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涼油不是萬能的!夏日被蟲叮咬 含激素軟膏才是良藥
晶報2019年7月16日訊 這幾天深圳氣溫居高不下,在外奔波的人不僅容易大汗淋漓,還極可能會遭受到不明生物的「襲擊」,市民張女士最近便被這事折磨得有些苦不堪言。「到處被叮咬,有草的地方就會被叮。」張女士煩躁地說,一到夏天她就成了蚊子的攻擊目標,腿上經常出現鼓起的「紅包」,奇癢無比。但她不知道的是,這些「紅包」並非全部拜蚊子所賜。
10多分鐘被蟲子叮咬了七八處
7月15日,市民張女士到辦公樓下的商鋪買了一小支防蚊水裝進包裡。出於工作需要,張女士經常在外奔波,特別容易被蚊蟲叮咬。「前幾天走在一個小區裡,只十多分鐘,兩個腳踝處就被咬了一圈紅點,癢得難受。」張女士說,那天考慮到在室外的時間較長,特地穿了一條黑色長褲,只有腳踝處露出一點皮膚,「沒想到蚊蟲連那點地方都不放過」。張女士說,當時走過的小區比較老舊,樓下四處都是草叢,她懷疑是草叢裡孳生的蚊蟲叮咬了她。
令張女士更為頭疼的是,腳踝處的「紅包」好幾天都沒有消退。「每天都有擦藥水,驅風油、清涼油、無比滴、薄荷膏都嘗試了一遍,就只能短時間減輕痛癢,很快又忍不住要去撓它,太癢了。」張女士說,因為那片紅點,那幾天不敢穿裙子或短褲,要一個多星期被蟲子叮咬的痕跡才逐漸褪去。
張女士懷疑,這些「紅包」可能並非都是蚊子所咬。「聽朋友說還有一種叫『小咬』的蟲子,也是專門叮人吸血,被叮之後也會奇癢無比和長『紅包』。」張女士說,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被哪種蟲子叮咬,所以用藥有些迷茫。
日出和日落是「小咬」的吸血高峰期
張女士口中的「小咬」到底是什麼?晶報記者從「健康龍崗」公號了解到,「小咬」是蠓類的俗稱,也被稱為「墨蚊」,是一類微小型昆蟲。而叮咬人們的「小咬」就是吸血蠓,是一類完全變態昆蟲。吸血蠓成蟲較小,體長1-4mm,為褐色或黑色。
「健康龍崗」有文章介紹,吸血雌蠓必須以脊椎動物血液為食,才能孕育和正常發育。根據吸血蠓成蟲的群舞和刺叮時間不同,分為白晝和昏-晨活動2種類型,雌蠓的吸血習性及對宿主的選擇因種而異,其吸血活動也受溫度、溼度、風速、日照強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庫蠓多數在昏-晨活動,日出和日落有兩個吸血高峰期,晚間更明顯。細蠓和蠛蠓是在白天進行刺叮吸血活動,每次持續3-5分鐘。
用藥應根據皮疹情況決定
「通常情況下,我們是沒有辦法判定被什麼蟲子叮咬的;用藥並非根據蟲子區分,而是根據皮疹情況決定。」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副主任醫師鄭錦芬表示,不管是蚊子還是「小咬」,被叮咬後身體都會出現紅點和瘙癢狀況。但是不同體質的人反應程度可能會有些不同。
「一般情況下,被蚊子叮咬之後通常只出現小的出血點,如果皮膚在叮咬後出現很大的包,那可能就不是一般的蚊子叮咬的;如果有的人平時被蚊子叮咬之後就會出現很大的包,就可能沒辦法判定叮咬的生物是蚊子還是其他蟲子,不同的人過敏反應不一樣。」鄭錦芬說,成年人對於蟲子叮咬的反應往往會比較輕,而小朋友的反應則會比較重。
鄭錦芬表示,對於蚊蟲叮咬的部位,其實清涼油等藥油並沒有很好的療效,只能暫時止癢,若要及時改善病情,需要用含激素的軟膏。「被蚊蟲叮咬後,局部皮膚可能會出現紅腫或者瘙癢的過敏反應,這時候可以塗一些激素軟膏,比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皮炎平、皮康霜等,很快就能把過敏反應壓下去。」鄭錦芬還強調,被蚊蟲叮咬後儘量不要用手抓撓,否則容易加重過敏反應,甚至會因為抓損皮膚而引起細菌感染、溼疹等問題。
每年春夏季都是蚊、蟲叮咬的高發季節,每到這時候鄭錦芬遇到的相關病例也會增加,「冬天一天可能都遇不上一例,現在一天要看三四個被蟲子叮咬的患者。」鄭錦芬建議,市民平時出門時可通過噴灑防蚊水或穿長褲預防蚊蟲叮咬,儘量避免長時間站在樹下或草叢一帶。日常被蚊蟲叮咬時可使用含激素的軟膏自行塗抹治療;如果被叮咬的面積較大,過敏反應較重,或出現嚴重紅腫、流水、流膿等狀況,則需要到醫院就診。
(晶報記者 陳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