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蔣旖旎
今年的8月13日,剛好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誕辰120周年的日子。這位導演以「懸疑大師」的身份在電影界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也在當時的流行文化中,以電視節目《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中胖胖的、嗓音渾厚的主持人形象為觀眾所熟知。在希區柯克的一生中,他導演、監製了59部電影及300多部電視劇,這些作品大多以焦慮、窺視欲、恐懼等人性陰暗面作為主題,將謀殺、懸疑、黑色幽默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例如1943年的《辣手摧花》、1959年的《西北偏北》和1960年的《驚魂記》等。1958年,他的電影《迷魂記》取代了《公民凱恩》,成為英國電影協會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影。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自1989年起,每年評選出25部美國出品、在歷史、文化、藝術等價值上佔有影響力的電影來歸檔保存。希區柯克的多部影片入選該名單,除去上述提到的影片外,還包括《美人計》和《後窗》,以及在1963年推出,2016年進入收藏名單的《群鳥》。
《群鳥》海報
《群鳥》
《群鳥》的劇情設計與希區柯克所常用的「一波三折、險象環生」的手法不同,它的劇情並不複雜,講述了女主角梅蘭妮和男主角米契從偶遇到相互傾心的故事。而在簡單的故事中,希區柯克又加入「怪異」的情節:群鳥總是突如其來地攻擊人類——例如當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遭到米契母親的反對時,不斷有鳥類飛到米契家附近對人類發動攻擊,甚至在加油站引起了大火。在影片末尾,群鳥更是佔領了整個小鎮,讓人類無力反擊。片中的恐怖因素並非來自人為,而是自然力量,這種不同於希區柯克以往懸疑模式的設定,也使《群鳥》成為非典型性的希區柯克電影。
《群鳥》劇照
對於片中群鳥為什麼攻擊人類,許多評論家用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來解釋這一情節。文學教授瑪格麗特·赫維斯認為野鳥象徵著一種女性惡毒的超自我,是影片中米契母親莉迪亞這一角色性格的間接揭露:她是一個佔有欲強的母親,試圖與兒子建立一種共生的俄狄浦斯關係。而評論家理察·艾倫則認為「母子關係」更能解釋為什麼片中女主角甚至學校的孩子都受到了鳥群的攻擊。由於片中女主角幼年被母親拋棄,情感缺失,尋求認同感,從而鳥群的攻擊似乎象徵著母親對孩子們的教訓和懲罰。
《群鳥》劇照
在創作劇本時,希區柯克關於片中鳥類攻擊人類的靈感來自於一條新聞:1961年8月,《聖克魯茲哨兵報》報導了加利福尼亞州卡皮託拉的一次鳥類入侵。居民們在半夜被猛禽拍打房屋的聲音吵醒。日出時,死鳥散落在街道上。希區柯克向《哨兵報》要了這篇文章作為研究材料。幾周後,他聘請埃文·亨特(Evan Hunter)來寫劇本,開始了這部電影兩年的創作之旅。
亨特引入浪漫喜劇元素的想法讓希區柯克非常滿意,因為這樣會使觀眾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他們雖然知道鳥群會攻擊人,但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攻擊。至於這些鳥為什麼會對人類發起攻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據亨特說,最初的想法是讓小鎮居民守著一個秘密,群鳥來襲是神的懲罰。而希區柯克在一次訪談中這樣解釋鳥群攻擊的寓意:「這些鳥厭倦了被人類捕殺,所以它們決定為自己復仇。」
《群鳥》劇照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模糊的答案,才使片中的群鳥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利用特效精確捕捉了鳥兒拍打翅膀的動作,雖然以現代標準來看呈現的效果有些過時,但在那個時代卻是一場視覺盛宴。而希區柯克讓一群鳥在銀幕上如同那些最優秀的反派角色般令人生畏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觀眾對鳥類或禽類動物的不適。
恐鳥症
Ornithophobia(恐鳥症)的英文單詞源自希臘語,ornitho意為鳥,phobia表示對某類事物的恐懼症。恐鳥症是指對鳥類的不合理的恐懼,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有些人只害怕猛禽,比如禿鷹,而有些人面對寵物鸚鵡也會感到頭皮發麻。鳥類或禽類的某個部位也可能成為恐鳥症人群感到恐懼的原因,比如尖嘴、利爪、眼睛、翅膀、羽毛、被除毛後的皮膚等。在被迫面對一隻鳥時,一個有著嚴重恐鳥症的人可能會逃跑、噁心、發抖,甚至被嚇哭或呼吸困難。
在眾多對恐鳥症的解釋中,《群鳥》這部電影經常被提及。在某些對恐鳥症的定義中甚至會直接出現這樣的語句:「希區柯克1963年的電影《群鳥》可能會觸發恐鳥情緒。」影片中鳥類的形象既危險又邪惡,可謂對恐鳥人群極為不友好。不少人對鳥的牴觸由《群鳥》而起,而對於沒看過它的恐鳥症患者,只是看到名字也會敬而遠之。
《群鳥》劇照
在豆瓣小組「恐鳥症Ornithophobia」中,一位成員這樣寫道:「本來小時候對家禽和鳥類無感,但是自從小學時候在電影頻道看了希區柯克的電影《群鳥》之後,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從此怕得要死,害怕自己像電影裡的主人翁一樣被群鳥攻擊,眼睛被啄瞎,順帶也怕鄉下的雞,特別是公雞。」對於雞肉,這位成員表示自己可以吃,但是不能看到雞的頭。
「恐鳥症Ornithophobia」小組的成員有800餘人,他們所發表的內容大多與自己的對鳥類的恐懼有關,下面的回覆經常是相似經歷的分享和對發帖者的鼓勵。另一個擁有5700餘名成員,名為「怕雞,怕鳥」的豆瓣小組公告中這樣寫道:「即使是雞毛蒜皮,對我們也是「禽」天霹靂。哪怕是鳥語花香,我們也不能「鴨」俗共賞。」因為對彼此恐懼心理的了解,從這樣的小組中,這些恐鳥症患者在陌生人身上得到了安慰。
《裡約大冒險2》海報
除了害怕真實的鳥類形象之外,對於某些恐鳥症患者來說,動畫形象也並不能挽救鳥類帶給他們的恐懼感。多年的恐鳥症患者小王分享了她的經歷:「那是2014年,《裡約大冒險2》剛上映。因為沒有看過第一部,傻乎乎地被朋友「騙」去了。然後就是戴著3D眼鏡,看幾百隻鳥在體育場踢足球。」小王表示自己在那部電影的後半程幾乎都是閉著眼,但還是因為之前的一些鏡頭覺得「非常難受」。
「我有朋友更誇張,玩《陰陽師》,但都不敢多看「姑獲鳥」一眼。」她補充道。
手遊《陰陽師》中姑獲鳥形象
心理研究顯示,女性更容易出現「恐鳥症」。而像小王和她朋友這樣的恐鳥症患者,極易受到身邊人的嘲笑。「就會覺得你很矯情,鳥有什麼可怕的?動畫片裡的鳥也害怕?」小王說,「別人這樣說我會很生氣,但沒辦法跟他們解釋。」
一些網友分享的經歷顯示,因為小時候對鳥類的恐懼,家長會強迫他們接觸這類動物,但結果往往只會加重恐懼感,留下心理陰影。而醫學研究發現,訓練有素的治療師可以幫助恐鳥症及其他恐懼症患者直面恐懼,用積極的自我對話取代消極想法,系統脫敏。
不過對於像小王這樣的恐鳥症患者來說,這樣對具體事物的恐懼在生活中是可以避免的,並不會給自己帶來很大影響,偶爾遭遇鳥類通常也有辦法能夠解決。像《群鳥》這樣的電影,小王表示自己即使熱愛電影、喜歡希區柯克的作品,也「決不會去看」。
有趣的是,創作出《群鳥》以及其他直戳觀眾「恐怖點」作品的希區柯克,本人也有恐懼症:因為小時候喜歡惡作劇被警察在小屋裡關了10分鐘禁閉,他終生都懼怕警察,並且因為怕被警察開罰單而不學開車。另一個恐懼症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雞蛋恐懼症。希區柯克曾說:「我害怕雞蛋,不止是怕,它們讓我感到噁心。那個白色球狀物,蛋黃破裂流出的黃色液體……你見過比這更噁心的東西嗎?我絕不會吃雞蛋。」
或許也是因為對自己恐懼心理的深度剖析,讓希區柯克能夠用視覺影像和技術將那些焦慮不安和驚悚詭異的情緒精準地轉化為故事和電影,也使《群鳥》這部作品「成功」地成為了所有恐鳥症患者的心理陰影和觀影禁區。
參考資料:
Dave Heath:THE BIRDS-55 YEARS OF ORNITHOPHOBIA
《電影文學》2012年01期:《希區柯克影片<群鳥>中「鳥」的象徵意義解讀》
鬱郁結結:豆瓣影評《鳥叫下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