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水果,柑橘的營養價值豐富,並且酸甜的口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柑橘是一種極具的經濟價值的作物,正因為如此,柑橘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然而隨著而來的是各種病蟲害的發生,其中,柑橘爆皮蟲就是危害最嚴重的一種。
柑橘爆皮蟲以幼蟲進入樹體蛀食危害,形成彎彎曲曲的蟲道,導致樹皮和木質部分開,韌皮部枯乾,樹皮爆裂,造成整株或主枝枯死,嚴重影響了柑橘的樹勢和品質,使橘農的經濟利益受到嚴重威脅。
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詳細講述一下柑橘爆皮蟲的綜合防治,主要內容包括:柑橘爆皮蟲的形態特徵、為害症狀、發生原因、發生時間及防治措施,希望能給廣大果農朋友們帶來幫助。
一、柑橘爆皮蟲的形態特徵
1. 成蟲
體長6mm~9mm,寬1.8mm~2.7mm,整體呈具金屬光澤的古銅色。雄蟲頭部腹面中央從下唇至後胸密布較長的銀白色絨毛,比其他部位的體毛要長一些,從側面看特別明顯;相對於雄蟲,雌蟲在這部分的絨毛短而稀,從側面看不明顯。鋸齒形觸角,11節,基部3節細而長,其餘8節呈扁平狀。前胸背板的寬度和頭部相同,上面布滿小皺紋,前緣弧形,後緣波浪形,鞘翅紫銅色,密布細小刻點,上有花斑,由金黃色細毛形成,鞘翅端部有突出的細小狀凸起。腹部可見6節,上有小刻點和細絨毛,腹面青銀色。
2. 卵
扁橢圓形,長達0.7mm~0.9mm,寬0.5mm~0.6mm,初產時乳白色,後變為土黃色,孵化前呈淡褐色
3. 幼蟲
體扁平,細長,乳白色或淡黃色,表面多皺褶。頭部甚小,褐色,除口器外完全陷入前胸。前胸特別膨大,扁圓形,其背、腹面中央均有1條明顯的褐色縱溝,中後胸甚小。腹部各節前後緣略等寬,腹部末端有1對黑褐色堅硬的鉗狀突。
4. 蛹
扁圓錐形,體長8.5mm~10mm。初化蛹時,蟲體為柔軟多褶為乳白色,後漸變為淡黃色;然後轉變成藍黑色,呈現金屬光澤。
二、柑橘爆皮蟲的為害症狀
爆皮蟲主要以幼蟲蛀害橘樹主幹或大枝。初孵幼蟲從樹皮凹處開始為害,受害樹皮先呈現出分散的、芝麻大小的膠點,隨後流膠,似泡沫狀。幼蟲在樹皮內逐層向內為害,達形成層後即向上或向下蛀食,形成蛀道,蛀道充塞蟲糞,使樹皮與木質部分離,樹皮乾枯、暴裂,導致主枝或整株枯死。
三、柑橘爆皮蟲的發生原因
1. 栽培管理粗放導致該蟲的發生
老齡樹受害重於青、壯齡樹;樹勢差,樹皮粗糙,裂縫多,管理水平低,尤其是樹幹翹皮多,嫁接後未及時解薄膜的樹受害較重,此外,田間雜草叢生的田塊及地勢低洼潮溼的果園為害嚴重。
2. 果農放鬆管理導致該蟲的發生
近幾年,有些果農放鬆了對果園的管理,多數農民還不知為何蟲所為,也不知道其防治方法。此外,種植品種的單一,忽視或放鬆橘樹枝幹管理是柑橘爆皮蟲爆發的主要原因。
3. 藥劑使用不合理導致該蟲的發生
藥劑選擇和施用欠合理,該蟲由原來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橘農對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缺乏了解,貽誤最佳防治時機或者盲目用藥起不到應有防治效果。
四、柑橘爆皮蟲的發生時間
該蟲一年發生1代。田間全年可見幼蟲,4月上旬至6月下旬可見蛹,5月上旬至7月下旬可見成蟲,5月下旬至8月上旬可見卵。以幼蟲在樹幹內越冬,老熟幼蟲多居於樹幹木質部,低齡幼蟲則居於樹幹韌皮部。在木質部越冬的幼蟲,翌年3月下旬開始化蛹,4月下旬為化蛹盛期。在韌皮部越冬的幼蟲春季繼續取食為害,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中旬為化蛹盛期。老熟幼蟲在木質部做新月形蛹室,成蟲羽化後在蛹室內居7~8天,然後咬穿樹皮做羽化孔出洞。5月上旬開始成蟲出洞,5月中下旬為高峰期,出洞率達90%。
不同年份間出洞高峰期有差異,一般相差7~10天。成蟲出洞以悶熱無風之日為多,尤其是雨後初晴日最盛,陰雨低溫颳風時出洞少。成蟲有假死性。成蟲取食嫩葉呈小缺刻,為害約1周後將卵散產或數粒在一起產在樹皮裂縫或樹體表面的苔蘚內,因卵非常小,田間查卵難度較大。正常取食和交配的雌蟲產卵歷期可達22天,而田間成蟲產卵期間的氣溫平均在30℃左右,蟲體發育較快,導致了前後不同時期所產的卵在後來的發育過程中蟲態差異明顯,這是柑桔爆皮蟲在田間同一時期有多個蟲態混合發生的原因之一。6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卵期10~20天,6月中下旬為卵孵盛期,6~10月為幼蟲盛發期。
五、柑橘爆皮蟲的防治措施
1. 農業防治
做好果園的抗旱、施肥、除草和防凍害等管理,提高抗蟲性。冬春季清除已為害致死或者即將死亡的枝幹和樹枝,以消滅其中大量的幼蟲和蛹,降低蟲口基數,一般應在成蟲出洞前(4月底以前)處理完畢。冬季清園時,刮除桔樹上的翹皮、苔蘚和地衣後,在尚未受害的桔園用波美3度石硫合劑(加1%生石灰)進行樹幹和大枝塗白。
2. 消滅蟲源
被害的死樹和橘枝中,潛有大量幼蟲和蛹。目前該柑橘園大量存在因柑橘爆皮蟲為害致死的橘樹,應及時早清除橘園,並燒毀,以減少蟲源。結合冬季清園消毒,以冬季和春季進行最宜。
3. 物理防治
利用柑橘爆皮蟲假死性和趨性特點,於6月上中旬柑橘爆皮蟲出洞盛期和產卵盛期,於受害樹下鋪膜並猛搖樹體,迅速收集膜上假死成蟲,集中殺滅。用黃色粘蟲板於成蟲出蟄期每畝懸掛25~35張,粘殺部分成蟲,壓縮蟲口基數。
4. 化學防治
1) 成蟲的防治
掌握爆皮蟲成蟲羽化盛期,在其即將出洞前(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先刮除樹幹蟲害部的翹皮,然後塗刷1:4的80%敵敵畏藥液使羽化的成蟲咬穿木質部時中毒死亡。爆皮蟲出洞高峰期,可於樹冠噴藥殺死成蟲,有效藥劑有敵敵畏、毒死蜱等。
2) 幼蟲的防治
樹幹被害部流膠是早期幼蟲危害的標誌,應儘早抓緊防治,主要在6月~7月,用刀刮去膠沫和一層薄皮,然後塗上1:4的80%敵敵畏藥液,可觸殺皮層內的幼蟲,此法對低齡幼蟲效果好。刮刺幼蟲:6月~7月幼蟲孵化盛期,根據上述膠點標誌,用小刀刮殺初孵幼蟲,然後在傷口處塗高脂膜類保護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