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凡是可能出錯的地方,就一定會出錯。
——愛德華·墨菲,來自美國空軍的一位工程師上尉。
或許你之前從未耳聞墨菲定律,但你一定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過各種各樣麻煩的事,糟糕的事: 排隊買冰激凌的時候,旁邊那個隊的速度永遠比你快;
比如你每天出門都帶著雨傘,可總也不下雨。當你這一天不想再帶傘出門時,則往往會趕上下雨。
你穿戴整齊,出門赴約,可就在晚上回來的時候,你發現早上竟然忘了帶鑰匙,你傻傻地站在門口好一會兒,捶胸頓足;
你讀了無數雞湯,發誓今晚早睡,剛入眠的那一刻,1歲的女兒,突然哭喊起來,你不得不去哄她入睡,你幸福地看著寶寶的睫毛,抬眼看看表,卻已經凌晨2點了;
早來的那幾天,公司永遠不會有什麼緊急的事兒;掐點到的時候,會議卻總是延後;你遲到的時候,可就真的遲到了。
產品保修一年,意味著你用到一年零一天的時候,它肯定會壞掉;
你把錢借給了急用錢的朋友,等你下次著急用錢找他的時候,不用擔心,他肯定是沒錢借給你的;
越是不經意間偷偷說別人的壞話,越是以炸鍋的速度,在辦公室裡流傳;
逛商場的時候,中意的那款裙子沒貨了?別擔心,過幾天再去,你備選的那款裙子,也會沒貨的~~
以上都是墨菲定律最簡單的例子,你根本想像不到,只要糟糕的事情有發生的可能,那麼它就肯定會以一種較大的概率,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比如你衣袋裡有兩把鑰匙,一把是你房間的,一把是汽車的;如果你現在想拿出車鑰匙,會發生什麼?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間鑰匙。
1
因此,與其說墨菲定律是一種科學定律,還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統計學上的指南:只要你預感事情會變壞,事實真的變壞的可能性很大!
而你預感事情會變好(成功),但事實上,成功的可能性卻很小!
因為這個世界,是一個高度精密配合的一個系統,成功對於我們而言,是眾多結果(失敗)中的一個小概率事件。
成功必須所有相關因素都配合,而導致失敗的因素就很簡單了,只要一個因素不配合就會導致失敗。
所以,墨菲定律是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的,它告誡我們,預感不對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否則就是冒險!感覺好的事情也不要盲目樂觀,因為成功很難!
實際上,說了那麼多墨菲定律的例子,大家也不要過分灰心、冷淡,乃至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還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嗎:如果我一分錢都不給你,你不會有任何感覺; 但是,我要是先給你100塊,再讓你把100塊還給我, 那麼你就會感覺到痛苦了。
因為你往往會逐漸忘卻自己所得到的,但一定會銘記,失去的時候感覺到的痛苦。
墨菲定律的發生,無非就是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時間夠長,另一個是概率大於零。這樣理解墨菲定律,其實就簡單的多了: 除非一輩子不出門,否則就一定會有遭遇車禍的可能。
同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太多各種點滴聚集起來的隨機事件,網際網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發洩不滿,傾瀉憤怒的地方。 我們有太多機會,看到別人寫的帖子、發的狀態,喋喋不休地傾訴著自己生活裡遭遇的各種「意外」,並把這種小概率的「意外事件」當成生活裡的日常。
殊不知,可能就在作者傾訴自己不滿的時候,他/她剛剛接受了伴侶的一個吻,或是剛剛享受過一頓美食,只不過人們往往認為,越是倒黴、糟糕的經歷,越是看起來更刻骨銘心一些,所謂「吐槽」,大概就是如此。
於是,結合上面的「得到了無所謂,失去了很痛苦」的道理,你可以看到,只要不是患了憂鬱症,大部分人,平時「開心」的經歷,往往比「扎心」的經歷要更多一些。
但是開心的事情、成功的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你不會再想起,這些事情發生之際,所經歷的擔心和焦躁。並自然而然地忽略這些讓你感到滿意的結果。
而那些讓你失去的、讓你痛苦的、自己不願意去接受的結果,就像戳在木頭上的一道道劃痕,刻下了,就再也不會消失了,這才是「墨菲定律」在生活中竟是如此有效的根源。
所謂「失敗才能引起人的警惕和認識」,大抵就是如此。
所以,傳說中引起災禍根源的「墨菲定律」,並沒有什麼非常可怕的地方,我們之所以認為它準,無非就是:
1. 壞事發生的時候,墨菲定律就生效了;如果沒發生的時候呢?噢,它總會發生的,不過不是現在而已。這是命題不可證偽。
2. 只有壞事發生了大家才會印象深刻,沒發生的時候,「墨菲定律」也不會背「預測不準」的鍋,這是倖存者偏差。
3. 因為一直擔心發生壞事,導致做事情的時候,憂心忡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反而會導致更糟糕的結果出現,這是一種心裡暗示型的預言。
網際網路沒有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卻讓社會之間的貧富差距,如此明顯地、如此赤裸裸地,轉瞬呈現在我們眼前。
刷知乎不會讓你變得更博學,但一定會讓人感到自卑和扭曲,所謂「三千世界」,只不過是虛妄的縮影。
勵志三本男複習五月考清北研,窮遊女萬裡旅途求靈魂洗滌,看著對方成功人士開設的直播,別人精彩紛呈的朋友圈,人很容易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感。
所以,「墨菲定律」普行的背後,是人性的扭曲,是聽取了更多現實生活和勵志故事背後,渴望快速成功的扭曲。
大部分人,既被各種陰陽怪氣的刺激所影響,對現實產生了無端的抱怨,又沒有改變現狀的能力和野心,沒有比「眼高手低」,更適合來形容他們的了。
你往往給自己規劃得太多:一個月掌握工作技能,三個月獲得領導尊重,六個月取得升職加薪,一年準備跳槽、創業、融資……
甚至,你已經開始沉浸在實現財富自由、迎娶白富美、與成功人士一起參與峰會論壇等美夢裡了,以致於睡得太香,第二天又沒準點兒起床,連牙都沒來得及刷,就匆匆趕到公司。
站在打卡機前,赫然醒目的,是9:01,仿佛無情地嘲笑著面前的這個loser,和他昨天幻想的種種荒誕不經。
於是,「墨菲定律」再一次生效,你把它信奉為至上真理,無非就是為自己的過錯,尋求一種開脫和安慰罷了。
少一點無能為力的抱怨,多一些把握未來的主動,腳踏實地,改變每一個當下的自己,從現在就開始吧~~
2
樂觀的人在每個危機裡看到機會 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裡看到悲觀。
蘇伊是我的表姐,她剛剛結束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斥著暴力的家庭,父親強硬的手段,造成了母親悲哀的婚姻,以及她成年之後都難以磨滅的童年陰影。
她曾發誓,嫁誰都不嫁給會家暴的男人。
但是,這個從小就被家暴,發誓不會嫁給家暴男的姑娘,離婚的理由是家暴。
姐夫是個溫文爾雅的老師。但是,她卻在上個月離了婚。
第一次吵架是表姐先動手,因為一點小矛盾,所以她和丈夫吵了起來,兩人在爭端中都沒有退步,氣急之下,她隨手將桌上的玻璃水杯砸向對方。
直到鮮血從丈夫頭上留下來後,她才從暴怒中回過神來。但是,丈夫卻因為中度腦震蕩,住了半個多月的醫院。
從那次開始,他們的關係就急轉直下,幾乎每個小小的矛盾都成了他們吵架的理由,最後也分不清是誰先動的手,每每都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家裡也是被砸得亂七八糟。
最後兩人都忍不下去,辦理了離婚手續。
作為家暴的受害者,明明她是那麼一個厭惡家暴的人,為什麼到了最後,她卻還是變成了自己厭惡的那種人?
表姐婚姻中的不幸,有客觀的因素,也有她本身的原因—— 她因為受到過家暴的傷害,所以格外厭惡這件事情,但也是這種刻骨銘心的厭惡感,讓她過度關注家暴本身,從而敏感到無法分出精力來做正確的處理。
最後,導致自己也走向家暴的道路。
有人說,「一個人曾被如何對待,他便會怎麼待人。」
電視劇《都挺好》裡面,雖然蘇明玉得以離開自己偏執的母親,逃離那個父母錯位、重男輕女的家庭。
但是,蘇明玉的性格裡,何嘗沒有一些蘇母的影子?
她過早地體驗了家庭帶來的傷害,得不到母親的喜愛,父親的保護。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她也一度要強地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極度希望得到上司的肯定。 她也許自己都沒意識到,她正在慢慢地傾向於自己曾經厭惡的母親。是的,她肯定不會像蘇母一樣重男輕女,但也許她會和蘇母一樣: 一旦決定的事情,就很難改變,具有極強的控制欲。長此以往,甚至會變得像蘇母一樣倔強、偏執。
那些她曾經抗拒的性格和做事風格,難說不會在她身上重演。
這就是,《無處不在的墨菲定律》告訴我們的: 那是因為如果我們非常在意一件事情,那我們就很可能不自覺地關注這件事情,從而分走大部分的精力,不能全心投入到其他事中,然後使得事情發生的比例增加,加深這件事的不良發展。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反駁墨菲定律的故事,非常滑稽。
有一個人,在20歲的時候一直在擔心一個問題——「我怕有一天我會死」。
結果過了80年的時間,他真的死了!
然後就有人站出來說: 對!多麼完美的「墨菲定律」,你越擔心什麼,什麼就越容易發生!這個說法聽起來好有道理,但仔細想一想,是不是荒謬至極呢?
實際上我們都清楚的是,任何一個人在經歷過百年歲月之後,都有可能離開這個世界,這是生命的規律,是自然的法則,和「墨菲定律」沒有一點關係。
生活中許多人總喜歡對號入座誇大「墨菲定律」的魔力,其實只要我們放平心態,理性地去看待,所謂墨菲定律,根本就沒那麼可怕。
而墨菲定律之所以屢屢奏效和概率、選擇性記憶也有很大的關係。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地面的時候在德克薩斯州中部地區上空解體,太空人全部遇難。
這起空難令人悲傷和心痛,事故發生後又有一些好事者又把這個事情歸咎到了「墨菲定律」的頭上. 這種說法搞到最後科學家出來闢謠: 1、空難事故的發生是一個概率事件,我們不能因為概率低就認為它沒有發生的可能; 2、民眾總是對失敗的事例記得特別清楚,而之前無數次成功的案例卻避之不談。
所以,羅賓遜在書中特地強調: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對和錯的概率,成功和失敗的概率,生命的輪迴交替,很多事情我們要更客觀理性地去分析而不能全部簡單歸因於「墨菲定律」。 只要認清了這個事實,墨菲定律也將不再可怕。
所以關於墨菲定律,它也與不良情緒和消極的心理暗示密切相關。
每個人身上的情緒都是特定的能量頻率,正面的情緒會吸引來正面的事物,反之亦然,這也被稱作「吸引力法則」。
所以當你「擔心某件事情會發生」時,你的擔心,你的焦慮其實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當然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國外曾有團隊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找來兩組籃球運動員比試罰球: 第一組球員給的心理暗示是——我一定會把球投進;第二組球員給的心理暗示是——千萬別把球投偏了;結果實驗結果讓人瞠目結舌,在第二組老道的球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命中率不足三成!這個結果大出所料!
是的「怕什麼來什麼」,神奇的墨菲定律又奏效了?
後來有人採訪這些球手,為什麼一千次都不會失手的事情,在這一次就不行呢? 有一個球員說:「當他們告訴我別把球投偏時,我滿腦子都是球偏出籃筐的樣子,心裡很緊張。」
是的,很多情況下,就是這樣—— 消極的心理暗示帶來消極的情緒,消極的情緒又影響了你的發揮,然後看到失敗的結果,便認為是「墨菲定律」在作怪,許多人都在不知不覺裡陷入這樣一個怪圈之中。
在書裡,羅賓遜說: 「情緒一般分為六大類:驚奇、快樂、厭惡、恐懼、生氣和難過。其中四種是不愉快的情緒所以我們生活中總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不足為奇了。 你的大腦一直被恐懼佔據著,沒有空餘的時間浪費在進展順利的事情上,它將精力集中在疑難問題上。」
所以你覺得「怕什麼來什麼」也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 因此在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請調整好情緒,永遠給予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當你充滿了正能量之後,好的事物也會接踵而至。
墨菲定律無法囚禁一個樂觀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人。
人生在世,總有這樣那樣的事情要去完成,對於自己的失敗,有些人歸咎於命運,有些人歸咎於機遇,有些人歸咎於像「墨菲定律」這些「駭人聽聞」的心理學效應。
其實生而為人,我們不妨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相信什麼事情一定會發生,什麼事情一定會出錯。
一切好與壞,都是歲月的恩賜,都是成長的過程。
3
為什麼你越擔心一個事情會發生,它就越會發生?
因為你的「擔心」給了它太多的注意力。
1991年,喬丹和他的芝加哥公牛隊第一次打進了總決賽,面對著「魔術師」詹森領軍的湖人隊,饒是紅色公牛也不免感到緊張和焦慮。 誰去防守詹森?這個重擔落到了喬丹的隊友皮蓬的肩膀上。 在比賽的最後時刻,還有不足一分鐘的時間,兩隊比分膠著,皮蓬把全部注意力都撲在了詹森的身上。 他兩眼緊盯著詹森,雙腳緊緊地抓著詹森的腳步,嘴巴裡一直默念——「守住、守住這個球、不能讓他得分」。 皮蓬對詹森的防守密不透風,但忽略了其他的球員,在他的背後和側面出現了一大片空檔,他已經被詹森這個「獵物」完全吸引而失去了作為一個優秀防守者該有的大局觀。 片刻後,只見詹森突然把球往前場一甩! 處在空檔中的帕克森接球後一擊命中,「殺死」了公牛隊。
1949年,墨菲參與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一次特別試驗。這個試驗項目是為了測試人類對瞬間加速度的承受力。其中,有個試驗項目是將16個火箭加速度測量器懸空裝置在受試者的上方。結果,試驗中因儀器失靈而發生了事故。墨菲通過研究發現,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
連素來講究嚴謹、杜絕出差錯的工程領域,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差錯,生活在塵世的我們,又能指望自己,避免多少意外呢?
麵包掉在地上的時候,有果醬的一面,一定是碰到地上的。
「墨菲定律」曾經攪得世界人心神不寧,它提醒我們: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我們將要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事故照舊還會發生,永遠會發生。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妄自尊大時,「墨菲定理」會叫你知道厲害。但是,我們理解了墨菲定律,就能正確的認識它,並且利用它。比如,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墨菲定理」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
「墨菲定律」忠告人們:面對人類的自身缺陷,我們最好還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採取多種保險措施,防止偶然發生的人為失誤導致的災難和損失。歸根到底,「錯誤」與我們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會使我們自討苦吃,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接受錯誤,並不斷從中學習成功的經驗。我們要推行積極墨菲定律。如果我們意識到可能出現的問題,那麼我們就去更仔細,認真的對待這些問題,想要好的發展,根據吸引力法則,就要往好的方面想,希望一件事怎樣,就大膽設想,同時讓行動去靠近設想。然後局勢坦然應對錯誤或突發狀況,知道了墨菲定律後,我們應該也更能坦然接受事實了,因為發生的都是概率內的事情,它不是無緣無故。也不要去報僥倖心理忽略小概率事件,也要能處理它的到來。「好事成真,壞事好轉」,我們的心態及處理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鍛鍊。
我們中國有句很好的成語叫做「顧此失彼」。當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件事物上時,我們很容易會忽略掉周圍的其他東西,墨菲定律就會巧妙地讓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看待一件事物時,不妨從大局出發,一切從整體考慮,不要糾結一隅目光狹隘。做到了這一點,便不會讓那些藏在我們「注意力盲區」中的魔鬼有可乘之機。
並不是墨菲定律中怕什麼來什麼。 當然墨菲定律也能在心理上影響我們,你一直怕出錯的地方,為什麼往往更容易出錯,也是你一種高壓的心理下造成出錯的機率更大。因此很多人將其歸咎給了墨菲定律,為了避免這些定律出現的頻率較高,倒不如我們首先自己做到防患於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