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093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周六中午全家人一起吃飯,先生燉了哥哥最喜歡吃的紅燒肉。開始吃飯的時候,卻發現哥哥磨磨唧唧拿著筷子,遲遲不肯開始吃飯。
我納悶地問:「你這是怎麼啦?飯菜不合胃口?」
哥哥搖搖頭,還在盯著那雙筷子看,他抬起頭說:「媽媽,要不給我那個勺子吃飯吧。」
「啥?你都多大了,還用勺子吃飯!」先生一下子有點生氣。
哥哥默不作聲,卻依然沒有吃飯。我耐著性子問他:「到底怎麼了?」
哥哥才說:「我們班胡晨晨說左撇子才聰明,可是我用左手根本夾不住菜,所以想用勺子試試。」
聽完哥哥的話,先生沒忍住笑出來,說:「傻孩子,那聰不聰明和左撇子有啥關係,好好吃飯才能變聰明。」
哥哥雖然吃完了飯,但我能看出來他悶悶不樂。於是停下手中的工作,我去和他聊了聊關於左撇子的事情。
左撇子的人更聰明?
稍後我跟哥哥講了一下左撇子的故事,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起初對於左撇子是呈歧視的態度,甚至一度認為那是殘疾的表現。
而且伴隨著研究,乃至哈佛大學的研究都認為,左撇子在精神、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這些研究的引導下,人們對於左撇子有了不好的印象。但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左撇子在某些方面常常展現出優秀的一面。比如更好的空間能力,記憶能力也更勝一籌。
伴隨著這些替「左撇子」鳴不平的聲音出現,人們也確實看到不少左撇子的優秀之處,就慢慢開始認為左撇子是聰明的。
但其實出現這種「左撇子更聰明」的原因,是因為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而身體是由大腦進行交叉控制的。恰恰控制左半邊身體的右腦,對於空間和記憶更為發達。
但這並不能說擅長這些的人更聰明,只能說每個人的優勢不同。而且有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左撇子都是右腦型,只有不到20%的左撇子屬於。
因此,大家所認為左撇子更聰明,其實站不住腳。因為並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表明,左撇子更聰明。
左右大腦之間的關係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這種認知的人存在,也許因為大部分人是右利手,就會對於左利手的人更加關注,從而發現他們的優勢。那麼左右利手是何時形成的?左利手是因為右腦比左腦發達嗎?後期如果通過訓練左右利手,能夠改變大腦功能嗎?
帶著這幾個問題,我們繼續往下看。
國外的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左右利手形成的原因是因為脊髓,而非大腦。
胎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吮吸手指的行為,有的吸左手,有的吸右手。能看到這種行為,最早是在孕13周,而此時的大腦運動皮層尚未與脊髓產生連接。直到15周的時候,兩者方能實現投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左右利手形成的原因,也許與大腦並無關係,有關係的是脊髓。
有人為了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就開始強迫練習使用左手吃飯,寫字。但研究卻表明:任何功能都是由左右腦同時參與。
也就是說,人類的左右大腦是功能互補的關係,任何一側的大腦活動都不能主導或者影響個體的特點。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大腦活動的多種連接方式,我們常說的突觸就是大腦連接的網,突觸越多,實現的連接越多,寶寶就越聰明。
正確對待大腦的開發
左右大腦功能不同,這點毋庸置疑。但若過分強調某一側大腦的功能性,就顯得不太科學。還會讓大家變得患得患失,感覺證明自己聰明的方法就是變成左利手。當我和哥哥聊完這些之後,他明顯輕鬆了很多。
關於大腦開發,相信爸爸媽媽們也聽過不少,比如全腦開發班,蒙眼識字等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大腦能不能開發?答案是肯定的,但通過錯誤的方法開發,最終是耽誤了孩子的學習成長之路。
人類大腦交叉控制,左腦關注細節,右腦看重大局。兩側大腦分工合作,才能完美地完成一件事情。
首先,重視早教的意義。
寶寶從出生到3歲是大腦突觸發展的關鍵時期,也就是奠定孩子未來是否能勝人一籌的關鍵所在。也許總有人覺得3歲之前的寶寶啥也不懂,吃飽睡好,除了玩就是玩。
其實不然,寶寶6歲之前接觸的東西越多,就會對他的大腦突觸產生更多的刺激,進而產生更多的連接。連接越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式就會越強。
其次,尊重孩子的個體發展。
言外之意,別強迫孩子按照父母的預期發展,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趨勢。比如說,如果孩子是左撇子,在不影響生活學習的前提下,不建議採取強硬的方式要求孩子進行改變。
父母常常會把自己人生的遺憾強加在孩子身上,自己不會彈鋼琴,就希望孩子會彈,但也許孩子並不喜歡。
給孩子充分自由的發展空間,在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讓大腦保持興奮狀態。
最後,相信勤奮的力量,而非天生的「聰明」。
愛迪生說過,一個人的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賦。
這是老掉牙的一句名人名言,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永遠不會過時。一個人的成功憑藉的是個人的努力和奮鬥,而不是與生俱來的那點聰明。
凌晨媽媽來叨叨:
左撇子也好,右利手也罷,大家提出來這些的初衷都是想讓孩子更聰明,更優秀。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有時候卻會被有心之人拿來利用,進行營銷。孩子聰明與否,不在於是左利手還是右利手,通過自己學到的紮實知識,再加上多才多藝,方能真正立足於社會,你說是不是?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