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之前的百度統計熱力圖一樣,基木魚熱力圖與之功能類似,通過基木魚熱力圖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基木魚落地頁的頁面點擊情況,結合相關數據,我們可以進行相關的頁面優化,讓頁面的轉化效果更好。
接下來我們詳細的了解下基木魚熱力圖各個模塊的詳細使用以及作用。
首選通過基木魚站點分析進入熱力圖,通過預覽頁面可下拉選擇該基木魚帳戶下任意一個有數據的頁面,點擊觸發查看熱力圖,可查看點擊分布圖/注意力分布/瀏覽觸達圖/專家洞察版這四個板塊。
查看時間可自行篩選,最多可以查看最近30天的數據,點擊分布圖可以查看當前條件下頁面的瀏覽量和點擊量;注意力分布可以查當前頁面所有區域訪客的平均停留時長,通過這個我們可以大致判定用戶對頁面的哪個地方比較感興趣,或者更能吸引到客戶停留,從而對頁面進行深層次優化。
瀏覽觸達圖頁面默認展示100%、75%、50%、25%四根瀏覽線,可以查看有多客戶瀏覽頁面,瀏覽到了哪個位置,比方說今天有20%的訪客瀏覽了頭圖就沒往下看,那麼我們需要考慮為啥這部分訪客瀏覽到了這個位置就不向下看了,是不是頁面不夠相關網民沒有找到所需,又或者頁面質量做得不好網民沒有了瀏覽下去的興趣,通過分析對應的問題去對頁面進行相關的優化改進,提升訪客的留存率進而促進轉化。
專家洞察版區分兩個板塊分析,瀏覽時長」分析與「退出行為」分析,需要注意的是
這裡的有效瀏覽時長僅統計在該區域瀏覽時長大於1s的行為的平均值, 該值能較真實反映該部分頁面內容對實際有瀏覽用戶的吸引力。 特別對於布局相對靠後的內容,如有效瀏覽時長較高,可以考慮將內容前置。
平均瀏覽時長:所有頁面PV在該位置的瀏覽時長的平均值,即使是未瀏覽到該區域的PV也會按照時長為0來計算。
退出率:某個位置的退出率,是指最後在該位置停留的PV佔所有在該位置瀏覽時長大於1s的PV的比例。 因此該指標能夠真實地反映在瀏覽的用戶最後從哪裡退出了。 通常在首屏和末屏的退出率會比較高,但中間區域如出現明顯的退出率上升,則需要重點關注。
瀏覽用戶佔比:有看過(滑動經過也算)該位置的PV佔總PV的比例。該結果和「瀏覽觸達佔比」業務含義一致。 它可以反映通常用戶最大看到過該頁面的什麼位置,且通常「瀏覽佔比陡降」的區域, 也就是「退出率」高的位置,值得重點關注。
滑動率越高表示用戶越願意看後面的內容,同樣的,停留時間越長說明用戶對於頁面興趣越大,閃退率的話跟百度統計的退出率有點類似,值如果很高的話,那麼頁面的問題就比較大了。參考熱力圖的分析,在結合後臺的數據,就能夠快速的找到落地頁問題所在,從而做出對應的優化,最終提升對應的轉化率。
小結:分析單一的指標分析其實並不能真正反映問題所在,頁面的指標問題通常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的,我們應該學會綜合分析,綜合頁面指標結合後臺數據,才能真正找到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