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毛麗娜,編輯 李春暉,36氪經授權發布。
2017年,小國別電影以黑馬之勢在國產電影與好萊塢大片中撕開一道口子。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勇奪12.95億票房,為印度電影入華打開局面;事先宣發不多,但以驚悚、燒腦內容取勝的《看不見的客人》以1.7億票房創下西語影片在內地的最好成績。
於是便有了2018年多達10部印度電影進入中國。雖然阿米爾汗再度領銜的作品《神秘巨星》未能復刻《摔跤吧爸爸》的成功,但7.47億票房仍然亮眼。10部印度電影有4部票房破億,成功率相當高了。與此同時,就連純低幼向的俄羅斯電影《冰雪女王3》都拿下7422.6萬票房,也令業內對其續作頗有信心。
誰知2019年情況急轉直下,小國別電影紛紛啞火。今年引進7部印度電影片,有2部破億,《調音師》票房3.24億、《一個母親的復仇》1.11億,第三名票房3500萬;被寄予厚望的《冰雪女王4》則遭遇了暑期檔黑馬《哪吒》,僅拿下2382.4萬;只剩下來自西班牙的《海市蜃樓》和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為小國別電影們稍稍挽尊。
早在小國別電影大熱之際,便已有業內人士提醒莫要過分迷信小國別電影的表現能力,盲目押寶。
以在國內關注度最高、也是小國別電影中的最強者印度電影來說。2017年《摔跤吧爸爸》大獲全勝後,2018年入華的10部電影中,原本最被看好的並非《神秘巨星》,而是印度託萊塢電影(南印度電影)巨製《巴霍巴利王2》。這部電影在印度本土及北美的上映時間與在中國首映相隔近10天左右,票房表現卻是冰火兩重天。
在印度本土及北美,《巴霍巴利王2》一共拿下160億盧比(約為17.54億人民幣)的總票房成績,也是第一部票房超過100億盧比的印度電影。但在中國,該片不僅不敵阿米爾汗的《神秘巨星》,甚至連《廁所英雄》都沒打過,在10部印度電影中屈居第六,票房僅為7683.8萬。
同樣一部電影,為何在印美與在華的表現相差如此巨大?與電影本身的文化背景有很深關係。《巴霍巴利王》脫胎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在印度家喻戶曉類似我國的四大名著,每年都有大量相關作品問世,故事背景從古代、現代到未來、科幻皆有之。
但國人別說通讀《摩訶婆羅多》,那一長串人名聽都沒聽過,也就很難理解電影表達的內容,更難產生共鳴。
近年來在國內票房過億的印度電影,幾乎均為現代題材,但現代題材也並非都能討好到中國觀眾。在印度引發觀影狂潮的寶萊塢影片《廁所英雄》,在國內票房略強於《巴霍巴利王2》,以9460.9萬票房位居十部影片中的第五名。情節冗長、進入主題太慢,是該片在國內遇冷的一大原因。
但在印度,尤其是寶萊塢製作的影片長度,一向在兩個半小時甚至三個小時左右。「在印度,一般來說電影越長越好。大家可以舒舒服服吹空調,很愜意。」一位印度朋友對硬糖君說。
而且與好萊塢大片幾分鐘一個高潮,幾分鐘一個特效不同,寶萊塢電影的節奏並不快,無法完全調動國內觀眾的興趣點。
2019年小國別電影遇冷,與70年大慶等政治因素有一定聯繫。但也與明星效應失靈、對內容預判錯誤有著一定關係。
「之前《看不見的客人》好看,這部電影準錯不了。」抱著這個想法觀影的人佔大多數。但從影片評分看,認為不如前作的人,也還是佔了大多數。
這不免讓人想到「阿米爾汗」系列電影在國內的曲線下滑。出身寶萊塢的阿米爾汗原本在國內便有不錯的知名度,說他是唯一一個在中國實現了「國民化」的印度演員也不為過。同為阿米爾汗出品,《摔跤吧爸爸》與《神秘巨星》之間差距明顯,無疑也在削弱阿米爾汗本身的票房號召力。
除《海市蜃樓》外,另一部表現還不錯的是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雖然票房停留在9102.4萬,未能破億。但從俄羅斯電影在華的一貫表現看,能達到這個票房已是極大突破。
以內容作為切口,配以大部分觀眾都熟知的「歷史謎團」,是該片在宣傳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撬動觀眾的原因。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美蘇之間的宿命一戰以及最後的驚天逆轉,至今仍是體育史上的一樁迷案。電影本身的處理也沒有落入「黑對手、罵美國」的窠臼,而是以籃球作為脈絡講述了一支弱隊如何逆襲的熱血故事,節奏把握、高潮處理等方面頗有些日本漫畫的意味。
遺憾的是,如《絕殺慕尼黑》這樣從內容上撬動中國觀眾的電影鳳毛麟角,還是引進者對內容判斷失誤的例子更多。
小國別電影大熱之時,不少中小公司一度試圖將小國別電影作為押寶的重點。當時便有業內人士潑冷水,規勸中小公司別碰小國別進口片。
小國別電影在國內的崛起,與政策的一路放寬有極大關係。如印度電影的崛起,源於當時中印關係升溫,以及中印聯合召開電影合作通氣會等動作。
隨著《深化中國-東協媒體交流合作的聯合聲明》發表,相信未來除了泰國電影以外、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協國家的電影也會出現在國內市場上。
因政策原因,進口片商將目光從好萊塢大片投射到小國別電影上,大量跟風者的湧入一方面意味著,原本物美價廉的小國別買斷片趁機漲價;另一方面,與歐美國家的電影工業化體系不同,一些小國別國家的電影供應不足,只能提供半年前、甚至一年前上映過的「陳年舊貨」。
更重要的是一點是,小國別電影的受眾更多還是本國觀眾,這就回到了開始我們提到的「文化鴻溝」問題。好萊塢大片是衝著全球化收割去的,力求不同國家的觀眾都能看懂、看爽。但小國別電影更多服務於本土,在中國能走紅有時候純屬意外。
況且中東市場的未知因素太多,政治因素、宗教因素等,都有可能成為引進過程中隨時會炸雷的變數。另外無論是技術手段、演員知名度等,小國別電影都無法與好萊塢大片相提並論。單靠故事打動觀眾,說到底風險還是太大。
2017年依靠《天才槍手》以小博大的恆業影業,在2018年參與引進俄羅斯電影《最後一球》,但票房不到610萬,2019年的《監護風雲》則為89.5萬。
北京家樂影業則一直堅持泰國恐怖電影路線不動搖,不知道在恐怖電影江河日下的今天,還能否等來一個奇蹟逆轉;霍爾果斯眾合千澄影業在2019年押寶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與《天作謎案》全部失手,兩部日本動畫電影表現亦平平。
殘酷的現實是,群眾對小國別就是貪新鮮,一個爆款後面跟著一堆窮親戚,還是得做探索新地圖的第一人。廣闊天地究竟哪裡還能大有作為,批片商們要繼續打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