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涇河龍王少下一點雨就被天庭處死,你看玉帝宴會上吃的啥?
郭沫若曾說: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這一句古詩是郭沫若對《西遊記》中三打白骨精篇章的一句評價。描寫的就是在困難面前一個組織的領導者,也就是師徒4人中的唐僧,經常認不清是非黑白,錯將好人當壞人,錯將壞人當好人,這是一件非常讓讀者無奈的事情。
《西遊記》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留給後人的影響很高。《西遊記》創造於明代,深刻的揭示了明代的現實社會。在1911年民國政權建立之後,就已經有多個現版本出現。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有很多現在版本作品陸續登上舞臺。最為典型的還是1986年版本的《西遊記》,永遠是中國觀眾心中的經典。
既然有這麼多演繹版本,那麼人們對於《西遊記》中的很多情節,自然也會有深刻印象。就比如說,有一章節是講涇河龍王少下一點雨就被天庭除死了,這一細節暴露了大臣在執法的過程中必須要秉承著嚴謹的態度。那麼涇河龍王為什麼少下一點雨就會被天庭除死呢?這背後是不是有一種讓人感到人性缺失的緊張感?大家可以看看玉帝宴會上吃的到底是啥,就能明白這一事情的原因。
當年孫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後,各路神仙根本就拿孫悟空沒辦法,這時候玉帝就請來了佛祖如來幫忙鎮壓孫悟空。在這場鎮壓事件成功之後,佛界和神界就舉辦了一次宴會。在宴會上龍王和各路神仙面前就擺了一道菜:龍肝鳳髓。
這其實是非常傷人的一件事情,明明龍王相當於是一個拿到了編制型的官員,但是在這個時候卻作為動物,出現在了各路神仙的餐桌上。這就揭露了一個現實,那就是龍王在佛家思想之下,社會地位非常低。哪怕在當朝拿到了編制,依然也沒有辦法脫離這一現實。任何神仙和佛學思想的信徒們,都依然可以看不起龍族。是一個板上魚肉,任人宰割的對象。
這時候大家就可以很好的理解,為什麼龍王少下一點雨就會被除死。按道理說,這是一個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官職,如果不好好辦事兒的話,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板上魚肉。被處死,也許還算是一個比較好的結局。如果死了之後還被被做成了一道菜,那就更慘了。
這一點也許讓很多觀眾理解不了,因為在明清之後,龍作為一種吉祥如意的文化,有一種飛龍在天的感覺。但是這時候大家要明白,儒家思想和佛學思想本身就有根本性差別。在佛家思想的影響下,吳承恩在《西遊記》中編寫了很多情節,基本上都是以佛家思想為背景。
可以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上映。很多人對於龍王被囚禁在地牢中感到莫名其妙,覺得龍應該是飛龍在天,怎麼會被打入地牢了呢?其實這樣的作品就是典型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編者們就遵循了佛家內容中的這一原則,將龍的地位描寫得偏低了一些。這和常規人們用儒家思想解釋龍的超高社會地位,本質上就有很大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