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強化技術突破 OGS觸控滿足筆電變形設計

2020-11-23 電子產品世界

  電子發燒友網10月「觸控技術特刊」火熱下載中,缺你怎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68600.htm

  筆電品牌商為提高旗下Ultrabook產品的附加價值,競相開發出結合變形概念與窄邊框設計的機種,導致OGS面板強度挑戰加劇,因此OGS面板廠正紛紛借重物理與化學式二次強化製程,並克服二次強化衍生的相關缺陷與問題,以提升OGS面板強度。

  隨著Windows8作業系統問世,產業界無不仔細觀察此一以觸控互動為核心的創新軟體,是否有機會掀起一波新的消費性電子需求。特別是在觸控筆電的應用領域,目前各家廠商研發的觸控筆電皆以搭載輕薄、可拆平板螢幕、金屬超薄外殼、窄邊框螢幕的廣視覺效果設計為理念,似乎成為下一代觸控筆電的趨勢主流。

  然而,儘管目前新概念的觸控筆電具備明顯的設計感和差異性,高銷售價格卻成為不景氣時代的發展阻力,各品牌業者為壓低成本,幾乎將發展重心投注在降低筆電零組件的生產成本上,促使單片玻璃方案(OGS)觸控產品成為現今觸控筆電的產品首選。

  在高度全平面貼合技術的良率提升,以及Windows8作業系統帶動下,消費性觸控電子產品市場需求逐漸浮現,OGS觸控面板商機已在2012下半年爆發,不論大、中、小螢幕尺寸的行動裝置,產品均已大量使用OGS,但OGS面板廠獲利關鍵點在於壓低OGS模組生產成本,簡化生產製程站別數量和導入低價材料元件。

  另外,隨著蘋果(Apple)將內嵌式(In-cell)(圖1)觸控技術用在iPhone5產品上,高階智慧型手機產品無不爭先恐後的跟進,使得觸控面板市場戰火升溫(表1),包括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面板廠(如友達、群創及華映)亦積極搶食觸控商機大餅。

  圖1In-cellPixelDesign示意圖與面板剖面圖說明

  In-cell技術具備輕薄、透光率高及省電等優勢,然黃光技術門檻高,故蘋果選擇In-cell,藉此與其他競爭對手區隔;但In-cell在良率與生產依然有很大的問題,短期內應無機會取代外掛式觸控面板。因此,以目前發展觀之,小尺寸產品可能採用In-cell觸控;但大尺寸面板如13寸以上採用OGS或TOL(TouchOnLens)技術,將是較好的選擇。

  OGS產品前後段製程簡介

  OGS的製程方式為玻璃母基板(Sheet)進行金屬線鍍膜(Sputter)、黑色矩陣(BlackMatrix,BM)氧化銦錫(ITO)製程後,再經過切割(Cutting)和研磨精雕製程(Grinding/CNC)為小基板(Chip),接下來用拋光研磨修整玻璃邊緣的細微裂痕(Chipping)。

  OGS在前段黃光製程會先進行BM黃光製程(圖2),再進行ITO和Al/Mo/Al的黃光製程,金屬層(MetalLayer)厚度皆小於4,000(A),若發生粉塵粒子(Particle)、纖維(Fiber)、金屬成膜不良等導致導電線路缺陷,將嚴重影響產品電性,造成報廢無法出貨。

  圖2OGS產品前段製程流程圖

  OGS後段製程由切割開始算起(圖3),經過CNC磨邊讓產品產生導角,避免使用者刮傷或摔落測試時發生邊緣破損,之後再投入物理或是化學二次強化製程,增加其產品在四點彎曲(4PointBending)測試的能力。若是化學二次強化後會再經過移除抗酸膜的站點,再進入清洗機臺移除殘膠和多餘的氫氟酸,然後檢測外觀是否有問題,最後再到印刷電路板(PCB)的貼合及電性功能檢測,填補BM製程,然後於OGS產品正反面貼上保護膜後,即可出貨。

  圖3OGS產品後段製程流程圖

  由現今市場走向觀察,OGS有趨近大尺寸的趨勢,且觸控產品使用強化玻璃,其強化深度與售價皆是向上成長,故OGS產品成本將逐漸增加,良率問題格外重要,因此如何在前段製程有效利用玻璃、避免報廢,是現今OGS生產線必須重視的問題。

  搶搭變形觸控筆電風潮OGS異形切割/挖孔良率成關鍵

  OGS觸控產品的效應快速擴散後,許多品牌廠商亦紛紛瞄準OGS供應鏈,開始整合資源,以確保產品供貨量穩定性。在2013年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中,英特爾(Intel)即特別與宸鴻、達鴻及和鑫光電等多家觸控面板廠籤署協議,希望可以確保未來具備觸控功能的超輕薄筆電(Ultrabook)機種有足夠的OGS面板供應量,以便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為了增加Ultrabook產品附加價值,臺灣觸控面板廠如宸鴻、達鴻、勝華、友達及群創等,齊力開發出具備多樣化觸控功能的Ultrabook,並結合變形的概念。當今的觸控筆電其變形的概念有基本觸控螢幕功能、螢幕旋轉功能(可拆卸或旋轉螢幕)、螢幕折合功能,以及正反雙螢幕功能(如華碩太極)。

  為吸引消費者,Ultrabook必須提供出更多不同於以往的全新操作體驗,除添加四大基本功能,供操作者靈活運用外,觸控螢幕的質感往往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關鍵所在。

  目前許多品牌廠設計變形觸控筆電時,首先會針對窄邊框進行改良,窄邊框可讓視覺更加寬廣(圖4),減少邊框的寬度可減少產品重量,因此現在的新式觸控筆記型電腦設計,在螢幕的左右邊框寬度會由原本1.5?2公分縮減至1公分以下為目標;上下邊框寬度則會由原本的2?2.5公分縮減至1.5公分以下。

  圖4OGS觸控筆電的觸螢幕的窄框趨勢

  照相機視訊鏡頭將會內縮到OGS的BM區域,因此OGS中大尺寸若設計在Ultrabook時,必須用物理或雷射將OGS玻璃的鏡頭模組位置挖洞,但若是OGS玻璃為康寧(Corning)第三代GorillaFit,其強化深度(DOL)層到達40微米(μm)以上,挖洞的良率問題就會很大,很容易因玻璃硬化層應力問題,在挖洞過程中產生微裂痕(MicroCrack),或是挖洞之後孔洞的玻璃微裂痕過大(>70μm以上),造成產品進行信賴性整機摔落測試時,容易產生螢幕破損。

  也因此,為迎合輕薄化觸控筆電產品趨勢,如何在OGS玻璃變薄、挖洞、異形切割後保留良好的機構抗壓力,並可通過四點彎曲驗證測試達550Mpa以上,考驗著OGS供應廠的製程水準。

  強化OGS硬度物理與化學方式各有優劣

  OGS成本低廉且厚度更薄,符合智慧型手機產品和觸控面板模組廠的利益訴求。然而,現階段OGS最大問題在於玻璃的強度不足,導致摔落時易碎,面對這樣的問題,OGS開發商已研發出物理和化學方式的強度加工方式,對OGS玻璃的強度問題可得到很大改善。

  由於觸控面板是由外部施壓去進行感應元件的作動方式,達到使用效果,因此產品的機構抗壓力是各大廠商要求的重要規範與指標。在觸控面板二次強化的製程分類中,一般可區分為物理和化學方式兩種(圖5)。

  圖5物理方式和化學方式二次強化示意圖

  以物理方式而言,玻璃切割後,斷面的裂痕修整系利用研磨(Polish)方式進行二次強化,優點是良率高、機構抗壓能力可明顯提升數倍;缺點是產能很低,不具備量產性,且需要大量人力操作與機臺設備,以及製程相當費時,至少需30分鐘才可產出一批貨。

  相對而言,化學方式的強化製程乃是利用氫氟酸(HydrofluoricAcid,HF)微蝕刻玻璃斷面的切割裂痕,不僅產能較大、量產性佳,且製程時間僅需7?8分鐘即可產出一批產品,機構抗壓力可提升四至八倍以上,只要將機臺安全性設計完善,且規畫流暢的作業動線,可將作業危害降到最低。

  最早期利用HF蝕刻玻璃邊緣達到二次強化效果,系由康寧於2010年8月24日在美國申請的一項專利,名為Methodofstrengtheningedgeofglassarticle,是由JosephM.Matusick等人發表,文獻公告於2012年5月1日。後續產業界的化學二次強化設備的製程概念大都以其方式衍生。

  克服CNC加工後缺陷製程/原料/治具扮要角

  在OGS產品經過CNC加工後,顯微鏡下常見的缺陷與問題,如細微裂痕、放射裂痕(RadialCrack)、側向裂縫(LateralCrack)、扭梳紋(TwistHackle)及振紋(ChatterMark)等(圖6),這些問題若不改善,即使經過二次強化也無法有效提升產品的機構抗壓力,因此客戶皆會針對不同產品等級規畫不同的製程規範。

  圖6OGS產品在CNC後常見的缺陷與問題

  在沉浸式溼製程設備(DippingTypeWetBenchEquipment)進行化學二次強化常見的問題(圖7),如凸點(Pimple)、滲酸造成的BM色阻缺色、邊緣破損、及刮傷等問題。當然這些問題的起因,有部分是製程造成,有部分是玻璃原料在前段製程導致,如抗酸油墨或抗酸膜與玻璃貼附性不佳,造成蝕刻過程中發生漏酸侵蝕玻璃表面,使BM色阻缺色,一般是重工(Rework)再將BM色阻補上,防範措施為選擇黏著度較佳的抗酸膜或沾附性較佳的抗酸油墨。

  圖7OGS產品經沉浸式溼式設備化學二次強化後常見的缺陷與問題

  另外,部分可能與玻璃承載治具有關,如玻璃邊緣的破損或裂痕,可能是蝕刻製程中氣泡(CDABubble)量過大產生嚴重震蕩,造成玻璃邊緣破裂,須要調整適當的製程參數,即可改善此問題;或是人員擺放玻璃過程中,不小心破觸碰到治具邊緣產生,必須要透過專業教育訓練與人員操作認證方可改善。當然玻璃表面的髒汙問題,可在貼上抗酸膜或抗酸油墨之前,將玻璃進清洗機臺(Pre-Cleaner)進行清洗工作,防止髒汙沾黏在玻璃表面造成外觀不佳。

  兼顧輕薄、窄邊框及多功能OGS在3C市場嶄露鋒芒

  基於OGS觸控產業陸續蓬勃發展,觸控產品本身的規格要求也日漸嚴苛,所有觸控面板出貨前均要分批測試四點彎曲驗證或落球測試(BallDropTest),且依據觸控產品應用性,其規格也個別定義,大部分的觸控業者在玻璃切割製程均採用鑽石刀輪切割,外加精雕製程;雷射切割也有部分業者使用但成本過高,量產能力不佳,且經過實驗數據得知,近30%的雷射切割產品機械抗壓性不足,顯微鏡下觀察,在異形切割位置的微裂痕有超過50μm的規格,須進行二次強化,如物理拋光或氫氟酸浸泡蝕刻。

  目前品牌廠如華碩、宏碁、索尼(Sony)、聯想等都看好此波商機,積極下單給OGS觸控面板製造商,希望OGS製造廠可發展更輕薄的OGS產品,並為2.5D或是3D玻璃觸控面板搭配多功能性,如防水、抗汙、抗刮、防眩光的效能,當然窄邊框設計和相機模組內縮至OGS玻璃BM區,亦為產品設計的趨勢,也希望這些精緻3C觸控產品,有機會吸引消費者的目光,為消費性電子市場注入新的一波購買動力。

相關焦點

  • 觸控面板製程之化學二次強化的應用與製程問題討論
    前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35797.htm  隨著科技進步,觸控面板製程技術演進日新月異,對於中國而言,2012年是智慧型手機爆發年成長的一年,根據統計2012年中國手機廠商設計與製造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可望突破2億隻。
  • 打造輕薄觸控模組 OGS/In-Cell精簡感應層結構
    【導讀】:隨著外掛式(Out-Cell)和On-Cell觸控產品大量採用投射式電容技術,擴大多點觸控的生活化應用。自此開始,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漸成市場主流,故本文僅就此一技術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做介紹。    其中,友達研發團隊利用多年TFT-LCD半導體黃光製程開發能量,包含前段Array設計能力與後段模組製造經驗,已順利克服OGS技術門檻,並於2011年第四季底開始出貨,目前3.5、 7及10.1吋OGS觸控面板均已進入量產階段。此外,友達也率先於2011年日本橫濱國際平面顯示器大展(FPD International),展出0.7毫米厚度全貼合到面板上的投射電容式OGS產品。
  • 全貼合技術OGS觸控螢幕在智能機市場擴大,電阻式觸控螢幕空間壓縮
    大片製程是直接購買大片強化玻璃材料,製成Touch Sensor,然後把玻璃切割成手機需要的小尺寸,再進行二次強化;小片製程則是先把玻璃切割成小尺寸,製成Touch Sensor,最後進行一次強化     OGS(One glass solution)結構:在保護玻璃上直接形成ITO導電膜及傳感器的技術。
  • 觸控螢幕行情看好 觸控IC群雄逐鹿
    較長時間以來,觸控IC業排名浮動頻繁,一直呈現群雄逐鹿的場面。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407/07-30872.html    從出貨分布情況看,高出貨量的公司往兩個方向集中,一是擁有專利較多能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另一種是滿足國內市場走高性價比的路線。
  • 採用Zigbee和電容觸控技術實現燈光控制器的設計
    打開APP 採用Zigbee和電容觸控技術實現燈光控制器的設計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1-11 08:21:00 家居設備向著智能化、數位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燈光控制開關作為家庭最常用的控制設備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設計可靠安全、遠程操控的新型燈光控制器符合發展要求和市場需求。Zigbee作為一種低功耗、低速率的無線通訊協議。其特點使其能夠在智能家居、公共安全、工業監測等眾多物聯網應用領域有所作為;因此,將Zigbee技術應用到燈光控制器的設計中,能夠滿足控制器對於低功耗以及網絡化的需求。
  • 2021年全球筆電出貨量預估達2.17億臺
    然而,相較去年第二季代工廠復工後,筆電需求暢旺,現下全球疫情再度轉為嚴峻,各國陸續實施邊境管制及封城,故現階段難以斷定2021下半年的市場走向,目前預估2021年全球筆電出貨量有機會上看2.17億臺,年成長8.6%。
  • 變極距型電容式傳感器在壓力觸控技術的設計和應用
    利用銦錫氧化物半導體透明導電膜(ITO)導電和高透光特性製作傳感器組件,ITO電路圖案設計多樣性,製造成本較低,製備過程易控。為了使手機觸控面板各個部位在同等壓力下產生的電容量相等,設計了自適應變極距電容傳感器的sensor ITO電路組件,再與LCM的下偏光片貼合或者集成在下偏光基材上面,保證了基板的平整度,壓力產生穩定的形變量。
  • 友達發布首款MINI LED顯示屏及MICRO LED顯示技術
    此外全平面無邊框的設計,更為玩家打造逼真寫實的沉浸式遊戲體驗。刷新率及反應時間(*) 滿足高端玩家競速需求 友達推出240Hz全球最高刷新率(*)的25寸電競監視器液晶屏,具備Full HD(1920 x 1080)高解析、全平面無邊框設計及0.5毫秒最快反應時間,徹底消除動態畫面延遲及破圖現象,動態影像銳利無殘影,特別適用於毫秒必爭的射擊類電玩遊戲。
  • 觸屏技術科普知識:In-Cell、On-Cell、OGS
    目前觸控螢幕領域出現了幾個發展方向:以原有觸控屏廠商為主導的OGS方案,以及由面板廠商主導的On Cell 和In Cell 技術方案。 目前較有實力的顯示面板廠商傾向推動On-Cell或In-Cell的方案,主要原因是其擁有顯示屏生產能力,即傾向於將觸摸層製作在顯示屏;而觸控模組廠商或上遊材料廠商則傾向於OGS,即將觸控層製作在保護玻璃上,主要原因是具備較強的製作工藝能力和技術。 兩者的共同點均可以減少貼合次數,這樣也就可以達到節省成本提升貼合的良品率。
  • 大尺寸觸控面板生產技術與應用趨勢
    ,過去大尺寸屏幕的觸控,僅能採成本低廉的是電阻式或成本高的聲波式、外掛光學式的設計;以往受限於貼合良率,僅能在中、小尺寸行動裝置所使用的投射式電容多點觸控技術,隨著G/G、in-cell等製程技術的純熟,以及觸控感測IC的進化,目前可在10~12寸平板、13~17寸輕薄/電競筆電、20~22寸AIO一體成型電腦等領域出現,更大尺寸(32~
  • 創意設計加持 電容式觸控按鍵老店新開(二)
    【導讀】:隨著使用者介面朝更簡潔、更直覺的方向演進,觸控介面簡化人機介面特性,被廣泛應用到各種應用中,未來甚至有機會取代傳統機械按鍵的功能。因此,即便在蘋果(Apple) iPhone與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 7熱潮帶動下,業界普遍將關注焦點放在觸控螢幕解決方案......
  • 友達超前部署次世代顯示技術,秀出全系列領先面板技術
    友達展出全球最高刷新率17.3吋Full HD 300Hz Mini LED電競筆電面板,以及27吋超高刷新率QHD 240Hz電競監視器面板,成功的突破畫質與速度互相牽制的技術限制,展現清晰流暢的動態影像。
  • 工研院日本小森觸控面板製程大突破
    輕薄的窄邊框設計已成智能手持裝置的發展主流,工研院和日本大廠小森(Komori)共同發表「非黃光之卷對卷超細線印刷技術」,是全球首次以低於20μm(微米)的精密導線印刷技術開發出窄邊框薄型觸控
  • 後觸控顯示時代 「納米銀+」如何實現賦予顯示新「定義」
    作為人機互動的最主要方式,想要滿足高解析度下的高速文字、圖像、影音、遊戲等應用交互,觸控面板技術需要進一步突破。在這一方面,觸控技術領導者TPK-宸鴻已經佔得先機。憑藉多年來的技術積累,TPK不斷創新與研發更完善的多點觸控解決方案和多種尺寸觸控解決方案,已擁有單面透明導電膜架構等上百項觸控技術專利,成為觸控行業內的翹楚。
  • 110kV變電站二次設計
    110kV書院變電站二次設計XXXX 指導教師:XXXXX(XXXXX學院,XXXX XXXXX摘 要:隨著XXXX市建設,經濟增長,人口增多,市區的用電負荷大幅度增長,因此建立110kV變電站,為了保證變電站安全穩定的運行,需要二次設計來對付變電站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故障
  • OGS全貼合技術的特點和應用簡析
    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離不開觸控技術的發展,在之前手機應用的電容屏技術,一般採用2片玻璃結構,亦即一片觸控玻璃加上一片保護玻璃(傳統的G+G、G+F,觸控螢幕厚度一般為1.4mm)。據了解,市面上比較常用的觸控面板的技術方案主要有:Touch On Lens(一體化,將觸控膜層與蓋板玻璃集成)和In-Cell/On-Cell(將觸控膜層與顯示面板集成)兩種。由於具有成本優勢,Touch On Lens為國產廠商商所廣泛採用,而三星蘋果等則更傾向於In-Cell/On-Cell。
  • 深度分析電容觸控晶片與壓力感測技術於智能型手機發展
    此類顯示和觸控整合晶片自2015年問世後,在2016年漸漸成熟;2017年透過與全熒幕設計相輔相成,市佔率進一步提升;2018年更預計將再成長1倍以上規模,甚至待2019年晶圓代工廠產能問題緩解後,顯示觸控整合晶片將有望成為主流技術之一
  • 設計巧妙的蘋果第一代觸控滑鼠拆解:一起看內部結構,顯微鏡下觀察...
    而先進的觸控技術和豐富的觸控手勢支持,也反過來使觸控板成為MacBook系列筆記本的一大賣點。今天,我們到手一個蘋果第一代觸控滑鼠,連滑鼠都做成觸控的,蘋果對觸控的偏愛和執迷可見一斑,也就不難理解眾多 MacBook 用戶熱衷於使用觸控板的原因了。
  • 全貼合In-Cell/On-Cell/OGS三種屏幕技術之間存在哪些差別
    許多廠商都希望通過硬體、技術的差異化來凸顯自己,很多時候在我們還未理解新技術的時候,市場又出現了新的技術概念,如現在觸控市場比較火熱的In-Cell、On-Cell及OGS全貼合技術,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Incell、On-Cell、OGS 解密和對比
    OGS則次之,On-Cell比前兩者稍差。  3.屏幕強度(抗衝擊、抗摔),On-Cell最好,OGS次之,In-Cell最差。需要指出的是,OGS則因為直接將康寧保護玻璃與觸控層整合在一起,加工過程削弱了玻璃的強度,屏幕也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