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中,雨量作為統一調撥資源,其派發時間和數量,均由天庭統一掌管,涇河龍的問題在於其私自改變了降雨時間和降雨量,違背天庭旨意,而其他妖精的呼風喚雨行為實際是一種申請審批制度。具體分析如下。
有求必應——典型求雨案例解析
在西遊記中,比較典型的有求雨能力的人物大致如下:一是車遲國三怪,二是烏雞國假國王,三是青龍山三怪,這三組妖精均有成功求雨的範例。同時,豬八戒也有求雨能力,比如他對變化為莫賈氏的驪山老母說過「無雨能求雨,無風會喚風」,但並無實際操作記錄。
車遲國的妖怪,書中明確,他們求雨的流程是以「五雷天罡正法」,將自己的需求上報靈霄寶殿,震動玉帝,降下求雨的牒文,由此甘霖普降,完成整個求雨的流程。這個流程看似簡單,實際要說明的是,車遲國三妖的「呼風喚雨」,更接近於「求」雨,也就是相當於當今民法所謂的請求權,或日常行為中的「申請」,並非 決定權,只是這三個妖怪的申請成功率要高過車遲國和尚而已。
其原因何在,想來並不稀奇,三人任國師以後,不但重道輕僧,甚至完成了道教在整個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一統天下,而且經常性地搞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使得三清道觀香火鼎盛,並且均為政府行為,作為道家最高權力機關的靈霄寶殿,自然會對這樣的工作能力突出的下線另眼相待,其求雨成功率達到百分之百,也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了。
用這個角度推廣,青獅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三隻犀牛與海龍王頗有交情(否則也不會往西海逃命),而文殊與海龍王,都是佛教道教的中級或以上人物,以其從中斡旋,並許之以對應的利好,此事可成。
有得有失——孫悟空求雨案例解析
孫悟空的求雨,書中有描寫的次數最多,歷程相對於妖怪也更加豐富,大致如下:
一是區域性降雨。孫悟空被唐僧貶回花果山,面對殘山剩水,組織眾猴大規模植樹造林,曾藉助四海龍王降雨保證植被生長;在朱紫國集無根水,也曾讓東海龍王以口腔分泌物下了一場雨,但這種極小的區域性降雨,達不到涇河龍王這種一城降雨的範圍,充其量屬於局部有雨,並且有觀音菩薩「叫天天應,叫地地靈」的保證,不須動用正式的行政命令。
二是借花獻佛。在車遲國,其實求雨的乃是虎力大仙,孫悟空只是稍微推遲了時間(不到一個時辰),一是他並非天庭公職人員,與不少人的關係不錯,加上推遲時間短,有佛教勢力加持,其危害性約等於無。
三是求之不得。在鳳仙郡,孫悟空的求雨之路遭到挫折,取經路上顯露身手(更重要的是宣揚佛法)的需求被無情拒絕,此時的他並沒有急吼吼地道靈霄殿上動起刀兵,而是把一肚子氣撒在上官郡侯身上,並順道為天宮秩序作了一次義務宣傳員。
待到鳳仙郡家家焚香戶戶禱告,雨是降下來了,但與孫悟空並無半點關係,此次求雨,以失敗宣告終結。
以物易物——求雨流程詳解
綜上,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社會,靠天吃飯是生產生活的根本限制和規範,而保證作物生長的諸多要素中,雨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所以作為天庭牢牢把握的稀缺資源而存在,某地降雨,甚至要靠玉帝的旨意傳達,以公文的形式流轉,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同時,天庭也以此作為權威與權力的根本保證,凡下界眾生有所求的,必須虔誠禱告,否則多少隨心,如果稍有侮辱之舉,無論其是否有意,斷無涓滴之賜,這是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而有法力能上達天聽者,在不違背上原則的前提下,會優先予以考慮,但同時也要有交換,這個交換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遠期利益。
正由於其如此重要,所以一干人等,要絕對服從,對於不足一個行政單位(如皇宮、花果山)的小區域,各級龍王有自行施雨的權力,但一旦命令頒布,作為文件下達,則任何人等不得逾矩,否則就是挑釁至高無上的權威,由此,涇河龍王的遭遇,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