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網站outerplaces.com 報導,世界上多個試驗已經證實植物有意識。
2018年2月5日,《美國博物學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 )發表一篇關於捕蠅草的研究論文,描述捕蠅草有選擇地捕食昆蟲,不捕食對它授粉有益的昆蟲。
捕蠅草葉上有敏感的感覺毛
科技網站outerplaces.com 說,按照所謂的物理震動、化學機制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釋捕蠅草的高度選擇能力。這讓人不得不聯想捕蠅草有思維意識。
《植物學紀事》( Annals of Botany)2017年12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植物對外界變化能做出複雜的反應,其反應方式很類似動物甚至人。
含羞草
該研究使用照相機跟蹤植物對多種麻醉劑的反應,發現麻醉劑讓含羞草葉、豌豆卷鬚、捕蠅草和茅膏菜失去自主運動。
植物不會像人那樣做出打哈欠,躺下睡覺等動作,為了觀察植物對這些藥物的反應,研究人員測量植物的電生理反應。
研究者描述,捕蠅草對於二乙醚麻醉劑的反應是動作電位消失,同樣濃度的二乙醚使豌豆卷鬚暫時失去運動能力。麻醉劑也讓水芹幼苗暫時停止發芽及聚集葉綠素。
豌豆置於裝滿乙醚的玻璃箱中,利多卡因浸泡水芹根和幼苗,這些植物暫時失去對外界的反應能力。而移除這些麻醉藥,它們又恢復反應,和人恢復意識之後的反應過程極為相似。
TED播放了美國神經學家蓋吉(Greg Gage)關於檢測捕蠅草的試驗,以及含羞草可以感應捕蠅草遭遇的情況而做出相應反應,來證實植物也有大腦。
今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哲學家塔姆·亨特(Tam Hunt)和心理學家喬納森·斯庫勒(Jonathan Schooler)提出了一種新的意識理論。發表於《科學美國人》雜誌的《嬉皮士是對的:一切都和振動相關》(The Hippies Were Right: It’s All About Vibrations, Man!)一文中,解釋了這種理論。
亨特和斯庫勒猜測,包括你我在內的每個實體都在振動。這些振動越同步,我們與周圍世界的聯繫就越多,我們的意識就越複雜。他們提出的「意識共振理論」認為,同步的振動不僅是人類意識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物質現實的核心要素。
「宇宙萬物都在不停振動。」亨特寫道,「就連看似靜止的物體,實際上也在以各種頻率振蕩、擺動、共鳴。振動是一種運動,其特徵是在兩種狀態之間來回搖擺。
所有物質只是各種能量場的振動。」當不同的振動物體在某個時候彼此靠近時,它們開始同步振動。這適用於大腦神經元、螢火蟲集會、月亮與地球等等。這種現象被稱為「自發性自我組織」。同步是實體之間的一種物質交流。
亨特認為,同步越複雜,意識就越複雜。例如,大腦中的數十億神經元共同激活,從而作出一個決定,同時形成我們對外界的體驗。這個過程極為複雜,它產生了豐富和動態的自我感。亨特把這種自我感稱為感知。
萬物都有感知,但感知程度差別甚大。按照亨特對感知的定義,就連石頭或沙子這樣看似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擁有初級的意識,它們只不過是「從外界接收信息」的物體。
亨特指出,每粒沙子都是與外界相聯繫的物體,因此也是「感受」存在的主體,儘管這種「感受」的程度比起人類來十分有限。他稱之為「微意識」。
在2011年發表於《意識研究期刊》的一篇文章中,亨特解釋道:幾乎所有的生命形式、所有的塵埃,包括最小的亞原子粒子,都因為作用於其上的各種力而受到外界的影響。電子受到附近帶電粒子的影響,也受到施加引力的物體的影響,並作出相應的反應。存在於宇宙中,意味著宇宙中的每個粒子都會受到周圍各種力的推拉——否則它就是不存在的。因此,按照我對感知的定義,電子是能感知的,電子是一個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