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3 08:47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守小家護大家,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今年國慶,過出了春節的味道
江蘇省文明家庭獲得者汪龍幹一家。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源源攝
浦口區對口幫扶鎮安縣的兩位年輕教師,在學校宿舍裡度過了難忘的中秋節。 被拍攝者本人提供
吳雷一家三口。吳雷供圖
今年,中秋與國慶撞了個滿懷,清晨看升旗迎國慶,晚上賞明月慶中秋,舉國同慶、萬家歡騰。天南海北,團圓是共同的主題。
相見時難,今年的團圓,要跨越地理上的萬水千山,也要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相見時歡,一桌子團圓菜,一家子笑語盈。有人說,今年的國慶過出了春節的味道,雖談不上辭舊迎新,但卻用久久未見的團團圓圓,既為過去總結,更為前行開路。
守一個小家:
團圓是相濡以沫的甜蜜
昨天,江寧區陸郎社區溫家莊裡,43歲的汪龍幹和妻子張晨、女兒汪雨萱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享受著難得的團圓之樂。汪龍幹一家是江蘇省文明家庭獲得者,汪龍幹患有罕見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做過7次截肢(指)手術,生活中多次面臨著截肢保命的痛苦選擇,目前雙腿膝蓋以下完全切除。患病十多年,妻子的不離不棄和鼓勵包容,給了這個漢子咬牙堅持、對抗病痛的巨大動力。
「每一個在家團圓的日子都值得珍惜。」汪龍幹告訴記者。接受採訪時,他不時注視著妻子,眼神中滿是相濡以沫的甜蜜。
這是一對患難夫妻,他們從病痛的泥潭中相扶走過,此前數不清有多少個節日是在醫院度過。兩人2001年偶遇後相許,2002年女兒出生,雖然清貧,但一家三口的日子過得融洽幸福。2006年,汪龍幹病情逐漸惡化,自此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斷臂求生」,先是做手術截掉腳趾,後來是整個腳掌、左腿……經過7次手術,他的雙腿膝蓋以下完全被截掉。但生命的殘酷遠沒有結束。
2016年,他的腿部皮膚又開始出現病情,醫生一度建議他高位截肢以防止病情再度惡化,但他卻願意以一次又一次的植皮來尋求一線生機。僅2016年,他接受了9次植皮手術,面對巨額醫療費和反反覆覆的植皮失敗,這個堅強的漢子也有些挺不住了。
「我跟妻子提了好幾次離婚,我覺得她跟著我,日子太苦了。」回憶這些年來的種種,汪龍幹紅了眼眶,「她不肯離開這個家。當時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她都能撐下去,我是個男子漢,不能讓這個家散掉。」
這份相守帶來了奇蹟。植皮手術成功了,汪龍幹裝上了假肢,開始忙著打工、創辦江寧弘善志願服務中心,忙著幫助那些跟他一樣被命運摔打的殘疾人,忙著把自己家的小日子過得紅火起來。汪龍幹還跟記者分享了家裡的好消息,女兒高考成績不錯,考上了常州大學法律系,節後就要出發去常州讀書,而多年治病欠下的數十萬元外債也還得差不多了,「不用在醫院,一家人在自己家裡團團圓圓,真好!」
護一方安寧:
團圓是陪家人吃頓飯的平淡幸福
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他們曾身披戰袍、不畏生死、馳援湖北,拼殺在抗擊新冠疫情戰場上。回歸平靜的白衣戰士們,對團圓有著別樣的理解。
南京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陳久棟,是江蘇首批馳援湖北醫療隊的隊員,也是南京市第一醫院第一位出徵武漢的護士。年三十,陳久棟趕回家和父母吃了頓年夜飯,大年初一下午他就踏上開往武漢的英雄列車,「出發那天,我頭都不敢回,就怕送行的媽媽會哭。」陳久棟的老家在六合,他忙起來也是幾個月才能回去一趟,「能和家人團圓是很不容易的。」尤其親歷過武漢這一場戰「疫」後,陳久棟更加體會到和家人在一起有多幸福。今年的國慶「擁抱」了中秋,10月1日早上,他剛好上完大夜班。「趕回去和家人一起過中秋,沒有很精彩的安排,就是陪家人吃頓飯,和他們聊聊天,最簡單的陪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江蘇省腫瘤醫院援鄂護士吳雷因為網紅兒子「小吳漢」而備受關注。2月11日,出徵湖北前,吳雷對懷孕的妻子說,要給未出生的孩子取名「吳漢」,一時間,給孩子取名字成了全國人民牽掛的事情。6月15日,寶貝出生了,他們最終給孩子取名「吳漢」。吳雷說,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江蘇所有的醫療隊員出徵武漢的壯舉,讓孩子知道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爸爸和同事們曾經做過有意義的事。國慶中秋,是小吳漢的第一個團圓節。「我奶奶、父母、嶽父嶽母和我們一起吃了一頓團圓飯,然後,我們帶著吳漢出去賞月。」吳雷告訴記者,就是因為有了上半年的不平靜,所以特別珍惜現在的這份寧靜。「好好陪陪家人,陪陪孩子,對我來說,這樣的團聚雖平凡,卻是最好的。」吳雷說。
對於8個多月沒回老家的楊海龍來說,這個國慶節意義非凡:終於能為父母燒一桌好菜,陪父母吃上一頓團圓飯。楊海龍是江蘇省第五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南京鼓樓醫院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按往年習慣,楊海龍平均每個季度會回老家南通海安一兩次,而今年疫情以來,他還沒有回去過,唯一一次和父母見面,還是8月份他的父親來南京看病。「說來特別慚愧,一直沒回家不說,忙起來電話都顧不上打一個。」在武漢的52天,楊海龍看過很多家庭的生死離別,這場抗疫經歷,讓他更加體會到家庭的可貴、團圓的可貴。而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他會繼續把保衛人民健康的職責扛在肩上,守護更多人、更多家庭的團圓。
道一聲問候:
千裡之隔,明月何曾是兩鄉
國慶、中秋雙節疊加,大部分家庭已開啟「黃金周」,闔家團圓。但還有一群南京對外援助人員,他們離家千裡,此時因工作錯過了家鄉桂花香,只能和家人在手機上「雲團圓」。
——坐標:新疆特克斯縣,距南京約4400公裡。
10月1日,新疆伊犁特克斯縣最低溫度已接近零攝氏度,江寧援疆工作組成員、特克斯縣發改委副主任張昭志套上羽絨服,一整天都泡在項目上,盯進度。
張昭志去年年底去特克斯縣支援,主要任務是為當地做產業規劃、招商引資等工作,這是援疆工作的重點、難點。他說:「江寧已經幫助特克斯建了學校、醫院等民生項目,未來還要通過招引更多項目來培養他們的『自我造血』功能。今年新疆情況特殊,受二次疫情影響,很多事情都積壓到了九十月份,這裡10月下旬入冬,項目建設到次年4月才恢復正常。時間緊、任務重,根本來不及回南京過節。目前我們已經為當地引進了3個項目。」
白天奔走間隙,張昭志接到家人打來的視頻電話,但兩次都被工作電話打斷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很想念家人,孩子今年五年級,陪伴、輔導孩子的任務都落在家人身上,感謝他們的支持!」張昭志說。
當天晚上8點,按照特克斯縣的中秋節傳統,縣委書記到援疆組駐地對江寧工作組留守幹部人才進行慰問,天氣雖然寒冷,但是留守幹部們內心暖暖的,他們在用汗水和真心為特克斯縣的老百姓奮鬥出更美好的明天。
——坐標:西藏墨竹工卡縣,距南京約3800公裡。
10月1日,我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成員、墨竹工卡縣文旅局副局長袁瑜也沒能休息,奔波在甲瑪溝松贊幹布紀念館、思金拉措、德仲溫泉等重點景區景點。「這個『十一』假期,預計全縣接待遊客數量有望超過5萬人次,遊客健康安全問題一點兒馬虎不得。」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袁瑜正忙著實地查看旅遊市場秩序、衛生等情況。
袁瑜說,今年中秋節,已是工作組在墨竹度過的第二個中秋節。「一年多來,看著當地中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到跟南京同樣的教育資源、大學畢業生就業前景更加廣闊、產業園區發展迎來新突破、民生服務提檔升級,我們放棄中秋闔家團圓的機會、苦點累點也心甘情願。」袁瑜表示,接下來,將傳承發揚好「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標準更高」的援藏精神,用心用力用情為墨竹工卡決戰決勝全面小康貢獻南京援藏力量、展現南京援藏風採。
——坐標:陝西省商洛市,距南京約900公裡。
在陝西省商洛市,浦口區對口幫扶鎮安縣工作組的兩位老師節日期間依然堅守在崗位上,只為能讓當地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10月1日一早,和往常一樣,劉心慧和周宇翔兩位老師早早起床開始備課,和平時不同的是,當天並不需要上課,但備課卻還在繼續。「我們剛到商洛不久,當地使用的教材和南京不同,要儘快熟悉當地的書本,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周宇翔說,國慶假期,他還要為節後的一節公開課做準備。
完成了上午的備課,劉心慧到鎮安最大的集市採購了一番,「學校宿舍只剩下我們兩位老師,雖然人很少,但畢竟是中秋節,還是要簡單慶祝一下。」劉心慧介紹,當天晚上,他倆還吃到了蘇式月餅,是鎮安縣第二小學的校長特地為南京來的老師準備的。「身在異鄉,吃上了家鄉的月餅,中秋的味道就有了。」劉心慧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張源源 李花 程曉 張希 李都 孫敬清
通訊員 柳輝豔 胥林花 馬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