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還有人追根究底,既然InCell屏幕和OnCell屏幕都是將觸摸層和顯示面板整合在一起,那如何區分InCell和OnCell?這跟ITO薄膜嵌入顯示面板的位置有關。所謂OnCell,就是將ITO觸控薄膜放在了顯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之上,三星幾代Galaxy旗艦就是這麼做的;至於In-Cell,則是將ITO觸控薄膜放在了顯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之下,一般是與液晶層融合在一起,代表機型是蘋果的iPhone5。
In-Cell、On-Cell、OGS因為不同的結構,屏幕的輕薄程度、顯示效果、製造成本、良品率都有所不同。
1.屏幕的通透程度和視覺效果方面,OGS是最好的,In-Cell和On-Cell則次之。所以,吹噓In-Cell/On-Cell如何如何通透,視覺效果如何好,可以歇歇了。無論是iPhone5還是三星GalaxyS4,單純的屏幕通透度其實還不如一些採用了OGS屏幕的國產手機,比如魅族 MX3。
2.輕薄程度,一般來說In-Cell最輕最薄,這也是iPhone使用了金屬機身,還能做到極致輕薄的原因之一。OGS則次之,On-Cell比前兩者稍差。
3.屏幕強度(抗衝擊、抗摔),On-Cell最好,OGS次之,In-Cell最差。需要指出的是,OGS則因為直接將康寧保護玻璃與觸控層整合在一起,加工過程削弱了玻璃的強度,屏幕也很脆弱。至於In-Cell屏幕為何強度差,筆者也不甚清楚其中的原因,這可能跟目前蘋果自家的In-Cell追求極致輕薄有關,Lumia920同樣是In-Cell屏幕,但有很好的輔助設計/措施來增強屏幕的抗衝擊、抗摔能力。另,需要指出的是,因為In- Cell將觸控層與液晶層融合在一起,一旦觸控螢幕出了問題,需要連同顯示面板一起更換。
4.觸控方面,OGS的觸控靈敏度比On-Cell/In-Cell屏幕都要好,但這有時候也不是什麼好事。OGS技術不過關,超高的靈敏度很容易發生 「跳屏」的現象,細微的灰塵、汗液、水汽都能引發觸控屏的「誤操作」,比如MX3最早一批機器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對多點觸控、手指、Stylus觸控筆的支持上,其實OGS也是好於In-Cell/On-Cell的。另外,還是因為In-Cell屏幕直接將觸控層和液晶層融合在一起,感測雜訊較大,需要有專門的觸控晶片進行過濾和校正處理。OGS屏幕對於觸控晶片的依賴則沒那麼高。
5.技術要求,In-Cell/On-Cell都比OGS要複雜,生產控制上,難度也更高。
6.良品率方面,之前In-Cell屏幕的良品率較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iPhone5等產品的供貨,但隨著廠商不斷投入,技術走向成熟,In-Cell/On-Cell屏幕的良品率與OGS已經處於同一水平,大規模出貨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