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在哈爾濱、長沙、北京等中國大城市裡,本應堅固的城市路面突然塌陷,吞掉了至少四條鮮活的生命。8月26日,這場塌陷從城市蔓延到鄉村,棗莊一個村莊的玉米地突然塌陷成了池塘 ,一棟五層的辦公樓也跟著成了危樓。
上述城市和鄉村的塌陷絕非個例。根據國務院剛剛批覆的《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年),中國已經有20多個省份發生了地面沉降問題,其中,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國三個主要的沉降區,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大量開採或採礦活動。
位於華北平原上的山東鄒城市,因其煤田主產區的地位,截止到2008年底,由煤礦生產已造成全市大約9萬畝良田不同程度的塌陷,而且每年仍以2000畝到3000畝的速度繼續塌陷,如此大面積的塌陷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重視,該市先後有兩個塌陷治理項目獲得國土資源部資金支持,由此也成了全國治理塌陷的試驗場。
因塌陷人均耕地不足0.1畝
8月26日,一場並不是很大的雨卻導致棗莊臺兒莊區泥溝鎮馮湖村的大片玉米地成了池塘,村子裡的路面和房屋都出現裂縫,一棟五層高的辦公樓甚至變成危樓。
據一位村民事後回憶,從聽到噼裡啪啦的聲音,到發現路面出現裂縫,明顯看到地面下沉,大約持續了15分鐘。
相似的場景曾多次出現在濟寧市鄒城市北宿鎮西故下村村民李洪武的記憶中。「村莊裡的耕地從二三十年前就開始塌陷了,很多時候塌陷來得很突然,有時候第二天早上起來,去地裡一看,原來的麥地成了池塘,池塘邊上的土還在往水裡落。」45歲的李洪武回憶道,開始誰家土地塌陷的時候,村民們還圍著看,後來塌陷得多了,大家也就習慣了,「一般情況下,一個地方塌了一個口子,周圍就會陸續陷下去。」
8月30日,記者在北宿鎮西故下村口一處因為塌陷形成的魚塘邊上看到,一棟房屋和一根電線桿的一半沒在水裡,據當地一位村民介紹,這裡原來是個變電站,後來因為塌陷逐漸成為池塘。
「在鄒城西邊的採煤區,坍塌是經常的事,經常是一段新修好的路,過不了幾天就會塌一個大坑。」鄒城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記者,因為附近都是採煤塌陷區,再加上運煤的車輛都是大型車輛,道路塌陷在所難免。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鄒城市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為我國八大煤炭生產基地之一,目前已探明煤炭儲量為41億噸,煤面積357平方千米,佔境域面積的22%,目前市內有煤生產礦井9對。長期以來,由於煤炭採掘,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十分突出,產生了大量的塌陷區。鄒城市國土資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該市已塌陷土地大約9萬畝,採煤塌陷造成7所學校、17家工廠、23個村莊搬遷。
「實際上,這個數據並不準確,因為具體塌陷土地的統計非常複雜,需要農業部門、環保部門還有各個礦區的配合。在具體的鑑定上也有困難,比如我們認為一塊地塌陷了,但是農業部門認為還能繼續耕種,也不能認定為塌陷。」鄒城市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苗偉告訴記者。
但一個確定的事實是,因為採礦塌陷造成了耕地數量直線下降。以北宿鎮西故下村為例,這裡因為是南屯煤礦和北宿煤礦的採礦區,塌陷造成的失地更為嚴重,目前1300多人的村莊只有130畝的耕地,人均耕地不到 0.1畝。像西故下村這樣的村莊並不在少數,一項數據顯示,鄒城市人均耕地不足 0.3畝的村有10個,不足 0.8畝的村20個。
兩項目獲國家級支持
根據國務院批覆的《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年),中國已經有20多個省份發生地面沉降問題,其中,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國三個主要的沉降區,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大量開採或採礦活動。
國土資源部主管的《中國國土資源報》在《對中國地面沉降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中對地面沉降做出了解釋,「地面沉降又稱地面塌陷,是因地下水大量開採或採礦活動,地表在垂直方向發生高程降低的現象。」
過度抽取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一個主要人為原因。而開採地熱、油氣和煤炭等資源也會導致地面沉降,並且開採量在逐年增加,這在一些資源型城市尤其突出。
據相關專家測算,全國平均每採1萬噸煤,要塌陷土地3畝,高者可達3.85畝。據此估算,全國每年採煤大概造成70平方公裡土地塌陷,經濟損失4.39億元。
鄒城市就是典型的因為採礦而導致大面積塌陷的城市,因此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先後有兩個項目獲得國土資源部的資金支持,成為治理塌陷的試驗場。
2001年,鄒城市平陽寺鎮6050畝塌陷地治理工程成為國土資源部立項的土地開發項目,總投資4000萬元。當時該項工程採取了公開投標的方法,吸引了全國6個省(市)的25家企業參加競標。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