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非平衡系統中,秩序是如何湧現的?

2021-01-21 騰訊網

導語

雪花的六角形、DNA的雙螺旋、抑或是井井有條的蟻穴——自然界裡的各個尺度中,自組織屢見不鮮。Jeremy L. England 最新發表的Science論文,針對非平衡系統中的自組織現象,提出了「低振動原則」,即一個一般性的預測法則。

郭瑞東| 作者

趙雨亭| 審校

鄧一雪| 編輯

論文題目:

Low rattling: A predictive principle for self-organization in active collectives

論文地址: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90

1. 從熱力學第二定律到玻爾茲曼分布

熵總是在不斷增加——這是預測非平衡系統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的最基礎原則。用統計物理的語言描述,即系統穩態出現的概率,與該狀態的能量(即溫度)呈正比。然而,當存在淨能量流入時,系統中不同部分的溫度會變得不均一,此時就會自發湧現出秩序:例如19世紀瑞典物理學家 Charles Soret 發現的熱泳(Thermophoresis)現象。

將均勻的鹽溶液置於一個溫度梯度的試管中,鹽分會自發聚集於低溫區域。在生活中,靠近暖氣的牆會變黑,也是由於類似的原理:暖氣旁的牆面向降溫的空氣,導致其中的灰塵向牆上聚集。這些是非平衡系統中,秩序自發湧現的簡單案例。更為複雜的場景還包括鳥群/魚群的聚散、菌群生長在空間內呈現的結構、一群機器人之間的協作等。

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工程應用中,能夠預測非平衡系統的規律性及各種演化軌跡和最終狀態出現的概率的工具,都具有重大意義與應用潛力。

2. 振動降低:開放系統的演化一般法則

物質從外界吸收能量,並將其轉變為隨機運動,這一過程被稱為振動。對於一個足夠複雜的系統來說,與其描述子系統之間的互動,不如通過各個組成部分,在可能的狀態空間中通過觀察如何擴散的過程來描述。這就類似熱力學中,通過考慮溫度而非具體每個分子的運動軌跡,可以更好地闡述溫度現象及其影響。

隨著時間的流逝,非平衡系統中,振動的幅度降低,導致穩態出現的概率增加,即本文提出的原則的核心觀點。換句話說:從外界吸收的能量後,系統會進化到最節省能量——即振動幅度低的狀態,從而湧現出非平衡系統中的穩態。

圖1:非平衡系統中,穩態密度的概率與系統的振動幅度相關

在圖1中,圖1A是二維非同質各向異性的晶體,圖1B是100個點的隨機遊走,圖1C和圖1D分別對應模擬/真實的「智慧機器人」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所有場景中,每個點對應的穩態密度,都隨著振動幅度的降低而增加。

3. 通過智慧機器人,驗證「低振動原則」

本文最有趣的發現,在於其使用了真實的「智慧機器人smarticle」進行驗證。

圖2:三個智慧機器人互動呈現出的有規律狀態

在圖2中,圖2A展示了智慧機器人的三視圖,圖2B-D展示了智慧機器人隨時間演化,呈現出的規律狀態,圖2E展示了三維的可能的狀態空間中,趨向於穩態的藍色點(有規律的狀態,即振動最低的狀態),其出現的概率佔據了所有狀態的99%以上。即不同狀態空間出現的概率,可以根據振動狀況進行預測——針對非平衡系統,可以給出類似玻爾茲曼分布的規律。

圖3:通過微調當前狀態,來控制非平衡系統的未來狀態的示意圖

根據低振動原則,可以基於系統當前狀況,通過調整系統的初始狀態,從而控制非平衡系統未來可能的狀態。為了論證上述觀點,作者給出了下面的案例。圖3中A和B分別是三個智慧機器人的機械臂展開角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對應展示了該狀況下,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空間。而圖3C展示了如果部分機器人呈圖A的形狀,部分機器人呈圖3B的形狀,那麼在狀態空間出現的情況則視為兩者的交集,而圖3D則展示圖3C的預測,在現實中得到驗證的結果。

圖4:熵的增大,使得基于振動系統預測未來狀態變得困難

由於非平衡系統仍然會受到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制約,因此隨機性越高,預測的穩態密度函數越低。圖4展示了,X的位置是低振動原則預測的系統可能的演化終點,振動的隨機性越低,系統向預測的終點演化聚集的趨勢就越高,這意味著熵仍然發揮著其影響。

4. 總結

低振動原則,指出在非平衡系統的複雜動態演化中,存在著一種新的簡單性。通過「低振動原則」,可以對系統在狀態空間的擬隨機躍遷進行預測。該理論還指出,不同於均衡狀態,秩序的產生來源於自由能的降低,非平衡系統中,自組織現象的出現以振動幅度大幅度降低為前提。

由於一個集體表現出不同有序運動的模式取決於外部趨勢等項目的細微特徵,這意味著可以「自上而下」地控制活性物質或微型機器人陣列,從而讓系統自我演化到預定的狀態。這使得該發現在預測領域外,還可延申進行操控與設計,具有重大應用潛力。

此外,「低振動」原則並非首次被提出。和該論文密切聯繫的,還有18年 Jermy England 的PRE論文。該文討論了當非平衡系統中存在多個時間維度的個體時,系統的演化遵循類似的低振動原則。

論文題目:

Least-rattling feedback from strong time-scale separation

論文地址:

https://journals.aps.org/pre/abstract/10.1103/PhysRevE.97.032115

非平衡系統的動態演化,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神經科學中有赫布法則,人工智慧中使用的是反向傳播,蟻穴則依靠個體間的信息協調機制——而自然界從開放系統中獲得秩序,依靠的是低振動原理。如何整合這些不同的機制,或者通過將其組合,以促成最理想的非平衡系統中的調控機制,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天問」。

複雜科學最新論文

相關焦點

  • 細說創造性的時間的特點,了解混沌如何自主產生秩序
    由此我們可以藉助「自組織」這個新的科學法則,來理解秩序為什麼可以在混亂中出現。他們的論點和通常對第二定律的理解不同,說第二定律並不等於千篇一律地朝著混亂一直消沉,混亂固然可能是物質的最後狀態,在時間終點的宇宙固然會是一片傾圮,但是第二定律絕不是說這個過程均勻地發生在空間的每一點、時間的每一點。首先我們必須區別變化潛能已耗盡的「平衡熱力學」和「非平衡熱力學」。
  • 詳解用非平衡電橋如何測量電阻
    1、平衡電橋惠斯登電橋(平衡電橋)的原理如圖1所示,調節R3使檢流計G無電流流過時,C、D兩點等電位,電橋平衡,從而得到2、 非平衡電橋非平衡電橋也稱不平衡電橋或微差電橋。圖2為非平衡電橋的原理圖,B、D之間為一負載電阻Rg。
  • 2021重磅天象—天王星刑克土星,你我開啟新秩序新格局的一年
    前言:這個系列我將介紹2021年最重磅的行星天象,2021年的大變化時間點即將拉開序幕,你,準備好了嗎?(一)土天刑克相位開啟巨變序幕2021年起始,雖然更多人開始關注了土星和木星進入水瓶座,開啟了風象時代的元年。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細菌鞭毛轉向調控非平衡因素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袁軍華、張榕京課題組在細菌運動行為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細菌鞭毛轉向別構調控中的非平衡因素
  • 生命是怎樣湧現的:系統生物學入門全路徑
    、生物系統組成之間相互關係的結構和系統功能的湧現。系統生物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模擬和發現湧現的特性,並期望最終能夠建立包括整個生物系統的可理解模型。事實上,據 2011 年的《cell》報導,這一壯舉已經在生殖支原體(Mycoplasma genitalium)的細胞模型中實現了,其中所有的基因、產物以及已知的代謝相互作用都已在電腦中重建[2]。
  • 哈佛大學《自然》子刊:聚丙稀酸水凝膠中的非平衡信號集成
    在生命系統中,化學信號轉導是從在化學趨向波領域中導航的自組織變形蟲到適應離子爆發和尖峰的心跳,到隨著代謝狀態變化而重新配置的膜和遺傳物質。執行複雜化學信號處理的材料無處不在。這種非平衡集成是由將每種進入的刺激轉化為長壽命的活性化學或機械反應的材料驅動的,通常使刺激的持續時間更長,從而使其能夠與下一個刺激耦合。簡單的水凝膠也固有地具有這些相同的機理元素。
  • 從規則到湧現:探索遊戲世界中的複雜性
    所謂複雜性,就是這些不存在中央控制的系統,能通過個體簡單行為的規則,以難以預測的方式產生出複雜的集體行為和信息處理機制,這就是「湧現秩序」和「自組織行為」;而這些組成系統的多個元素,要適應它們自己創造出的模式。而對於這樣的研究方向,存在著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
  • 《Science》世界愛眼日發表眼科重磅研究
    北京時間6月6日凌晨,《Science》呼應世界愛眼日,發表了一篇眼科重磅研究。在工業化國家,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和色素性視網膜炎是全球範圍內導致視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近2億人受到影響。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負責捕獲來自環境的光。病變的光感受器失去對光的敏感性,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完全失明。
  • 原來鳥類眼睛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自然秩序
    所謂堆積問題,就是研究如何在有限維度中最密集地堆積物體的問題,而在這裡,就是研究在鳥類視網膜的二維空間中如何排下最多的五種不同的視錐細胞。「我想知道,我觀察到的這種分布系統是不是最優化的堆疊方式。」科爾博說道。託爾誇託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對這些視網膜圖案的數碼照片運行了一些算法,結果讓他完全驚呆了。
  • 湧現效應思維模型-個體的互動也能湧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相較於非線性或者指數現象,湧現效應的另一個最重特徵是,我們不能只是從簡單的學習其子系統元素就能夠預知到結果。湧現理論的主要奠基人約翰·霍蘭德在《湧現:從混沌到秩序》一書中這樣描述湧現現象:在複雜的自適應系統中,湧現現象俯拾皆是,比如螞蟻社群、神經網絡、免疫系統、網際網路乃至世界經濟等。
  • 重磅突破!首次證明:長達70年的,流體湍流理論!
    這些研究證實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理論,即大渦是由二維流體流動中的湍流形成。在二維流體流動中,大渦是由明顯的小渦混沌形成。從半導體中的電子到肥皂泡表面,再到氣旋等大氣現象,在各種系統中都可以觀察到被限制在二維中流動的流體。在這種二維流中,一個常見的觀察特徵是,流體從典型湍流的混沌旋渦運動開始。
  • 非平衡剛性逾滲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徐寧教授研究組和鄧友金教授研究組合作,在堵塞(Jamming)轉變對應的剛性逾滲研究中取得進展。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逾滲(Percolation)最初用來表徵流體在多孔無序介質中的流動:當空隙被隨機堵塞到一定程度時,流體在多孔介質中停止流動而發生逾滲相變。
  • 胡良兵等人《Science》子刊:巧妙地克服了雙金屬合金不混溶性!
    本文以非平衡得平衡,巧妙地通過一種非平衡合成策略,克服了雙金屬材料的不混溶性,能夠獲得一系列通過傳統方法不能合成的新型雙金屬材料。雙金屬化合物是一種重要的金屬材料,其化學性質與單一的金屬化合物不同。然而,由於組成元素的熱力學不混溶性,獲得均勻合金雙金屬化合物的途徑有限。因此,如果克服雙金屬系統固有的不混溶性,將創造具有獨特性能的雙金屬。
  • 非平衡面板固定效應門限回歸模型
    固定效應門限回歸模型(Hansen, 1999)是時間門限自回歸模型在面板數據中的擴展。Stata的xthreg程序(Wang, 2015)適用於平衡面板。而微觀數據中非平衡面板是更常見的情況,在將非平衡面板整理為平衡面板時很容易導致樣本選擇偏差等問題。因此,利用非平衡面板進行估計和檢驗則可以有效避免這些問題。
  • sci和science有什麼不同
    sci和science有什麼不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sci是國際知名檢索系統,science是期刊,二者雖說是兩個概念,但並非毫無關係,science就是sci期刊,也就是被sci檢索收錄的,並且是sci一區期刊。
  • 生物谷推薦:11月必看的重磅級研究Top10
    DOI:10.1074/jbc.M117.80905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如何增強機體免疫系統來有效抵禦癌症;文章中,研究者發現,健康細胞能利用一種特技來抑制機體免疫反應被過度抑制,相關研究或有望改善研究人員對癌症免疫療法的使用和管理
  • Science:重磅!揭示帕金森病中的腦細胞死亡機制
    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t8407。這項研究著重關注一種特定的稱為Parthanatos的「程序化(programmed)」細胞死亡通路。這種通路是神經細胞退化的關鍵驅動因素。它不同於其他已知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形式,比如細胞凋亡和壞死性凋亡(通常由於疾病或損傷導致的細胞死亡)。
  • 達利歐最新重磅長文:從貨幣、信貸與債務看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建議...
    達利歐指出,如果不了解貨幣、信貸和債務之間是如何運作的,就無法理解經濟是如何運作的,進而就更無法理解整個經濟政治體系是如何運作的。為了理解帝國及其經濟起起落落的原因,以及現在世界秩序發生了什麼,你需要理解貨幣、信貸和債務是如何運作的。
  • 再發2篇 Science,TESCAN TOF-SIMS 電鏡質譜聯用系統助力上交大
    文章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不同於之前僅能對鈣鈦礦上表面進行鈍化修飾的常規界面工程,裂紋填充界面工程在對β-CsPbI3上表面進行處理的同時,還可利用初始β-CsPbI3薄膜中存在的孔洞、缺陷等進行填充,通過這些微通道使碘化膽鹼均勻分布於β-CsPbI3上下表層和內部,可以實現鈣鈦礦全方位的修飾改性。
  • Science:重磅!史上首次利用CRISPR-Cas9讓人細胞變身為記憶存儲系統
    這種模擬記憶儲存系統---首先能夠在人細胞中記錄事件的持續時間和/或強度---可能也能夠允許科學家們研究幹細胞在胚胎發育期間如何產生多種組織,細胞如何對環境條件作出反應以及它們如何發生導致疾病產生的基因變化。Lu說,「為了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學,我們對人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能夠基於基因編碼的記錄器報導它們自己的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