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ell、On-Cell及OGS顯示屏優劣解析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Incell、On-Cell及OGS顯示屏優劣解析

佚名 發表於 2014-07-29 14:29:19

  關於屏幕概念的炒作,從之前的IPS、AMOLED、SLCD的面板之爭,到現在清一色標榜自己是OGS全貼合屏幕,如何輕薄、透光、圖像「浮現」在屏幕上,蘋果則貌似更為「高端」,傳出了In-cell/On- cell的概念。小編做這期關於OGS/In-Cell/On-Cell屏幕的科普,力求通俗易懂,望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了解真相。

  要徹底了解In-Cell/On-Cell/OGS等等屏幕,就得先知道屏幕的基本結構組成。

  從上到下,屏幕的基本結構分為三層,保護玻璃(最上面橙黃色標註了Coverglass的部分),觸控層(圖中一點點淡藍色虛線,標註了X、Y的部分),顯示面板。

  保護玻璃沒什麼好說的,康寧大猩猩玻璃就是。觸控層的話,就是由ITO觸控薄膜和ITO玻璃基板組成。顯示面板可細分的程度高,這裡只大致排列下:從上到下,分別是上玻璃基板(粉紅色標註了Colorfiliter的區域,即彩色濾光基板),液晶層(藍條),下玻璃基板(粉紅色標註了Array的區域,即薄膜電晶體基板)。最後,還需要指出的是,保護玻璃/觸控層與顯示面板之間,一般貼合技術會形成一層空氣(即圖中標註了Bonding的金黃色區域),如果採用全貼合技術去除這層空氣,屏幕反光會大大減少,點亮屏幕時就顯得更為通透,熄屏時更加黑沉,沒有灰白的觀感。

  傳統的G/G、 GFF屏幕,都是標準的保護玻璃+觸控層+顯示面板層的結構,不同之處在於觸控層。G/G屏幕的觸控層是由1層ITO玻璃基板+1層ITO觸控薄膜組成,GFF屏幕的觸控層則有2層ITO玻璃基板+2層ITO觸控薄膜(ITO:X和ITO:Y)。顯然,G/G屏幕更薄一些。

  今天各廠家標榜的OGS屏幕、InCell/OnCell屏幕,為何值得拿出來吹噓,是因為它們都是保護玻璃層+顯示面板層的結構,少了一層觸控層,更加輕薄。那中間的觸控層哪去了呢?這正好是區分InCell/OnCell屏幕和OGS屏幕的關鍵。InCell/OnCell屏幕是將觸控層和顯示面板整合在了一起,OGS屏幕是將保護玻璃層和觸控層整合在了一起。為了爭奪產業話語權,觸控模塊廠商力推OGS,而顯示面板廠商如LG、三星、夏普等則力推In- Cell/On-Cell。

  可能還有人追根究底,既然InCell屏幕和OnCell屏幕都是將觸摸層和顯示面板整合在一起,那如何區分InCell和OnCell?這跟ITO薄膜嵌入顯示面板的位置有關。所謂OnCell,就是將ITO觸控薄膜放在了顯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之上,三星幾代Galaxy旗艦就是這麼做的;至於In-Cell,則是將ITO觸控薄膜放在了顯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之下,一般是與液晶層融合在一起,代表機型是蘋果的iPhone5。

  In-Cell、On-Cell、OGS因為不同的結構,屏幕的輕薄程度、顯示效果、製造成本、良品率都有所不同。

  1.屏幕的通透程度和視覺效果方面,OGS是最好的,In-Cell和On-Cell則次之。所以,吹噓In-Cell/On-Cell如何如何通透,視覺效果如何好,可以歇歇了。無論是iPhone5還是三星GalaxyS4,單純的屏幕通透度其實還不如一些採用了OGS屏幕的國產手機,比如魅族 MX3。

  2.輕薄程度,一般來說In-Cell最輕最薄,這也是iPhone使用了金屬機身,還能做到極致輕薄的原因之一。OGS則次之,On-Cell比前兩者稍差。

  3.屏幕強度(抗衝擊、抗摔),On-Cell最好,OGS次之,In-Cell最差。需要指出的是,OGS則因為直接將康寧保護玻璃與觸控層整合在一起,加工過程削弱了玻璃的強度,屏幕也很脆弱。至於In-Cell屏幕為何強度差,筆者也不甚清楚其中的原因,這可能跟目前蘋果自家的In-Cell追求極致輕薄有關,Lumia920同樣是In-Cell屏幕,但有很好的輔助設計/措施來增強屏幕的抗衝擊、抗摔能力。另,需要指出的是,因為In- Cell將觸控層與液晶層融合在一起,一旦觸控螢幕出了問題,需要連同顯示面板一起更換。

  4.觸控方面,OGS的觸控靈敏度比On-Cell/In-Cell屏幕都要好,但這有時候也不是什麼好事。OGS技術不過關,超高的靈敏度很容易發生 「跳屏」的現象,細微的灰塵、汗液、水汽都能引發觸控屏的「誤操作」,比如MX3最早一批機器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對多點觸控、手指、Stylus觸控筆的支持上,其實OGS也是好於In-Cell/On-Cell的。另外,還是因為In-Cell屏幕直接將觸控層和液晶層融合在一起,感測雜訊較大,需要有專門的觸控晶片進行過濾和校正處理。OGS屏幕對於觸控晶片的依賴則沒那麼高。

  5.技術要求,In-Cell/On-Cell都比OGS要複雜,生產控制上,難度也更高。

  6.良品率方面,之前In-Cell屏幕的良品率較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iPhone5等產品的供貨,但隨著廠商不斷投入,技術走向成熟,In-Cell/On-Cell屏幕的良品率與OGS已經處於同一水平,大規模出貨不成問題。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榮耀暢玩8C額外耗資8000萬,也要用上Full in-cell?
    昨天(10月11日),榮耀暢玩8C在北京正式亮相,發布會稱:榮耀暢玩8C的屏幕貼合技術使用的是Full in-cell技術,為了在榮耀暢玩8C中實現這一技術,榮耀竟然額外耗資8000萬元的成本!那Full in-cell技術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它比在千元機上廣泛使用的GFF全貼合技術好在哪裡?這兩種不同的貼合技術對屏幕的使用有哪些影響?不妨跟著小編往下看。為了更好的了解這兩種技術,我先將兩種技術就做一個解釋。
  • PPI高達587 5英寸incell 2K屏開始量產
    智慧型手機的硬體速度發展之快令很多人都忙於追新,單核、雙核、四核、八核,他們的計劃速度遠遠超過桌面平臺,並且在屏幕方面的進化也堪稱神速,在筆記本上連1080P都未能很好普及時候,旗艦級的智慧型手機幾乎都是清一色的2K屏幕,而如今JDI又為我們帶來了5英寸incell技術的2K屏幕。
  • 樂視超級手機1s搭載5.5寸incell屏
    10月27日 樂視在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辦新品發布會,正式推出傳聞已久的殺手級新品,該機擁有全球最窄邊的1080P顯示屏,並使用了incell全貼合技術,極致通透的圖像顯示效果遠超iPhone 6S,美的令人窒息。
  • Incell、On-Cell、OGS 解密和對比
  • 終結流言 In-Cell/On-Cell/OGS屏幕全面解析
    關於屏幕概念的炒作,從之前的IPS、AMOLED、SLCD的面板之爭,到現在清一色標榜自己是OGS全貼合屏幕,如何如何輕薄、透光、圖像「浮現」在屏幕上,蘋果則貌似更為「高端」,傳出了In-cell/On-cell的概念。煮機做這期關於OGS/In-Cell/On-Cell屏幕的科普,力求通俗易懂,望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了解真相。
  • cob led顯示屏特點解析
    本文作者:深圳大元因為SMD封裝的led小間距進行到1.00mm的時候,難以下鑽到更小間距,所以cob封裝的led顯示屏才得以煥發光彩。cob led顯示屏有什麼特點呢?cob led顯示屏廠家cob led顯示屏如果有直觀看出來與led小間距不一樣的特點,那應該就是COB封裝特性的超小間距了。
  • 觸屏技術科普知識:In-Cell、On-Cell、OGS
    目前較有實力的顯示面板廠商傾向推動On-Cell或In-Cell的方案,主要原因是其擁有顯示屏生產能力,即傾向於將觸摸層製作在顯示屏;而觸控模組廠商或上遊材料廠商則傾向於OGS,即將觸控層製作在保護玻璃上,主要原因是具備較強的製作工藝能力和技術。 兩者的共同點均可以減少貼合次數,這樣也就可以達到節省成本提升貼合的良品率。
  • 三星Galaxy Tab S7確認搭載華星光電LCD高端顯示屏
    集微網8月11日消息(文/數碼控),TCL華星官方近日確認三星Galaxy Tab S7搭載的屏幕正是華星光電自主開發的11英寸incell LCD高端顯示屏,這也是唯一一款採用非三星顯示屏的旗艦產品。
  • On-Cell和In-Cell曲高和寡:OGS才是未來主流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屏幕大致分成3個部分,從上到下分別是保護玻璃,觸控螢幕、顯示屏。而這三 部分是需要進行貼合的,一般來說需要兩次貼合,在保護玻璃與觸控螢幕之間進行一次貼合,而另一次的貼合則是在顯示屏與觸控螢幕之間。這種傳統的觸摸技術就是 On Cell,該技術最大的弊端就是屏幕厚度很難降低,而且會影響屏幕色彩顯示。  於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屏幕顯示效果,OGS技術順勢誕生。
  • 打造輕薄觸控模組 OGS/In-Cell精簡感應層結構
    北京時間03月15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 低成本與輕薄化已是下一代觸控技術發展的首要考量,因此,除高整合度的內嵌式(In-cell)技術外,僅在顯示面板外加上一層保護玻璃的OGS方案,同樣備受業界期待。目前,全球觸控面板製造商已全力投入OGS與In-Cell技術研發,期進一步提高貼合良率,早日大量商用。
  • 液晶顯示屏驅動IC的工作原理解析
    打開APP 液晶顯示屏驅動IC的工作原理解析 今日頭條 發表於 2020-05-19 14:37:23   在液晶面板中,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屏是在兩塊玻璃基板之間封入扭曲向列(TN)型液晶材料構成的。其中,接近顯示屏的上玻璃基板沉積有紅、綠、藍(RGB)三色彩色濾光片(或稱彩色濾色膜)、黑色矩陣和公共透明電極。下玻璃基板(距離顯示屏較遠的基板),則安裝有薄膜電晶體(TFT)器件、透明像素電極、存儲電容、柵線、信號線等。兩玻璃基板內側製備取向膜(或稱取向層),使液晶分子定向排列。
  • 平板電腦LCD顯示屏技術解析
    打開APP 平板電腦LCD顯示屏技術解析 佚名 發表於 2014-07-15 10:29:17 而佔據平板電腦絕大部分空間的是LCD顯示屏,最能吸引消費者眼球的也是有著豐富色彩和高解析度的LCD顯示屏。因而顯示屏對於平板電腦來說至關重要,它是平板電腦在消費者眼中最直觀的品質體現。   現在LCD顯示屏都有著飽滿的色彩,以使圖像和視頻有更好的播放效果。
  • 3LCD、DLP技術優劣解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4776.htm那麼,同樣的投影機產品應用,應用的核心技術不同,究竟又會有什麼樣的區別呢,這2大投影技術分別又能夠為我們用戶帶來什麼樣的投影產品呢,下面我們將通過這2大投影技術的優劣解析來幫助大家了解和比較這兩大技術的優勢和差異。
  • 全貼合In-Cell/On-Cell/OGS三種屏幕技術之間存在哪些差別
    而這三部分是需要進行貼合的,一般來說需要兩次貼合,在保護玻璃與觸控螢幕之間進行一次貼合,而另一次的貼合則是在顯示屏與觸控螢幕之間。按貼合的方式分可以分為全貼合和框貼兩種。 02 框貼 所謂框貼又稱為口字膠貼合,即簡單的以雙面膠將觸控螢幕與顯示屏的四邊固定,這也是目前大部分顯示屏所採用的貼合方式,其優點在於工藝簡單且成本低廉
  • 友達發布首款MINI LED顯示屏及MICRO LED顯示技術
    高解析BFGD電競顯示器液晶屏 進駐大型賽事空間 隨著電競賽事規模不斷擴大,電競顯示器持續朝大尺寸、高解析及高刷新率發展。窄邊框LTPS顯示屏(*);醫療顯示器方面,系列高解析、廣色域、超高亮度及對比的液晶屏也將首度亮相,應用於超音波、成像造影、內窺及微創手術等專業醫療用途。
  • 掌握最前沿技術 3LCD、DLP技術優劣解析
    那麼,同樣的投影機產品應用,應用的核心技術不同,究竟又會有什麼樣的區別呢,這2大投影技術分別又能夠為我們用戶帶來什麼樣的投影產品呢,下面我們將通過這2大投影技術的優劣解析來幫助大家了解和比較這兩大技術的優勢和差異。
  • LED顯示屏的原理
    那麼LED顯示屏的原理和構成是怎樣的呢?1、LED顯示屏的基本原理        以LED(發光二極體)為基本發光元素(像素點),通過控制電路及驅動電路來控制每個像素點的亮與滅或其明暗程度,實現具有相關像素點的顯示屏顯示出人們要求的各種信息。        四大部件:發光材料(LED)、驅動電路、控制電路、框架結構。
  • 對抗OLED LCD產業鏈拼in-cell產能
    IC設計廠敦泰對外表示,針對in-cell\on-cell的單晶片(IDC)觸控顯示驅動IC出貨快速成長,二季度單月出貨量已達1KK規模,差不多是一季度出貨量的總和,預估今年全年總出貨量可望突破10KK。
  • 京東方展示BD Cell顯示屏 採用黑白Cell和彩色Cell雙層Cell設計
    Display China 2019(國際新型顯示技術展)於6月26日在上海盛大開幕,會展期間京東方展示全新的LCD顯示屏—BD Cell顯示屏,其採用黑白Cell和彩色Cell的雙層Cell設計,通過搭載HDR技術讓圖像的暗部更暗、亮部更亮,從而實現160000:1的超高對比度。
  • Cell Research:精準解析造血幹細胞的內皮起源及特化路徑
    近年來研究者利用已知的生血內皮細胞轉基因報告小鼠,包括Runx1 +23GFP和Gfi1-Tomato,報導了應用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來解析內皮-造血轉化事件的研究【4,5】。然而這些報告基因對於生血內皮細胞的富集效率或者特異性仍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