理皮膜示意圖)。防鏽是因為磷化膜不發生反應,也可用草酸鹽皮膜代替。
物理型皮膜的例子有石灰和硼砂。石灰是以消石灰(氫氧化鈣)為主成分的皮膜,性能不及磷酸鹽膜,但勝在處理方便、價格低廉,所以廣為使用。硼砂膜作為潤滑劑的載體保證了潤滑劑與鋼絲間的附著,主要用於硬線連續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