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詩:
羨慕嫉妒恨,孤單寂寞冷,
歡喜繁華幸,機靈睿智明。
前兩句在網絡上流傳甚廣,至於出自何處,自然不敢爭功,筆者在這裡本人給出詩句的解釋。
1、羨慕嫉妒恨
這句可以用來描述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分子間的作用力,彈簧的彈力等。兩個天體間的距離很大,質量也很大,在研究兩個天體之間的作用力時,可以把兩個天體視為質點(質點,感性的解釋就是,濃縮的精華,代表質量的一個抽象的點),這兩個天體間產生的萬有引力,我們可以用羨慕來描述。羨慕的本質是吸引,同理,彈簧由平衡位置拉伸,分子間由平衡位置拉伸,都會產生引力的作用,也都可以用羨慕這種情感來描述。當距離越來越近,對彈簧來說,越過平衡位置,彈力變為斥力,對分子間作用力來說,雖然引力和斥力都存在,但分子斥力大於分子引力,所以總體表現出來是斥力。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這種排斥力描述為嫉妒。為什麼還有恨呢?兩個距離較近的人之間的萬有引力我們不可以用公式計算的,太近,不能視為質點。彈簧有一個基本長度,不能無限壓縮。越過平衡位置,分子間斥力增大得很快,也不能無限接近,這些就是所謂的恨。在社會學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成就遠勝於己,與自己的年齡、身份、職業、地位等等相差很遠,這時產生的就是羨慕的情緒;同事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如果條件相差無幾,成就卻相差很大,這時就容易產生嫉妒情緒;而當利益及於己身,壓力越來越大,趨勢無法改變,這時在情緒上就容易產生恨意,在行為上容易極端。
綜上所述,羨慕嫉妒恨是距離結構。
2、孤單寂寞冷
這句本來想描述分子熱運動,就分子自身來說,分子的動能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分子的動能越大。假設在一個密閉的空間,氣體壓強、氣體溫度、氣體體積、物質的量之間有一定的約束關係,這就是克拉柏龍方程。
同等條件下,溫度低,分子運動慢;壓強小,物質的量小,分子數量少,這時物質的空間距離相對較大,這些分子是孤單的,而就整體來說,對照人類的情緒,寂寞空虛的情緒就產生了。當分子很少很少,分子運動很慢很慢,這時的溫度就很低,這便是冷的由來。真正的冷是物質絕對不運動,或者物質的絕對數量為零,這時的溫度就是絕對零度,當然,由於在分子運動理論中,絕對的真空和絕對的靜止無法實現,絕對的零度也就無法實現。
綜上所述,孤單寂寞冷是數量結構,也是動能結構。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在工作,只要熱情夠高,積極性和能動性夠強,也不至於冷場。
3、歡喜繁華幸
這一句先說社會學依據。一個人做出了成就,開心歡喜,一個人獲得了財富,高興快樂。財富是什麼?財富是勞動創造出來的,是人類改造生產工具提高勞動效率提升科技水平創造出來的,所以一個人獲得了財富,要麼自己創造的,要麼別人創造的,總之是社會創造的。
這裡說一些有點繞口的詞語,排比句比較有震撼力。一個人創造財富是歡喜,集體創造財富是繁華,社會共同創造財富是幸福。
從前,中國的國罵都是性,罵的都是因性而與個體相關的人和事,現在改良了,只罵個體,不雅的詞彙就不說了,怕被屏蔽,說說歡喜繁華幸的民族延續意義。兩個新人結婚了,這時候要辦喜事,親人歡,新人喜,朋友祝賀,這是喜事,在眾多喜事中,這是大喜。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的寓意估計很多人都明白,那就是早生貴子之意,所以歡喜有個體延續的內涵在裡面。繁華,繁衍生息,本就是生命的延續,華字在古代通花,是通假字,花而有果,開花之後結果實,果實就是下一代,所以繁華有延續之意。幸這個字,也是延續的意思,並且是帝王的延續,古裝劇中,帝王臨幸妃子,就是帝王到達妃子的房間與妃子圓房,之後便是希望有皇子誕生。
所以,從社會學意義來講,歡喜繁華幸是發展的結構,是拓展的結構。
在物理學中,三極體放大電路是正反饋,核能的和平利用裡面,中子撞擊核燃料從而釋放越來越多的中子,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這裡只是一般舉例,也可以一個中子撞出幾十個幾百個中子,如此無限擴展,這就使得核能快速地釋放出來,這也是正反饋,如果這些名詞聽起來拗口,也可以稱之為正激勵、激勵、鼓動、煽動等等相近的詞語,實質就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木塊放在平衡杆的支點上方,當木塊稍稍偏離支點時,平衡杆不再平衡,木塊離支點越遠越難平衡,這就說明平衡的難度越來越大。
我們把歡喜看做一個中子的情感,繁華看做多個中子的情感,一個中子和十個中子並不是簡單的數學倍數關係,量變是可以產生質變的,所以也可能是指數級的關係,還可能是任何函數的關係,所以說,歡喜和繁華確實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關係,但不一定是線性變化。同樣的,繁華與幸的趨勢也是,整體與局部,分散與集中,量變與質變,都統一在歡喜繁華幸的哲學描述當中。
總結一下,歡喜繁華幸是系統的結構,是趨勢的結構。
4、機靈睿智明
這一句一般是用來形容人的,機靈可以形容一個小孩子頑皮搞笑逗,這是跟小孩子成長階段的身份分不開的。睿智用來形容大人,如果大人也總是抖一些小機靈,做一些不成熟不穩重只是為了搞笑做出取悅別人的低級趣事,也是與身份不當的。我們在描述帝王的時候,不是看帝王是否機靈,是否睿智,是否會一些科技懂一些琴棋書畫文學藝術,而是看這位帝王是不是一位明君,這是對於帝王作為最高管理者的身份分不開的。
在物理學中,對於光的研究最具爭議,在先輩的研究結論中,我們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換句話說,就是光這種物質可以具有兩種狀態的特性,如果我們拿祖孫三代作比,第二代人既是父母也是兒女。光作為粒子就具有粒子的特性,就好比一個一個的小鋼球,有動能,碰撞的時候能產生壓力;光作為波,就具有波的特性,會轉彎,穿過狹縫的時候以一定的概率落在一個位置,單就一個光子來說,具體落在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是不確定的。
總結一下,機靈睿智明是身份的結構,是條件的結構,不同階段不同條件都做正確的事情,是社會對人的要求,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要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時刻在變,環境和條件也時刻在變,提前預估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預則立,不預則廢,先人所言,時刻牢記,方不至於年輕時不懂事,懂事的時候卻不再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