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清華大學學生李昕諮為畢業典禮致辭時竟說:「去年暑假我也有機會到馬來西亞實習,在當地,我雖然沒有看到骨瘦如柴的小孩,也沒有體驗到惡劣的環境,但我在那裡看到當地的老師與我們一樣地有熱忱。」該言論一出便引發眾多網友的熱議,更有馬來西亞的網友指責她的言論涉及歧視,紛紛留言:「根本歧視」、「臺灣地理老師到底怎麼教你的」、「戴有色眼鏡在寫稿」、「學校難道都不用事先審稿嗎?」

李昕諮事後在臉書上發文道歉,解釋稱,其實該言論就是想破除見習的迷思與刻板印象。她強調,絕對沒有歧視馬來西亞的意味,表示日後會更加注意發言,感謝各界指教。不過,李昕諮的道歉文章現已不見,疑似隨後刪除。

李昕諮面書道歉全文:
首先,我要先說明,如果我那天的致辭內容有讓任何人感到不舒服的話,先向各位致歉,抱歉讓您或是您的朋友又或者是其他同學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感覺。
再者,我想澄清那一段「去年暑假我也有機會到馬來西亞實習」的致辭內容。其實那段最主要想到表達的意思是在於破除許多人對於至其他國家實習或見習的迷思與刻板印象,就我實際在當地實習的結果來說,實習的學校校地廣大,各種科任教室、設備都非常齊全, 校史館中豐富的文本與資料,向我們訴說了學校百餘年的歷史;實驗室中的標本與儀器皆讓人嘖嘖稱奇,除了帶給我們驚奇,更能帶給學生實質的接觸。此外,學校的眾多社團給予學生發現及發展興趣的機會,觀看戲劇學會的公演過後,感受到學生的熱忱與老師的專業。礙於篇幅及時間的關係,因此無法將心得於致辭時呈現。在實習後,我的心境上因此有所轉變,我是因為看到當地老師的教育而有所轉變,並沒有歧視該國家的意味。

可能有些人會針對致詞內容「雖然我沒有看到….」提出攻擊,又或者是只取部分內容造成誤會,在此我必須澄清,這並非我的原意。實際我想表達的是:「我沒有在這個國家看到惡劣的環境,反而是感受到老師對於教育的熱情。」這才是我想表達的原意。
我想表達的是,有些人在敘說或發表自己出國實習的經驗時,常常有人會提到自己去過什麼樣的地方以及自己轉變心境的原因,可能會是因為他體驗到惡劣的環境,因此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而我個人心境轉變的原因,則是看到當地老師的教育熱忱。
因此,若這段言論讓部分聽眾感到不舒服,以及感到不被尊重,我在此深感抱歉,也會好好檢討自己的疏失,往後我會更加注意發言,感謝您的指教與建議。
其實通過這位李昕諮的致辭內容,我想說,臺灣社會到底給這些孩子灌輸了多少對臺灣之外世界的刻板印象啊?在網際網路日益發展的今天,還有那麼多臺灣同學對外界充斥著非常低級的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來源於何處?筆者認為,臺灣媒體功不可沒!還記得那些年,臺灣某些名嘴是怎麼講大陸的嗎?「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在車站吃一碗泡麵就會有無數人湊上來」等等。加之眾人都愛挑自己相信的新聞看,如此這般,怎麼能讓臺灣的學生接收到來自外界的正確信息?所以,李昕諮致辭裡的刻板印象就不足為奇了!
筆者看到一則大馬網友關於此事的評論以及大陸網友對這位大馬網友的回覆,特別有意思!
大馬網友:我想說一句:WTF,我們馬來西亞的形象有那麼差嗎?
大陸網友回覆:別激動啊,兄弟!中國大陸在他們的印象裡就是「車站裡一有人吃泡麵,就有一大堆人圍觀上來聞香味」,這是臺灣名嘴公開在政治評論節目裡說的。甚至還說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所以這種論調不奇怪啦。但是這位女同學想表達的意思就是,以前對大馬的印象都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