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幾句簡單的歌詞,道盡家與國的聯繫。中國人重視家,忠於國,家國情懷自古便紮根在每一個人內心深處。中國象形文字是表意的,每個文字都講述著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從「家、國」二字說起,感受中國文化中的家國情懷。
家,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隻豬居於屋舍之中。上半部分是房屋的象形,古代的豬舍與房屋相似,下半部分則是「豕」,即豬。
什麼是家?家就是上有屋遮頂,屋下養頭豬。在中國人心中,家就是這麼一個穩定的住所,可以容身,有產業可以生存。因為穩定,所以有依戀,有溫馨。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中國的節日,向來和家有關。比如春節團圓,過年回家,以家門團聚作為一年的終點和新一年的起點;中秋節,更直接被稱為「團圓節」——一家人圍坐一堂,吃月餅賞月,這樣的幸福,古今皆然。
再看「國」字。國,始見於西周金文,左邊是一個方框,表示一片土地,右邊是戈,表示以兵戈來保衛這片土地;後在表示「國土」的「口」外邊加了「國界」,仍表達以「戈」衛「國」的意思。到了小篆時期,在「或」之外又加了一個方框,仍表示國界、疆域。
歷史上,經歷了太多戰亂和災害的中國人深知保家衛國、捍衛疆土的重要性。「國」的字形演變,說的是國家有疆界,需要防衛力量,在邊界線上,有戰士守衛,國家才能安定,敵人才不敢進犯——對於古人而言,國,就是需要用生命守護的那一片土地。
由己而家,由家而國,是中國人的精神譜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個人、家庭與國家、天下聯繫起來,從一個更廣大的角度去思考立家立國的根本。因為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為一體,既重視親情更心懷天下,既講究孝悌更倡導盡忠,於是有了烙印在嶽飛背上的「精忠報國」,有了楊家將一門忠烈。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與其說是心靈感觸,毋寧說是生命自覺與家教傳承。那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那種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就來自那個叫做「家」的人生開始的地方。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處處彰顯著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家的堅守、對於國的熱愛。從《禮記》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到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從陸遊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到于謙的「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家國情懷深植於中國人心田中,歲月深長,情感深邃。
唐詩中,尤以邊塞詩將這種感情表達得最為淋漓盡致。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大漠邊關,外敵環伺,是否該有戰士去浴血守衛?當然應該。一朝徵戰,就可能遭遇葬身沙場的有去無回,而戍守邊疆、衝戰烽火的人就因此減少了嗎?沒有。一代又一代的男兒們,作別家鄉的楊柳、告別親人的陪伴,冒著此生不還的危險為國盡職一方。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鹹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對家與國的愛,在他們身上交融:他們胸中懷抱的壯志,是在沙場對決時擊退敵軍、捍衛國土;而心底長存的柔情,是在戰爭結束後重返故鄉、共享天倫。他們堅毅的鬥志比任何封鎖線上的關卡都更有氣吞萬裡的氣勢,然而每當東升的月亮引領他們的視線回望家鄉、每當橫吹的笛曲牽出他們夜月下的故園情,巍然如山的他們,也會思念起在故鄉高樓上跨越萬水千山、與他們遙遙相望的父母妻兒。那思念如楊柳岸的曉風,悠悠地吹進心坎裡,吹拂出無盡的鄉愁。
這種情感,穿越千年,始終不渝。
「親愛的夫人鈞:同志們曾說世上惟有家鈞好,今日裡才覺你是幗國賢。我一生無愁無淚無私念,你切莫悲悲悽悽淚漣漣。張眼望,這人世,幾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拋頭顱、灑熱血,明翰早已視等閒……」這是1928年3月18日,革命志士夏明翰因叛徒出賣被捕後,在獄中給妻子鄭家鈞寫的一封催人淚下的家書。寫完後,年僅28歲的他用嘴唇和著鮮血,在信上留下一個吻印。兩天後,夏明翰為革命英勇就義。
1935年,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第2團政治委員的趙一曼在與日軍戰鬥中受傷被俘,被折磨得白骨遍露、血肉模糊但至死不屈。在開往刑場的列車上,她給自己年幼的兒子連寫兩封遺書:「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勇士,把「小愛」升華為「大愛」, 犧牲個人和家人的幸福,用鮮血和生命去踐行自己的信仰與追求,才有了70年前天安門城樓上那聲盪氣迴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心底的家,讓人溫暖、柔軟;肩上的國,讓人勇敢,堅定。愛家更愛國,這份剛柔並濟,託舉出了中華兒女的鐵骨柔腸。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實現民族復興之所以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離不開根植於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
作家路遙曾寫道:
「祖國是什麼?她是山,是海,是森林,是草地,是村莊,是城市,是莽莽無垠的沙漠,是綿延起伏的丘陵。
祖國是什麼?她是炊煙,是鴿哨,是端午的龍舟,是中秋的火把,是情人在木柵欄後的熱烈親吻,是嬰兒在搖籃裡咿咿呀呀的呼喚,是母親在平底鍋上烙出的煎餅,是父親在遠行時的殷殷叮嚀……」
近則身家,遠則天下,一近一遠,構築了中國人的精神天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H5製作 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