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中秋的假期合體,真的有點特別。在央視、南都、澎湃等國內多家媒體聯動的「坐著高鐵看中國」系列報導裡,一個細節令不少人動容:記者問一個幾歲的孩子「什麼是國慶節」,孩子回答:「就是過年!」
10月1日晚,澳門舉行大型煙花表演,慶祝國慶、中秋佳節到來 圖源 新華社
孩童看起來的一句無心之語,讓這幾天忙亂、可能好幾次都有些時空錯覺的人們恍然大悟:果然像極了那個「遲來的春節」——那個因為疫情被中斷的闔家團聚,在中秋這個團圓的主題日裡,溫情被重新點燃,同時也因為中秋與國慶不期而遇,使得家國的這份共情顯得異常濃烈與炙熱。
來自文旅部的數據顯示,國慶中秋假期首日,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0.9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3.8%。而據廣鐵方面的分析,此番「雙節」客運,包括旅遊、探親等多重客流交織疊加,「呈雙向密集出行狀態,波動幅度大,峰值高」,其中高鐵及城際客流流向尤為明顯,僅長假首日,廣州南站當日發送43.4萬人次,創下「建站以來歷史新高」。
10月1日長三角鐵路發送旅客309.9萬人次,預計2日發送旅客248萬人次,其中上海鐵路全站2日預計發送旅客45.5萬人次 圖源 新華社
10月2日,乍看似乎有些突兀的一條話題衝在微博熱搜前列——#國慶假期的火車站仿佛春運現場#,這一不約而同的公共體驗,可能正在賦予這個國家更多跨越時空的特殊景觀。擁堵,作為以往飽嘗眾聲抱怨的社會問題,可能從未像此刻這樣,被即時捕捉,被給予如此之多的生活回歸日常的情緒。就像前段時間頻頻被輿論熱議的那份煙火氣一樣,回歸日常的公共期待使得此刻復原的諸般「景觀」又有了別樣的體驗——飽嘗寂寥,方知「過時光」的可貴。
不只是國慶中秋長假的客運高峰「撞臉」春運,春節檔期被迫延後超過半年的多部賀歲電影也終於趕上了「國慶檔」,重回影院的觀影熱情不變,票房回暖的勁頭超出預期:截至10月2日上午10時34分,國慶檔期內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0億元,《奪冠》《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等熱門影片的票房均頗為可觀。回到影院的觀影人群,或不僅在重溫不同電影情節所給人的溫情與歡樂,也在回味那久別的影院體驗、那失而復得的平常生活。
截至10月2日晚9時30分,該片票房已突破5億
「遲來的春節」,不僅是「團圓」這一主題送給國人的一次「返場」,更是許多橫亙在春節、元宵節與國慶、中秋之間的共同經歷與記憶。如果說,年初新冠疫情的肆虐越讓整個社會感嘆人間煙火的珍貴,如今「遲來的春節」就越讓每一個社會成員對平凡生活的價值感同身受。無法忘記疫情驟起時,規勸如此看重團聚、崇尚走親訪友的中國人暫時隱忍情感、減少會面與聚餐;更無法想像武漢的封城決斷、整個國家的戰時動員與一列列白衣戰士的前僕後繼。
「遲來的春節」,久違的客運高峰,讓人有些恍惚的「春節檔」or「國慶檔」觀影體驗,年復一年的團圓主題,卻並不是單一的人生重複,而是有了幾許新的人類共同情愫在生長、在流淌,它發生在戰疫後的城市與城市、人與人之間。據南都報導,時隔半年,廣東援鄂醫生劉曉春重「回」武漢探訪其在方艙醫院結識的一位18歲新冠病人李華華,這個被特意強調是「回」的行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團聚」正在賦予經歷新冠疫情的人們新的情感羈絆。
這個「遲來的春節」,這個疫後的國慶中秋,人們所領會、所收穫的註定不凡。「武漢又恢復了堵車,傍晚6點多,市區不到5公裡的路堵了十幾分鐘」,山河無恙,有多少「記疫」銘刻在了城市的土地上,又有多少素昧平生的普通人獻身、多少令人潸然的細節留給了歷史?
2020年當中秋遇見國慶,恐怕不止於讓家與國「撞了個滿懷」,關鍵是再次相遇的每個人,各自的心境、別樣的感想都無法不對過去這半年的驚濤駭浪與失而復得感慨萬千。在有些令人恍惚的「春節幻境」中,有頗為濃烈的家國共情:當舉國歡慶,當闔家團圓,請允許我們一起緬懷逝去,一同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