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發表於 2017-02-09 11:46:02
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離不開觸控技術的發展,在之前手機應用的電容屏技術,一般採用2片玻璃結構,亦即一片觸控玻璃加上一片保護玻璃(傳統的G+G、G+F,觸控螢幕厚度一般為1.4mm)。而應用了OGS技術的手機屏幕比起採用原有技術的產品來說不僅在穩定性、透光率、強度方面有著同樣甚至勝出的優勢,而且更輕、更薄。
那麼,OGS全貼合技術就是一種簡單的將兩塊玻璃整合成一塊的技術嗎?其實,許多長的的手機採用的都是OGS全貼合技術,或者可以這樣說,TOL、In-Cell技術,都是OGS技術的一種方案體現。據了解,市面上比較常用的觸控面板的技術方案主要有:Touch On Lens(一體化,將觸控膜層與蓋板玻璃集成)和In-Cell/On-Cell(將觸控膜層與顯示面板集成)兩種。由於具有成本優勢,Touch On Lens為國產廠商商所廣泛採用,而三星蘋果等則更傾向於In-Cell/On-Cell。
應用了OGS技術的屏幕,消費者在其身上獲得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屏幕透光度更好,色彩通透,畫面更是具有一種懸浮感,顯得尤為生動。而這種屏幕對於手機外觀的影響,則是機身可以做的更加輕薄,而且屏幕跟全黑面板也能很好的融合到一起,整體看上去不會再像以前的手機屏幕那樣跟外邊框有著明顯「內灰外黑」的區別。
或許大家都已經注意到,曾經作為品牌高端機賣點的OGS全貼合屏幕,現在已經在國產的一些千元手機上也得以普及,絕大多數新機型在上市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的將「OGS全貼合式屏幕」作為了產品的一個特色賣點。而國產手機中應用的OGS技術種類,大多數是Touch On Lens,簡稱「TOL」,這種技術主要有觸控面板廠商主導,主要是將觸控膜層跟保護玻璃集成在一起,在保護玻璃內側鍍上ITO導電層,直接進行鍍膜和光刻。由於節省了一片玻璃和一次貼合,所以採用了TOL技術的觸控屏能夠做的更薄而且成本更低。
TOL技術主要有「小片製程」和「大片製程」兩種製造工藝,顧名思義,小片製程是先根據屏幕大小將玻璃切成小片,然後強化,最後進行觸控線路雕刻,具有生產難度高等缺。而大片製程則是先加工,再切割,規模效應更加出色,不過前期具有切割會弱化玻璃邊緣強度等缺點,使得玻璃強度不足,邊緣出現毛細裂縫等。不過隨著技術的完善,諸如玻璃硬度下降等問題都已經得到較好的解決,所以目前TOL技術最具性價比,成本更低,以至於廣受國產廠商青睞。
像魅族一些機型,都是直接表明其採用了TOL技術的屏幕,而國內的一些標榜採用了OGS全貼合屏幕的手機,大多數都是採用了TOL技術的產品。因為由於對全貼合技術的分類依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所以部分廠商將TOL技術直接是等同於OGS技術這個大分類,以致於很大一部分手機新品的產品介紹中都是標榜其採用的是「OGS全貼合屏幕」,而非「屏幕採用了TOL一體式觸控技術」這樣的表述。
大多數的國產手機都是採用了所謂的「OGS全貼合屏幕」,也就是上述提到的TOL技術生產的屏幕產品。TOL技術相對較為成熟,而且性價比高,量產也更加容易。所以TOL技術終會在將來取代日漸老邁的「G+G」等屏幕技術,無論是高中低端的手機都有可能採用。
說到AMOLED面板,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三星自家的各式手機了。跟傳統的TFT面板相比,AMOLED面板具有自發光的特點,能夠以更輕薄的姿態出現,同時在反應速度、色彩表現力、對比度、視角等方面也具有更大的優勢。而三星則是AMOLED面板的生產方面處於絕對的地位,所以AMOLED系列面板在三星的產品上也是獲得最多的應用。
On-Cell技術的特點是將觸控螢幕嵌入到顯示屏的彩色濾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間的方法,即在液晶面板上配觸摸傳感器。從AMOLED面板早已大規模供貨的情況來看,說明On-Cell技術在應用上已經相當成熟。在特性方面,應用了On-Cell技術的屏幕跟TOL系屏幕相差不大,同樣具有輕薄、畫面顯示優秀等特點,而且由於AMOLED屏幕沒有發光單元,所以在省電方面也同樣具備優勢。
嚴格來說,三星的AMOLED系列面板雖然大規模應用了On-Cell技術,但是從未來的趨勢看,On-Cell將會被更先進的In-Cell技術所取代。不過對於三星來說,在近期使用On-Cell技術的屏幕依然是相當划算的一件事情,畢竟技術成熟,而且自家還是最大的AMOLED屏生產商,根本就無須擔心產能和技術方面的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On-Cell技術相信還是會成為三星手機的主流屏幕技術。
三星自己就是AMLOED面板的最大生產商,而且自家的數碼產品也多數採用AMOLED屏幕,所以無論是產能還是銷量,都不需要三星去操心,它只需要不斷的更新、改進技術就可以了。不過面對蘋果聯合一大票面板廠商主攻In-Cell技術的做法,相信三星也有自己的考量。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看到採用In-Cell技術的三星產面板出現了。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