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水域中,水中的溶氧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會隨著各種因素發生改變,因此,魚的生存也會受到影響。比如鰱魚,鱅魚,翹嘴等,它們的耐氧能力很低,一旦水中水中的溶氧量較低,它們就會感覺呼吸難受,就會遊到水面上層。影響水中溶氧量的因素有以下幾種。下面我就來細說一下,希望能對新手朋友有所幫助吧!
1:水溫的影響。水的溶氧量和水的溫度成反比關係。水中的溶氧量會隨著水溫的升高而減少。當氣溫低時,水中的溶氧量也相對比較高點。
2:水域面積大小。水的面積越大,說明水的容量大,溶氧量也就多。比如江河,湖泊,大海,是不存在缺氧的,魚兒在這種水域生活的比較安逸。
3:白天和黑夜。一般晚上溫度低於白天,所以,夜間水中的溶氧量高於白天。所以很多魚兒喜歡夜間覓食,一是安靜,二是溶氧量高,魚比較舒服在這時候。
4:水的深淺。空氣中的氧氣在氣壓的影響下通過水的表面向水中滲透,所以,水的上層溶氧量要比水的底層溶氧量大。
5:水中植物。水中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會產生氧氣。水生植物多,水中的溶氧量就多。
沒有氧氣,魚和人一樣,都無法生存。因為魚有趨氧的特點,水中哪裡氧氣充足,魚就會遊到哪裡。如鰱鱅魚耐氧差,所以要想釣到,就要採用懸釣法。春天時,由於近岸淺水區氧氣比較充足,魚兒多會在淺水區覓食。起風時,有波浪的水域要比靜水區氧氣充足,所以有波浪的地方,魚兒也會比較多。當然,冬夏季節,溫度過低或過高,魚兒又會潛到深水區。所以,魚的生活區域也會隨著季節溫度變化而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