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連續第8年發布《中國醫院排行榜》和《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如今,該排行榜不僅成為國內醫院學科建設的實力版圖與參照標準,同樣是患者就醫的指南。
榜單上的數據顯而易見,可榜單傳遞的信息遠不止於此。健康界結合數據變化和訪談內容,呈現排行榜臺前幕後的點點滴滴。
「三巨頭」地位穩固 科研學術露玄機
毫無懸念,榮膺「2016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前三甲的仍然是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但是,相比2015年度的榜單,北京協和醫院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總分分別下降0.123和0.53分,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則上升0.06分。另外,蘊含醫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科研學術得分,由SCI得分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得分組成。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度榜單縱向對比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科研學術得分,高於北京協和醫院。
穩定有序不等於一成不變
2016年,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的一項調研顯示,7年間全國各醫院的最佳專科聲譽排名相對穩定,據統計,65%-68%的專科聲譽排名不會有「1位數」的變動,而「3位數」變動的僅在2%以下。因此,復旦版排行榜相對穩定,但不意味著一成不變。
權重佔比20%的科研學術分,因各醫院每年的科研成果、學術論文、獲獎項目等不同,讓復旦版醫院排行榜每年的最終排名充滿「懸念」。這些微妙變化和成果多寡的「敏感性」,導致全國各大醫院間形成一種良性競爭格局。進一步統計也證實,醫院的科研產出已呈現不進則退,少進也退的「格局」。也就是說,只有「多進」才能「排前」。
醫院綜合排名「第一梯隊」無變化
穩定有序的另一處體現,是2016年度榜單「第一梯隊」跟2015年相比「一絲沒變」。 這源於排行榜專注「學科」這一評價維度,而醫院學科建設並非一蹴而就。
位列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前10位的分別為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此外,「第一梯隊」與「第二梯隊」的分值差距正逐步拉大,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比位列第11位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高出了4.085分。
大幅度漲幅不見 持續躍升顯實力
2016年榜單的最大黑馬,當屬重新「殺回」前100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位列第86位。但其逆襲之勢,還略低於2015年的黑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後者從2014年的第89位連跳36位,而今年更是持續躍升,由53位上升至47位。
持續躍升的背後,在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看來,與該院高峰學科崛起密不可分,尤其是該院重症醫學科自去年首次進榜到今年,均居全國第二。同樣,持續高歌猛進的還有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該院在2016年的榜單中位列第75位,實現兩年提升13位的驕人成績。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浙江省眼科醫院)也有搶眼表現,自2016年首次上榜位列第96名,今年再次升至第88名。此外,河南省人民醫院實現首次入榜,位列第97名。
只有更佳 沒有最佳
自今年起,復旦版醫院排行榜不再以「最佳」為醫院和專科排名名稱。
在復旦版醫院排行榜創始人、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看來,雖然全國醫院排行榜眾多,但因維度和方法不同,意義也不同,都具備參考價值,應允許各類排行榜共存。排行榜優劣與否,應由各階層大眾去選擇、評判,這才是真正的百家爭鳴。就此意義而言,「只有更佳,沒有最佳」。
今年榜單的評選原則和方法與往年相同,不同的是評審專家資料庫再創新高,由2016年的3960名增加到4173名。今年,有2657名專家綜合考慮每家醫院的學科建設、臨床技術與醫療質量、科研水平等關鍵因素後,投出自己的「莊嚴一票」,有效回復率較2016年的62.88 %上升到 63.67%,這一數據也遠高於已有28年歷史、早就進入「排行榜常態化」的美國最佳醫院評選(33.5%)。(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