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硯、易水硯、松花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
硯臺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館藏有西漢畫眉點脂硯(圖一),一套兩塊,一為方底圓面畫眉石,一為陶片上有胭脂痕。為古代婦女化妝用具。
西漢畫眉點脂硯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館藏清仿顧二娘簸箕形端硯(圖二)可窺一斑。這件硯臺為簸箕形,質地端石,外部呈現淺銀灰色,硯臺底部帶有胭脂色,石質細膩,雕琢精美。正面邊沿篆刻「吳門顧二娘制」六字,底部「端溪西洞」四個字皆為篆體。
清仿顧二娘簸箕形端硯唐代是硯臺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而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則更加豐富。館藏清透雕雲龍奪珠端硯(圖三),長方形,為老坑石端硯,石質細膩溫潤;紋飾雕琢極為精細,線條豪放,生動有力,具有立體感。石色灰紫,天然紋有胭脂暈、火捺、六眼,十四雲頭,原裝盒。硯臺正面中下方為墨池,墨池四周精細雕琢大中小四條龍紋及流雲紋。圖案中的「六眼」即作珠,呈米黃色,恰巧分布在四條龍身周邊,形成了中國傳統雕刻中的「雙龍吐珠、雙龍奪珠」的紋樣。珠即石眼,端硯石有眼者尤名貴。
清透雕雲龍奪珠端硯館藏清石鼓文第九鼓歙硯(圖四),長方形,頂端左右角刻龍紋龍首左,龍尾右,中部刻隸體石鼓文,注水凸出一橫條上刻「石鼓音訓第九」六字,背面刻篆體石鼓文第九鼓文字。
清石鼓文第九鼓歙硯館藏清順治徐立齋「大吉利」字紋磚硯(圖五),用一塊長方形漢磚加工而成。器身布滿小凹坑,兩側分別刻字「大吉利」和徐立齋題跋。
清順治徐立齋「大吉利」字紋磚硯墨是中國古代書寫和繪畫用到的墨錠。精工製作的古墨,具有鑑賞和收藏價值。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早期的墨尚不能製成墨塊而是零碎的小片,使用時撒在硯上,用研石壓住磨成墨汁。
最早的墨,以隃麋(今陝西千陽)所制為貴,故名「隃麋墨」。東漢時,隃麋地區有大片松林,盛行燒煙制墨,墨的質量很好。據《漢宮儀》說:「尚書令、僕、丞、郎」等官員,每月可得「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因此,古人詩文中,稱墨為「隃麋」。後世制墨者,用「古隃麋」作墨名,以表示其所制之墨,歷史悠久,墨質精良。
館藏清古渝麋墨(圖六),漆盒盛有墨八錠,大小式樣全相同,長方條形,頂部為橢圓,無紋飾,一面「古隃麋」三金字,另一面「徽州詹素亭珍藏」七金字,兩側分別有金字:「益元氏選炯」與「詹素亭監製」,頂部有「五石超頂」四字。
清古渝麋墨館藏清雙龍祥雲紋墨(圖七),長形,四角圓,邊沿較薄。一面印雙龍,圍繞上下中部「國寶」二楷字填普藍;另一面四組祥雲,中部「大明永樂年造」六金字。龍雲亦填金。清乾隆時仿製。
鎮紙,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興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館藏東漢雙螭石鎮(圖八),底座四方形,上部半圓,頂部透雕雙螭,做相互纏繞狀,顏色呈深灰色。
東漢雙螭石鎮館藏姚華摹虎紋銅鎮紙(圖九),一對兩塊。長方形,兩塊合在一起即成正方形。正面合成可見中間雕刻有一虎頭,周圍刻有文字,皆姚華書法。
姚華摹虎紋銅鎮紙水盂,古代讀書人用於硯池的貯水小罐,是指盛水以備磨墨之用的盛器,器型一般不大,多為圓形,小口大腹。取水往往使用細長柄的銅水匙。製造水盂的材質以瓷質居多。水盂除實用意義外,更多的是帶有觀賞陳設。它供置於書齋的案幾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人相對。
館藏六朝青釉陶獸水盂(圖十),塑為獅形,昂首站立,全身用細紋刻畫出捲曲的毛髮,獅背有一長頸口,獅身飾青釉,開魚牙片紋,看起來形態生動、雄渾。
六朝青釉陶獸水盂館藏西漢銅兔水盂(圖十一),長橢圓形。兔昂首挺胸,四足作跽伏狀。腹內空,背部剖成一凸蓋,背脊上一扣片插手兩耳間,用鉚釘固定背脊至尾,有一尾片,既是兔子的尾巴,又是掀蓋之鈕。設計之巧妙,造型之優美,可算一件佳品。
西漢銅兔水盂在古代,「書案三珍」多為上層社會貴族、士大夫階級和文人雅士使用。故而,歷來特別講究其藝術品位。這些既體現了古代文人「於世為閒事,於身為長物」的心境,也折射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水注水注,也稱為硯滴,其功能是往硯臺上滴水之用。器形似小水壺,其細小的流可供注水用,大多中空而無蓋,有的設有小氣孔,用手指按住氣孔,水便流不出來,以掌握注水的多少。製造水注的材質以陶、瓷、銅、玉為多見,形制豐富多樣。
館藏六朝青瓷蛙形水注(圖十二),圓形,被做成圓鼓腹,前伸一嘴,雙眼圓睜,躍躍欲試的扁狀蛙形,背部塑圓管型注水口,通體為黃綠開細片紋釉。形體別致生動。當它陳於案頭,予人的感覺是件精緻玲瓏的工藝品,憑添了主人的幾分雅趣,看見它,我們會嘖嘖讚賞製作者的奇思與巧制。
六朝青瓷蛙形水注筆筒,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製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館藏清青花山水人物瓷筆筒(圖十三),圓口筒形,底平至中心有一桌球大小圓形凹成圈足,無款。 器身為青花繪弦紋、山水、房屋、茅亭、小舟、人物,用筆工整、濃淡適宜。
清青花山水人物瓷筆筒館藏清白菜形青田石筆筒(圖十四),石質微黃帶青,青田石雕成白菜形狀,惟妙惟肖。配橢圓臺型六足木座,即可使用,又具有賞玩價值。
清白菜形青田石筆筒筆洗,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造型豐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古用貝殼、玉石製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筆洗問世;明代還用銅製作的小盂作筆洗,歷代多以玉、陶等製作,較為豐富多彩。型多為扁圓形、青花瓷為多,上飾各種花紡圖案,極富樸素、文雅和莊重感。
館藏清雍正粉綠筆洗(圖十五),敞口束腰,圈足。通體呈粉綠色釉,白胎。釉色均勻,器型規整。器底青花篆書款「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排款。製作精美工整。
清雍正粉綠筆洗館藏端石蟹荷筆洗(圖十六),橢圓荷葉形,一端和中間刻有二隻螃蟹對視,雕水草葉與海螺作為邊飾蟹背上均有石眼。雕琢精緻,栩栩如生。盒蓋上刻有「寄萍堂藏白石記」,有「齊」字章一方。
端石蟹荷筆洗印章,是一種雕刻和書法相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用於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閒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製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印章名稱很多,主要有:璽、寶、圖章、圖書、圖記、鈐記、鈐印、記、戳記等等。秦之前,印章通稱為璽。到秦統一中國後,只有天子之印稱為璽,其餘的都稱印。到了漢代,諸侯王稱璽,將軍稱章,其餘稱為印。後來到了清代,皇帝之印稱為璽,部分也稱為寶,郡王以下的官員的叫印,私人的叫圖章或印章等等。
館藏明梁袠刻贈倪元璐昌化石印(圖十七),一對兩方,正方形無鈕,呈青灰閃黃色,有青色痕、朱色斑點。一刻白文「儀天翁」,一刻朱文鐵線體「痴叔」,均小篆。邊款刻「崇禎元年安次戊辰上瀚作於鶴野山房,元潞老先生哂存雅玩,千秋制」。
明梁袠刻贈倪元璐昌化石印館藏清「鳳麟洲寶」玉印(圖十八),碧綠色,通體蔥鬱澤潤,形體頗大而方整。紐作高浮雕「天祿」連體雙獸形,兩首背向,四足,作蹲伏狀。印面闊邊朱文,小篆「鳳麟洲寶」,雙行豎讀。鳳麟洲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神仙居地,在西海中央,洲上有鳳凰與麒麟,數百合群,仙家用鳳啄和麟角煎製成膠,名「集弦膠」或曰「連金泥」,稱能粘連斷弦折劍。這方印當屬閒章,而傳世經歷不詳,1953年安順專署文教科撥交我館收藏,據稱此印原藏中央古物保存所。抗日戰爭時期,該所藏品隨故宮藏品運至安順躲避戰火,此印在這一時期散落在安順。中央古物保存所的藏品大多為明代應天府的故物,據此推斷,這方印當是明代王公玩物。
清「鳳麟洲寶」玉印館藏清康熙查昇銅套印(圖十九),用銅材製成,並由五枚大小不同的印組成。最外層印,立體四方形,有底無頂,底為方印,印文均為篆體,印文概屬閒章,底部、四面皆有印文;第二枚印,四方形,有底無頂,底為圓印,四邊有葫蘆形、腰形等,印文均為篆體,仍屬閒章,底部、四面皆有印文;第三枚與第二枚可為一組,分別位於上下層,其四方框形,無頂無底,四邊刻印,印文均為篆體,亦均屬閒章;第四枚與第一枚相似,唯有底部飾圓印,印文均為篆體,同為閒章;最後一枚,也是其中最小的一枚,印為立方體,六面刻印,印文均為篆體,其中「聲山翰墨」名號印,餘亦屬閒章。此印製作工藝精細,銅材需先熔鑄成形,再加工製作,使得每枚印恰如其分、取用自如。組合設計上較為獨特,將異形印與方形印巧妙的組合為一體。雕刻上章法得體,印文均為篆體,白文古雅莊重,下筆有力,轉折時血脈貫通,筆畫圓潤而不臃腫。朱文清雅而有筆意,流動有神。
館藏清康熙查昇銅套印(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