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彗星?
在太空深處存在著某些東西,它正在向太陽系內層飛來。最初它運行得很慢,但後來速度逐步增快,終於有一天它那燃燒著的軌跡在夜空中划過,使得我們在這渺小的星球上能夠目睹它的身影。
這個種東西就是彗星。事實上,天空中有許多的彗星,它們是數量是最多的天體之一,而且不可預測,在太空中飛來飛去。
彗星,是指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質構成,當彗星接近恆星時,彗星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由於太陽風的壓力,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形成一條很長的彗尾。彗尾一般長几千萬千米,最長可達幾億千米。彗星的形狀像掃帚,所以俗稱掃帚星。彗星的運行軌道多為拋物線或雙曲線,少數為橢圓。目前人們已發現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有 1700 多顆。著名的哈雷彗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 76 年。
2014 年 2 月 21 日,日本京都產業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彗星上有氨的存在。 根據最新報導稱:科學家們近日在追蹤「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羅塞塔號飛行器上發現了屬於該彗星的一些化學殘留物。科學家使用探測器對這些化學物質進行分析後,發現其主要成分為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由此,科學家得出結論稱,彗星的氣味聞起來像是臭雞蛋、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氣味綜合。
彗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長,體積變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長竟可達2億多千米。彗星的質量非常小,彗核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釐米 1 克。彗發和彗尾的物質極為稀薄,其質量只佔總質量的 1~5%,甚至更小。彗星物質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組成,而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是個「髒雪球」!
二.彗星的發現與命名:
1、發現
(1).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最遲在公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
(2).中國發現的彗星截止 2015 年 4 月共計 14 顆:
60P Tsuchinshan 2(紫金山 2 號彗星)/發現者:張鈺哲團隊
62P Tsuchinshan 1(紫金山 1 號彗星)/發現者:張鈺哲團隊
142P Ge-Wang(葛汪彗星)/發現者:葛永良、汪琦
153P Ikeya-Zhang(池谷張彗星)/發現者:張大慶
172P Yeung(楊彗星)/發現者:楊光宇
292P Li(李彗星)/發現者:李衛東
C/1977 V1 Tsuchinshan (紫金山彗星)/發現者:紫金山天文臺員工
C/1997 L1 Zhu-Balam (朱巴拉姆彗星)/發現者:朱進
P/1999 E1 Li (李彗星) 2 /發現者:李衛東
P/2007 S1 Zhao (趙彗星)/發現者:趙海斌
C/2007 N3 Lulin (鹿林彗星) /發現者: 葉泉志林啟生
C/2008 C1 Chen-Gao (陳-高彗星) /發現者:陳韜 高興
P/2009 L2 Yang-Gao (楊-高彗星) /發現者: 楊睿 高興
C/2015 F5 SWAN-XINGMING(斯萬-星明彗星) /發現者: 孫國佑高興
2、命名:
在 1995 年前,彗星是依照每年的發現先後順序以英文小楷排列,除了編號外,彗星通常都是以發現者姓氏來命名,一顆彗星最多只能冠以三個發現者的名字。
謝謝大家閱覽,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關注加收藏一波!我會持續給大家有趣百科的知識!你們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