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太平洋下隱藏著一個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Resurrection

2020-10-25 科普百分百

研究發現太平洋下隱藏著一個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Resurrection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構造板塊是巨大的,很難想像一個板塊會消失6000萬年,但事實就是如此。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研究發現,太平洋下隱藏著一個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被稱為Resurrection的板塊在地質學家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存在,因為許多人認為它從未存在過。

一些地質學家認為,它直接導致了太平洋上的火山,也就是眾所周知的火環(Ring of Fire)。該研究的合著者Jonny Wu稱,火山形成於板塊邊界,板塊越多,火山爆發就越多。火山可以影響氣候變化,Wu指出,當試圖模擬地球和了解氣候如何隨時間變化時了解地球上有多少火山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利用地殼的計算機模型重建了始於66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期板塊。那個時代離恐龍滅絕的大滅絕事件不遠。當時太平洋上有兩個板塊,包括庫拉板塊和法拉龍板塊。這些板塊很久以前就滑到了地殼下面。

一些地質學家認為,現代阿拉斯加和華盛頓州的大量巖漿是一個消失已久的構造板塊和靠近板塊邊緣的火山的殘留物。Wu指出,研究人員相信他們有直接證據證明Resurrection板塊確實存在。這位研究人員補充稱,他和他的團隊正在試圖解決這個爭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重新發現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
    據外媒報導,構造板塊是巨大的,很難想像一個板塊會消失6000萬年,但事實就是如此。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研究發現,太平洋下隱藏著一個消失了6000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被稱為Resurrection的板塊在地質學家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存在,因為許多人認為它從未存在過。
  • 外媒:科學家發現已消失6000萬年的板塊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0月26日消息,據外媒報導,休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發現在太平洋下隱藏著一個消失了6000萬年的板塊。據介紹,這個名為Resurrection的板塊一直有爭議,許多科學家認為該板塊從未存在過,還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成因就與Resurrection有關係。
  • 地質學家發現地球遺失的構造板塊,「第五大洋」或形成中
    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公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休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一個已經消失了數千萬年的構造板塊,這個消失的板塊是由於大陸板塊在漂移過程中出現下沉導致的。萬年前,在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上曾經存在2個結構板塊,其中一個板塊被稱為「庫拉」、另一個板塊被稱為「法拉隆」。
  • 地質學家稱在加拿大地表下發現古構造板塊遺蹟
    現在, 休斯敦大學的地質學家宣稱在加拿大地表下方發現了數千萬年前下插到地表下的古構造板塊的遺蹟。   在大約6000萬年前新生代(Cenozoic Era)早期,在北美洲西海岸的太平洋上有兩個主要的構造板塊,分別叫做庫拉(Kula)和法拉隆(Farallon)。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9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8日訊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該院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央廣網青島9月18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最新研究揭秘——太平洋下的板塊失衡?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也已被大多人認可,但地球板塊構造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近來,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在厄瓜多西海岸外發現的一塊微型板塊能幫助我們進一步解開地球板塊構造之謎。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板塊俯衝如何起始仍有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的研究熱點。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開展多個鑽探航次,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來源:經濟日報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經濟日報訊 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攝本報訊記者劉成、通訊員王敏報導: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地球上發現一個比太平洋都要大的古老海洋,那裡到底隱藏什麼秘密
    太平洋的形成是當代地球上最大的構造單元,它有著許多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如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系、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等等。這種種跡象使許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著它與眾不同的成因。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這是大多數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