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電容觸控晶片與壓力感測技術於智能型手機發展

2021-01-15 拓墣產業研究

▲點擊上方 拓墣產業研究院 關注▲

source:pixabay

電容觸控技術和壓力感測技術已推廣多年,其中雖然電容觸控技術早已在多年前開始變成智能型手機的標準配備,但壓力感測技術於智能型手機發展卻是一直不溫不火,甚至從2018年初便有消息指出,部分新一代iPhone機種將取消採用此技術,對供應鏈造成不小影響。


   智慧型手機電容觸控技術發展現況


在智能型手機應用中,電容觸控技術日趨重要,除了橫跨顯示領域和生物識別外,各種透過電容觸控晶片算法實現功能,也影響民眾的使用習慣,例如壓力感測技術能讓使用者更精細的操作智能型手機各項功能。


Apple於2015年將壓力感測技術導入iPhone後,相關供應鏈原本期待此技術將蓬勃發展,但不僅Android陣營尚未大規模採用,甚至有傳聞指出部分iPhone機種可能會捨棄此技術,後續發展值得密切關注。


source:pixabay


自iPhone導入電容觸控熒幕後,是否具備手指觸控界面技術已成為消費者區分智能型手機和功能手機的一項指標,也帶起亞洲各地電容觸控技術相關廠商,而電容觸控晶片更是推動此趨勢的關鍵角色。隨著手機電容觸控晶片價格每年下調,以及電容觸控晶片的產品轉進,過去幾年來全球智能型手機電容觸控晶片產值皆維持在約14億美元規模。


拓墣最新研究指出,2018年智能型手機電容觸控晶片產值將會大幅銳減至11億美元,主要原因為大部分手機新案件早就以多點觸控技術取代單點觸控技術,產品轉進單價成長空間有限,加上2018年導入顯示觸控整合晶片方案的案件放量,導致智能型手機電容觸控晶片產值於2015~2018年CAGR為負8%。



電容觸控技術雖早已成為智能型手機的標準配備,但隨著Apple導入In-Cell(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觸控技術,原本外掛式觸控技術的廠商受到不小衝擊,尤其對電容觸控晶片廠商影響甚巨。


在觸控和顯示技術的整合趨勢下,智能型手機的主流電容觸控晶片廠商相繼與顯示面板晶片結盟,像是Synaptics收購Renesas顯示驅動晶片事業體、晶門科技與譜瑞科技分別收購Atmel部分maXTouch產品線和Cypress部分TrueTouch產品線,臺灣電容觸控晶片廠商敦泰和晨星,也各自併購顯示驅動晶片廠商旭曜和奕力,皆是為了在顯示和觸控技術整合的大趨勢下做好準備。



此類顯示和觸控整合晶片自2015年問世後,在2016年漸漸成熟;2017年透過與全熒幕設計相輔相成,市佔率進一步提升;2018年更預計將再成長1倍以上規模,甚至待2019年晶圓代工廠產能問題緩解後,顯示觸控整合晶片將有望成為主流技術之一,因此缺乏相關產品的電容觸控晶片廠商恐怕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自Samsung、Apple相繼在旗艦機種採用柔性AMOLED面板後,柔性AMOLED面板市場需求不斷提升,相對應的柔性觸控技術也越來越受重視。


若Apple在2018年新機種繼續採用柔性AMOLED面板,可以預期2019年市面上柔性觸控技術的市場佔比將會大幅提升,加上未來中國面板廠柔性AMOLED面板產能開出後,已開始耕耘可撓觸控技術的相關廠商,包括非韓系陣營的宸鴻、GIS、歐菲光、信利等智能型手機觸控模塊廠,以及Synaptics、晶門科技與敦泰科技等可撓電容觸控技術的晶片廠,皆將有望迎來可觀商機。


   壓力感測技術的機會與挑戰



承前所述,電容觸控晶片廠商遇到巨大技術變革,使這些廠商不得不另闢戰場以持續成長,於是便開啟這些晶片廠商向其他技術擴展的路程。除了顯示驅動晶片技術外,2015年底iPhone 6S開始導入壓力感測技術,透過壓力感測技術感測使用者的按壓時間長短和力度大小等,實現更便利的編輯和內容預覽等功能。


因壓力感測技術能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使得這些電容觸控晶片廠商對壓力感測技術商機也感到相當期待,眾多電容觸控晶片廠商如Synaptics和匯頂科技等,便先後投入此類同樣以電容觸控技術為基礎的產品。


iPhone系列用的Force Touch壓力感測技術為獨立模塊,其控制晶片是由Apple自行設計,再委外臺積電與環旭電子代工製造和封裝測試。


而Android陣營的華為,也在Mate S機種中將電容觸控模塊與壓力感測模塊整合,並搭載韓國HiDeep整合此兩功能的晶片,實現類似Apple Force Touch的功能,並同時兼顧成本和機構設計等重要因子。

 

壓力感測晶片/模組示意source:Goodix


自此以後,包含中興、宏達電與聯想等品牌,皆在2015~2016年間推出採用類似壓力感測技術的機種,甚至有晶片廠商直接透過升級算法來感測手指按壓面積,用最低成本方案模仿此功能,也讓壓力感測技術在一夕之間成為智能型手機市場的新寵兒,各相關廠商和研調機構皆曾樂觀預測壓力感測技術於智能型手機的滲透率將會在2、3年內突破50%。


但回顧2018年發展狀況,不僅各Android品牌沒有如預期擴大採用此技術或應用,連Apple都傳出2018年新一代6.1吋iPhone可能將捨棄此功能。事實上,因壓力感測技術在Android智能型手機的應用價值不夠明顯,2016下半年就已經沒有太多新Android機種搭載此技術,2017年則僅剩宏達電還有以Edge Sense作為主打特色功能,其餘主流Android品牌手機對壓力感測技術的興趣明顯轉淡。


因此假若2018年Apple 6.1英寸iPhone真的取消壓力感測模塊設計,2019年可能有接近1/3~1/2的iPhone都不會搭配壓力感測模塊,如此大規模下修程度,很難由少數Android品牌機種填補,因此推估2019年壓力感測模塊於智能型手機滲透率可能將下滑超過3成。


除了上述的顯示驅動晶片和壓力感測技術整合外,電容觸控晶片廠商的最大機會點莫過於指紋識別晶片領域。自Apple導入指紋識別以來,此技術於智能型手機的滲透率不斷提升,自然是吸引眾多電容觸控晶片廠商跨入,除了Android陣營市佔最高的匯頂科技(Goodix)以外,其他如Synaptics、思立微、貝特萊與集創北方等廠商,皆是以原有電容觸控技術衍生出電容式指紋識別晶片的廠商。觀察Android陣營的指紋識別廠商市佔狀況,有將近一半廠商同樣有經營電容觸控晶片,可知這2種技術間的密切關聯程度不言而喻。



以上大略整理了電容觸控晶片廠商近年策略和技術發展重點方向,但根據拓墣觀察,觸控筆同樣也是一個相當具有潛力的技術規格。


source:pixabay


觸控筆技術雖然在市場推廣已久,但除了Samsung Note系列以外,此產品始終沒有在智能型手機應用得到太大突破,已故Apple創辦者Jobs甚至公開發表不認同智能型手機搭配觸控筆觀點。但就在Jobs逝世不久後,Apple便執行在iPad產品上搭配觸控筆的市場策略,到2017年底更有市場傳言Apple將在2018年或2019年推出支持觸控筆功能的新iPhone,觸控筆則會以選配方式提供給消費者選擇。


若Apple真的執行此策略,勢必又會對手機產業颳起一股風潮,且因支持觸控筆功能的電容觸控晶片規格更加嚴格,需有更高算法以實現更高的精度需求和更高的抗背景噪聲能力,因此預估單顆電容觸控晶片單價將會提升約30%,對於在手機、平板計算機與筆電觸控筆領域已有相當程度著墨的臺灣廠商而言,無疑會是一大利多消息。



   小結


電容觸控技術除了早已成為智能型手機標準規格外,也已發展出許多不同應用,為消費者帶來更多且更貼近使用者的交互體驗。由於電容觸控晶片是電容感應技術大家族中,最早導入智能型手機且最主流的技術,因此其發展自然受市場關注。


根據拓墣指出,由於Android陣營的外掛式電容觸控技術市場受到擠壓和平均單價下滑等因素,預估2018年智能型手機電容觸控晶片(不含顯示和觸控整合方案晶片)全球產值將下滑近2成左右。


此外,由於大部分智能型手機機種皆已搭載多點觸控方案,因此未來推升產值的動力,主要將來自支援柔性觸控和主/被動觸控筆等功能的電容觸控晶片之單價提升。


至於壓力感測市場,假使Apple真的於2018年新一代iPhone取消搭載壓力感測模塊以節省成本,預估整體壓力感測模塊的市場規模將會在2019年顯著下滑,對於臺灣供應鏈廠商而言,後續影響值得關注。


由此轉變也可看出,一直以來,Android陣營的手機用戶對手機售價(成本)和自身感受應用價值之間是否對等十分在意,如今Apple也越來越重視此問題,不斷嘗試開發新產品來拓展和吸引Android中高階客群。


文丨拓墣產業研究院  陳彥尹

註:本文為拓墣產業研究院原創內容,歡迎轉發或分享。禁止非授權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如需轉載請後臺回復「轉載」或留言獲取授權。

推薦閱讀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2018全球科技產業動能大預測報告目錄

相關焦點

  • 深度探究壓力感測技術以及電容觸控晶片於對智慧型手機發展作用
    深度分析電容觸控晶片與壓力感測技術於智能型手機發展。
  • 淺析電容觸控晶片與壓力感測技術
    打開APP 淺析電容觸控晶片與壓力感測技術 和訊網 發表於 2019-09-24 17:01:00 (文章來源:和訊網) 電容觸控技術雖早已成為智能型手機的標準配備,但隨著Apple導入In-Cell(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觸控技術,原本外掛式觸控技術的廠商受到不小衝擊,尤其對電容觸控晶片廠商影響甚巨。
  • 2017年中國電容屏觸控晶片產業發展現狀及行業細分領域需求規模測算
    2017年中國電容屏觸控晶片產業發展現狀及行業細分領域需求規模測算2016/3/18 10:39:0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一、整體市場狀況近年來,隨著電子設備操控性的提升和電子技術的發展,觸控螢幕技術在手機、平板 電腦、PMP、導航儀等電子設備中的應用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 詳解電容觸控晶片與指紋晶片的研發與生產流程
    三種與電容檢測有關的晶片電容屏觸控晶片 電容屏觸控晶片對互電容式傳感器起檢測和控制作用
  • 全面屏下前置電容式指紋識別已死 TDDI觸控顯示晶片意外獲救
    而前期造成這種8吋晶圓緊缺的最大原因,就是智慧型手機推動電容式指紋識別普及,為了能夠讓指紋識別的速度更快,準確度更高,晶片的面積就不能太小,所以指紋識別晶片十分吃產能。另外,當時電容式指紋識別面對的是億為單位的巨量市場出現,也讓行業一下子沒能在產能上跟進上來。
  • 變極距型電容式傳感器在壓力觸控技術的設計和應用
    為了使手機觸控面板各個部位在同等壓力下產生的電容量相等,設計了自適應變極距電容傳感器的sensor ITO電路組件,再與LCM的下偏光片貼合或者集成在下偏光基材上面,保證了基板的平整度,壓力產生穩定的形變量。
  • 詳述多點觸控硬體部分技術:電容式[組圖](一)
    OFweek電子工程網,多點觸控技術隨著iPhone的火爆讓人們所熟知和關注,傳統的電阻式觸控技術也逐漸被LLP技術和電容式觸控技術所取代。雖然途拓科技專注於大尺寸觸控技術和LLP技術,但是對於電容式觸控技術也有所涉獵。本文主要就電容式觸控技術的幾個分類做簡要分析。
  • 艾司特代理臺灣奕力科技CTP觸控IC,全力推動大陸觸控螢幕行業發展
    北京時間05月31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深圳乃至整個中國及世界,在觸控螢幕領域技術已經悄無聲息的改朝換代。藉助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市場的持續火熱,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新興產品的崛起,都催熱了觸控IC市場的溫度,電容式感應觸摸IC成為主流觸控螢幕應用技術。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material/news/dynamic/2017/0531/47343.html 艾司特是臺灣奕力的代理商,為什麼選擇ILITEK IC 呢?
  • 電容式觸控筆原理,電容筆分類,電容筆優缺點對比
    被動型是模仿手指的觸摸效應,筆尖是導電材料,如導電泡棉,金屬,毛刷,只要筆頭足夠影響電容變化,即可。所以被動電容筆都是很粗的頭。任何導體都可以做為被動電容筆的,只要是導電的都可以,如果直接用金屬作為手寫筆的話,金屬的尖銳會傷害到手機或電腦的屏幕。所以就會在接觸到屏幕的地方再加一些比較柔軟的膠,應該是矽膠之類的吧!這樣就可以既導電又不會傷害到屏幕了!
  • 為何蘋果也愛它 電容觸控究竟好在哪?
    如果說僅僅為了實現觸控的效果,廠商的選擇還是很多的,目前主流的觸控技術包括電阻觸控技術,電容觸控技術,光學觸控技術,表面聲波觸控技術,以及電磁感應技術。這幾種技術採用不同原理,但是都實現了觸控的效果。其中光學和聲波、電磁觸控的研究開展的都比較早,但是由於技術限制,如今發展的並不好,只能算是非主流。
  • 2020-2026年中國觸控螢幕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觸控螢幕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認為,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產品的普及推廣,全球觸控顯示產品和技術發展進步較快,產業規模不斷提升。
  • 採用Zigbee和電容觸控技術實現燈光控制器的設計
    打開APP 採用Zigbee和電容觸控技術實現燈光控制器的設計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1-11 08:21:00 家居設備向著智能化、數位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燈光控制開關作為家庭最常用的控制設備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設計可靠安全、遠程操控的新型燈光控制器符合發展要求和市場需求。Zigbee作為一種低功耗、低速率的無線通訊協議。其特點使其能夠在智能家居、公共安全、工業監測等眾多物聯網應用領域有所作為;因此,將Zigbee技術應用到燈光控制器的設計中,能夠滿足控制器對於低功耗以及網絡化的需求。
  • 觸控螢幕行情看好 觸控IC群雄逐鹿
    同時,在手機與平板的應用,將提升接單能力,以便快速反應市場多變的需求,進而取得更多佔有率。    未來新產品的主要特性在高壓與自互容感測技術,用來提升感測信噪比(SNR),支持主動筆與被動筆使用,與On-Cell/In-Cell迭構設計,及極低功耗的可穿戴設備觸控。未來研發則規劃整合homekey及haptics。
  • 懸浮觸控是什麼?懸浮觸控技術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什麼是懸浮觸控 懸浮觸控是如今用戶關注度越來越高的新技術,已經應用到了智慧型手機以及其他極少數數碼產品當中,並且還在不斷的發展如今用戶關注最高的莫過於手機觸控螢幕懸浮觸控技術,它是觸屏手機的一種全新的技術模式。懸浮觸控技術不僅可以通過手指來觸控螢幕幕,還可以感應到非導電的布織物操作,也就是說,在冬天戴上手套之後,依然可以自由操控使用該手機,或者我們手指在完全不用觸碰到手機屏幕的情況下即可操作手機。
  • 全貼合技術OGS觸控螢幕在智能機市場擴大,電阻式觸控螢幕空間壓縮
    但目前該技術面臨感應線路的製程選擇、兼做表面玻璃時該有的強度維持與質量穩定性、控制晶片的調校等問題,良率提升困難使得量產廠商較少    嵌入式觸控螢幕OGS向中低端手機市場蔓延,全貼合工藝熱情升溫。該公司自1960年代起開始發展強化玻璃技術,是AMOLED和LTPS製程相關浮法玻璃領先技術的全球第一大供貨商,一直致力於玻璃強化與薄化技術的研發,現今已發展出強度等級不亞於康寧的玻璃基板,經特殊處理後能有效阻止微裂紋的傳導,可滿足智慧型手機製造商的需求。
  • 告別ITO導電玻璃觸控面板發展之路無限寬廣
    ,投影式電容觸控屏幕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變革。市場不斷追求更纖薄、更高效能、更可靠且成本較低的觸控式屏幕,但目前觸控面板所使用的氧化銦錫(ITO)導電材料存在諸多局限性,因此未來將被各種替代材料所取代。  投影式電容觸控屏幕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變革。快速的產業發展不斷提供更纖薄、更高效能、更可靠且成本較低的觸控式屏幕。
  • 創意設計加持 電容式觸控按鍵老店新開(二)
    ,因此對研發人員來說,如何設計出合格的電路板,一直是主要的技術挑戰之一。此電容如同濾波器般,可改善感應偵測,提升參考阻抗隱定度,電容器的誤差不會衝擊運作模式。     滑杆/旋輪式感應器設計技巧揭密     電容感應技術的一大特性之一,在於可自由地設計按鍵的形狀與大小,讓產品的外觀更有時尚感。但感應器板的厚度和材質,仍會影響感應器的靈敏度。
  • 大尺寸觸控面板生產技術與應用趨勢
    ,過去大尺寸屏幕的觸控,僅能採成本低廉的是電阻式或成本高的聲波式、外掛光學式的設計;以往受限於貼合良率,僅能在中、小尺寸行動裝置所使用的投射式電容多點觸控技術,隨著G/G、in-cell等製程技術的純熟,以及觸控感測IC的進化,目前可在10~12寸平板、13~17寸輕薄/電競筆電、20~22寸AIO一體成型電腦等領域出現,更大尺寸(32~
  • 行動裝置可預測用戶動作,懸浮觸控能否引領電子技術革命?
    另外,有了這種技術,用戶在手上有水或油時,也可以照常操控手機,並且不必擔心弄髒屏幕。懸浮觸控技術頗受各大手機巨頭的青睞,這幾年,不斷有企業對懸浮觸控技術進行深耕。此次微軟發布的「預觸控」技術其實是早有準備,在之前的幾年中,微軟一直在研發3D觸控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檢測到用戶懸在屏幕上方的手指,然後使作業系統和程序對其作出反應。
  • 替代ITO薄膜 分析觸控面板新興材料發展概況
    較早發展的日本企業是富士和郡是,都是在2009年起開始生產金屬網格薄膜並之後提供觸控面板業者使用。富士和郡是是直接供應觸控感測器甚至模組,以協助終端業者降低進入的技術門檻。除此兩家之外,美國企業Atmel雖提供觸控IC至透明導電膜的解決方案,但因技術發展較晚,且在生產過程屢因製程問題而影響其出貨,而大陸企業受Atmel發展結果的影響,於是企圖同時強化研發與製造能力,以獲得完整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