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輕薄觸控模組 OGS/In-Cell精簡感應層結構

2020-12-08 中國觸控螢幕網

【導讀】:隨著外掛式(Out-Cell)和On-Cell觸控產品大量採用投射式電容技術,擴大多點觸控的生活化應用。自此開始,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漸成市場主流,故本文僅就此一技術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做介紹。

    北京時間03月15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 低成本與輕薄化已是下一代觸控技術發展的首要考量,因此,除高整合度的內嵌式(In-cell)技術外,僅在顯示面板外加上一層保護玻璃的OGS方案,同樣備受業界期待。目前,全球觸控面板製造商已全力投入OGS與In-Cell技術研發,期進一步提高貼合良率,早日大量商用。
 
    然而,隨著外掛式(Out-Cell)和On-Cell觸控產品大量採用投射式電容技術,擴大多點觸控的生活化應用。自此開始,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漸成市場主流,故本文僅就此一技術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做介紹。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touchscreen/news/front/201203/15-14519.html

    多點觸控面板技術各有優劣

    多點觸控技術大致可分為五種疊層結構(圖1),而以觸控疊構和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又可歸納為三類,包括Out-Cell、On-Cell及In- Cell等技術架構。其中,Out-Cell係指觸控面板模組外掛於顯示模組之外,共有單玻璃觸控方案(OGS)、雙玻璃(GG)與雙薄膜(Cover Glass/Sensor Film X/Sensor Film Y, GFF)觸控方案三種主要類型。

圖1 各種觸控模組架構示意圖

    Out-Cell優點為觸控面板和顯示模組的組合彈性和可提供多元選擇;不過,囿於須採用較多材料及複雜堆疊結構,導致Out-Cell面臨模組簡化的難題。也因此,Out-Cell觸控面板中的OGS即被視為下一代觸控技術的發展重點。

    至於更先進的On-Cell技術,系將觸控感應層(Touch Sensor)做在顯示面板上的玻璃外層,優點為顯示和觸控一體提供,達成輕薄化效益,在不需上覆鏡片(Cover Lens)的產品應用下,可直接在顯示面板上觸控操作。不過,其缺點則為觸控感應層與顯示面板玻璃貼合的良率問題。

    最新的In-Cell觸控制程則進一步整合於顯示面板內,即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玻璃與薄膜電晶體(TFT)玻璃合起來的Cell內,其優點同On-Cell,但可解決觸控感應層做在顯示面板玻璃外層時的良率問題。惟因IC訊號處理藉由液晶顯示器(LCD)的資料與閘極驅動(Data and Gate Driving)時的頻寬空隙來執行,觸控訊號的回報時間受限,靈敏度將為一大考驗。

    In-Cell/Out-Cell應用領域大同小異

    In-Cell技術類型可再細分為四種感應模式,包括按壓電式、電壓/電荷感應式(Voltage/Charge Sensing)、光感應式及投射式電容等。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與電子書(E-reader)及其他應用領域的高度成長下,為求產品朝輕薄化發展,In-Cell觸控技術已受到大量關注。

    但是,In-Cell與Out-Cell技術仍各有最適合的應用區分(表1),其中,Out-Cell的OGS及GG方案適合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筆電、電泳顯示(Electrophoretic Display, EPD)、大型公共顯示器(Public Information Display, PID),以及一體成型電腦。

    至於In-Cell則依是否搭載上覆鏡片做適用區分,若有加裝上覆鏡片,將適合筆電、數位相機及大型公共顯示器等產品;反之,不導入上覆鏡片的In-cell方案則較受行動裝置青睞。
 
    縮減模組厚度/成本觸控業者加碼投資OGS 

    根據知名市場調查機構的消費者行為研究結果指出,70%以上美國、日本使用者,認為現在的智慧型行動裝置須減輕整機重量,並延長電池續航力,才能進一步符合消費者需求。因此,Out-Cell技術已加快朝向輕薄化,併兼顧保護玻璃強度的開發方向前進。

    有鑑於傳統的Out-Cell大多為GFF和GG方案,多層結構加劇整體模組厚度,因此,各家觸控業者無不大幅提升對OGS的投資,期進一步跨越Out-Cell觸控的薄型化障礙。

    其中,友達研發團隊利用多年TFT-LCD半導體黃光製程開發能量,包含前段Array設計能力與後段模組製造經驗,已順利克服OGS技術門檻,並於2011年第四季底開始出貨,目前3.5、 7及10.1吋OGS觸控面板均已進入量產階段。此外,友達也率先於2011年日本橫濱國際平面顯示器大展(FPD International),展出0.7毫米厚度全貼合到面板上的投射電容式OGS產品。

    觸控/面板整合難度高廠商先推小尺寸In-Cell

    儘管In-Cell觸控特性相當符合新一代的可攜式電子產品,如手機使用的觸控方式未來可望大舉導入單邊(Single-side)和雙邊(Double-side)投射電容式In-Cell觸控(圖2),但因兩種方案均須搭配面板製程,且須考慮觸控訊號和液晶驅動訊號(Driving Signal)間的幹擾問題,故要開發最佳化的畫素設計,並導入特殊的驅動控制訊號和陣列製程調整,方能打造觸控靈敏度表現較佳的產品架構。

圖2 投射電容式In-cell可分為單邊和雙邊兩種設計模式。

    目前全球面板廠均持續投資開發In-Cell,以期結合最新型的顯示技術和克服量產挑戰,並與IC廠商共同解決In-Cell與面板的整合問題。然而,整合愈多層架構在物料成本上看似有利,但在整體直通良率(Through Yield)不佳的情況下,對製造成本的影響不見得低於傳統方案,因此,如何提升良率將是In-Cell成功的關鍵因素。預估初期各大面板廠將聚焦在較小尺寸的In-Cell觸控面板開發,再逐步拓展到中大尺寸領域。

    In-Cell良率仍低 OGS先攻薄商機

    顯而易見,在下一代觸控技術當中,輕薄化為主要考量,除高整合度的In-Cell技術外,僅在顯示面板外加上一層保護玻璃的OGS方案,同樣備受業界期待。因此,目前在In-Cell量產良率難以突破之際,OGS產品及技術開發更加如火如荼進行,期能提升觸控面板的市場競爭力,並不斷朝向更輕更薄、更強的次世代技術努力。

    未來,一旦全球面板廠開發的OGS及In-Cell產品陸續出爐後,將能進一步滿足各種行動聯網裝置、可攜式電子產品對輕薄化的殷切需求。
 

    觸控螢幕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控螢幕材料、觸控螢幕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控螢幕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裡查看詳細步驟

相關焦點

  • 二次強化技術突破 OGS觸控滿足筆電變形設計
    In-cell技術具備輕薄、透光率高及省電等優勢,然黃光技術門檻高,故蘋果選擇In-cell,藉此與其他競爭對手區隔;但In-cell在良率與生產依然有很大的問題,短期內應無機會取代外掛式觸控面板。
  • 臺灣觸控面板趨勢:On-cell/全貼合/新材料
    市場研究機構NPDDisplaySearch指出,主要3大觀察重點與發展趨勢包括:On-cell嵌入式液晶觸控面板發展情況、觸控面板模組全貼合(opticalbonding)需求變化,以及取代ITO的新材料量產進程等等。
  • 終結流言 In-Cell/On-Cell/OGS屏幕全面解析
    關於屏幕概念的炒作,從之前的IPS、AMOLED、SLCD的面板之爭,到現在清一色標榜自己是OGS全貼合屏幕,如何如何輕薄、透光、圖像「浮現」在屏幕上,蘋果則貌似更為「高端」,傳出了In-cell/On-cell的概念。煮機做這期關於OGS/In-Cell/On-Cell屏幕的科普,力求通俗易懂,望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了解真相。
  • Incell、On-Cell及OGS顯示屏優劣解析
    、透光、圖像「浮現」在屏幕上,蘋果則貌似更為「高端」,傳出了In-cell/On- cell的概念。   要徹底了解In-Cell/On-Cell/OGS等等屏幕,就得先知道屏幕的基本結構組成。   從上到下,屏幕的基本結構分為三層,保護玻璃(最上面橙黃色標註了Coverglass的部分),觸控層(圖中一點點淡藍色虛線,標註了X、Y的部分),顯示面板。   保護玻璃沒什麼好說的,康寧大猩猩玻璃就是。觸控層的話,就是由ITO觸控薄膜和ITO玻璃基板組成。
  • in-cell與on-cell觸控技術最新進展及應用
    預估2013年in-cell佔整體觸控面板市佔率將達10.8%、on-cell市佔率則為12.5%,合計in-cell及on-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2013年市佔率將逾23%。隨著出貨量持續成長,預估到2014年,in-cell及on-cell內嵌式觸控技術合計市佔率可能接近24.9%。
  • 觸屏技術科普知識:In-Cell、On-Cell、OGS
    目前較有實力的顯示面板廠商傾向推動On-Cell或In-Cell的方案,主要原因是其擁有顯示屏生產能力,即傾向於將觸摸層製作在顯示屏;而觸控模組廠商或上遊材料廠商則傾向於OGS,即將觸控層製作在保護玻璃上,主要原因是具備較強的製作工藝能力和技術。 兩者的共同點均可以減少貼合次數,這樣也就可以達到節省成本提升貼合的良品率。
  • 深天馬研發in-cell引爆股價 觸控顯示上演三國殺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A股上市公司中,擁有in-cell觸控顯示技術儲備的並非深天馬A一家,新時代的觸控顯示模式,也並非in-cell一種。  作為觸控顯示技術,in-cell、on-cell、OGS到底各指的什麼?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差別呢?
  • 大尺寸觸控面板生產技術與應用趨勢
    ,過去大尺寸屏幕的觸控,僅能採成本低廉的是電阻式或成本高的聲波式、外掛光學式的設計;以往受限於貼合良率,僅能在中、小尺寸行動裝置所使用的投射式電容多點觸控技術,隨著G/G、in-cell等製程技術的純熟,以及觸控感測IC的進化,目前可在10~12寸平板、13~17寸輕薄/電競筆電、20~22寸AIO一體成型電腦等領域出現,更大尺寸(32~
  • Incell、On-Cell、OGS 解密和對比
    所謂OnCell,就是將ITO觸控薄膜放在了顯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之上,三星幾代Galaxy旗艦就是這麼做的;至於In-Cell,則是將ITO觸控薄膜放在了顯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之下,一般是與液晶層融合在一起,代表機型是蘋果的iPhone5。
  • In-cell技術發展面臨三大瓶頸
    打開APP In-cell技術發展面臨三大瓶頸 佚名 發表於 2015-08-28 08:14:48   觸控螢幕追求輕薄,原本顯示器外掛觸控模組的方式,近來逐漸被in-cell內嵌式取代,將觸控元件電極整合到顯示元件的驅動線路基板上,以減玻璃或薄膜 的堆迭,實現顯示模組的輕薄化,此種工藝需要具有極高黃光微影能力與先進設備的廠商,才能將極細小線寬的線路整合併開出合理良率的產品,因此至今in- cell的供應廠商還是僅限於少數LTPS面板廠,而且生產工序繁複、良率不易提高
  • 柔性AMOLED顯示模組與PEDOT觸控面板的技術整合
    本文將詳細分析高導電PEDOT在柔性觸控面板應用領域作為透明電極的用途,包括光學性能、可靠性以及柔性測試等。此外,PEDOT觸控面板與AMOLED顯示模組技術整合的相關結果同樣會得到驗證。 2. 方法 2.1 生產工藝 本文所提到的高導電PEDOT產品配方(由臺灣EOC公司生產)為用作透明導體。圖例1 (a) 和 (b)展示了PEDOT觸控面板結構的頂視圖與橫切圖。
  • 為何蘋果也愛它 電容觸控究竟好在哪?
    有意思的是電容觸控內部的鬥爭也是非常的激烈,最開始的外掛模式如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在手機領域,更加輕薄的電容觸控技術成為了主流,無論是OGS(單片觸控)還是In-Cell(內嵌觸控)觸控技術,都極大的縮減了觸控設備的厚度,挑戰了主流的外掛觸控技術,不過輕薄式觸控還處於發展的階段,雖然iPhone 5s採用了In-Cell技術,但是上市時關於觸控的諸多爭議,也顯示出輕薄觸控還不完全成熟。
  • TCL就申請了一項名為「雙cell液晶顯示模組及電視機」的發明專利
    北京時間11月19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TCL之雙cell LCD顯示技術。為此TCL就申請了一項名為「雙cell液晶顯示模組及電視機」的發明專利(申請號:201910241258.3),申請人為深圳TCL新技術有限公司。圖1圖1是本專利提出的一種雙cell液晶顯示模組,它主要包括第一液晶面板100、第二液晶面板200以及背光模組300這三個部分。背光模組300處於該雙cell液晶顯示模組中的底層,它可以發光,主要用來提供背光源。
  • 全貼合In-Cell/On-Cell/OGS三種屏幕技術之間存在哪些差別
    01 屏幕的結構 從屏幕的結構上看,我們可以把屏幕大致分成三部分,從上到下分別是保護玻璃,觸控螢幕,顯示屏。 全貼合In-Cell/On-Cell/OGS三種屏幕技術 01 In-Cell In- Cell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即在顯示屏內部嵌入觸摸傳感器功能,這樣能使屏幕變得更加輕薄。同時In-Cell屏幕還要嵌入配套的觸控IC,否則很容易導致錯誤的觸控感測訊號或者過大的噪音。
  • Synaptics In-Cell觸控解決方案進入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
    人機界面解決方案的領先開發商Synaptics公司(納斯達克代碼:SYNA)日前宣布,隨著配備第二代ClearPad™ 3250 In-Cell技術的華為Ascend P2上市發售,其採用的In-Cell觸控解決方案也越來越受青睞
  • 觸控多元並進:GFF、on/incell三分天下
    以手機應用來看,市場研究機構NPDDisplaySearch指出,GFF薄膜觸控架構因在重量、厚度、價格、供應鏈等各方面均具優勢,預料將固守手機觸控模組出貨首位。而on-cell和in-cell觸控架構則仍將受益於三星和蘋果高階機種出貨穩定、維持一定市佔水準。
  • on-cell觸控液晶面板市場正面臨大的成長契機
    近日,NPDDisplaySearch發布報告顯示,隨著具有on-cell內嵌式觸控結構的液晶面板被中低檔智慧型手機廠商採用,on-cell內嵌式
  • 從手機屏結構解析
    OLED屏與LCD屏結構對比圖    AMOLED屏的非常薄,並且還可以的將觸摸層嵌入其中(之後要提及的In-cell全貼合屏幕技術),而且有AMOLED自發光的原理,完全可以捨棄傳統LCD液晶顯示屏的LED背光模組。
  • TCL「雙cell液晶顯示模組及電視機」專利是什麼
    TCL申請了名為「雙cell液晶顯示模組及電視機」的發明專利。圖中是本專利提出的一種雙cell液晶顯示模組,它主要包括第一液晶面板100、第二液晶面板200以及背光模組300這三個部分。背光模組300處於該雙cell液晶顯示模組中的底層,它可以發光,主要用來提供背光源。
  • 全貼合技術OGS觸控螢幕在智能機市場擴大,電阻式觸控螢幕空間壓縮
    一塊玻璃同時起到保護玻璃和觸摸傳感器的雙重作用    前景:從技術層面來看,OGS技術較之目前主流的G/G觸控技術具備以下優勢:結構簡單,輕、薄、透光性好;由於省掉一片玻璃基板以及貼合工序,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