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裡釣起來的魚「就地掩埋」?
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做法,在廣東佛山南海區,卻是許多當地釣魚愛好者的「共識」——因為河裡釣起來的魚,十有八九是這些黑乎乎的「飛機魚」.....
原來,這些魚身覆蓋漆黑硬殼、魚鰭和尾鰭大到誇張的怪魚,就是近年來臭名昭著的外來物種「清道夫」。
從幾年前開始出現在當地河道,如今其數量已漸漸開始失控.......
清道夫已成河道大害
「....一條清道夫一天就能吃3000-5000粒魚卵,你說河裡還能有其他魚嗎?它們還會吃魚苗.....」
當地的一位釣魚愛好者陳先生嘆氣說,自從清道夫多起來了以後,當地的本土魚就越來越少了(甚至羅非魚都少了)。
(河道裡隨處可見清道夫的「殘骸」)
因此在當地清道夫可以說「人人喊打」,尤其是喜歡釣魚的人,更是幾乎「恨之入骨」。
然而,這種外來物種仿佛河道「牛皮癬」一樣,只要出現了,就怎麼也清除不了。
——像陳先生這樣的釣魚愛好者,有時候一天能釣幾十條「又肥又大」的清道夫,並且釣起來之後馬上要麼就地掩埋,要麼掛樹上曬死......
但這些釣魚愛好者的行動,對於清除清道夫,效果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外形令人厭惡,無人敢吃
相信了解我國江河生態的朋友就知道,一種生物能泛濫成災,十有八九是沒人吃它們——清道夫確實如此,其醜怪的外形,就讓人食慾全無。
因此,這也是為何即使河裡的「魚」這麼多,也沒人去捕撈、垂釣回去食用了。
(據說曾有人使用漁網去捕撈清道夫,最後因為上網的清道夫太多而拖不動,並且網也撕爛了.....)
網友:其實肉質鮮美
清道夫已泛濫至此?發生在佛山河道裡的這一幕,也是令許多網友唏噓。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其實大家都被清道夫噁心的外形給騙了——清道夫醜陋外殼下的魚肉,其實是非常細嫩鮮美的!
(網上流傳的「疑似」油炸清道夫——據說肉質軟彈)
或許多開發、傳播關於清道夫的吃法,才是治理這種外來物種的根本辦法?
畢竟相比之下,無論是釣起來掩埋還是曬死,都作用太小了。
然而,在長江君看來,這個提法聽起來確實令人振奮,不過以我國飲食傳統觀念來看,長江君認為很難推廣開來.....
治理清道夫,還是要從生態綜合治理入手——科學的增殖放流,調整當地河道裡野生魚、水族的結構配比,壓縮清道夫的生存空間,自然能將其種群數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範圍內。
(清道夫泛濫的現象,在東南的許多城市河道都已上演)
當然,這一過程註定是緩慢而長久的了.......
網友們,你們當地有清道夫出現了嗎?你們覺得怎樣才能控制這種「河中大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