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人送來十萬片落葉,上海這處文創園區成了新一站打卡地

2021-01-09 騰訊網

在上海,「落葉」似乎天生是個帶著故事的詞。每年仲秋時,上海有街道開啟落葉不掃模式,也有音樂家把演出地直接搬進金黃撒滿地的落葉之上。

2021年1月1日起,冬天的落葉又多了新去處。

徐匯區文定路218號的畫家街,一個文創園區裡的內部街道、也是周邊市民的休憩驛站,在新年裡成為一個互動的藝術新空間。包括徐匯區環衛工人在內,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網友都為這個新空間送來了他們眼中值得收納的落葉。總共十萬落葉,織就都市一隅的亮麗風景。

這次畫家街裡舉辦的活動有個浪漫的名字「秋憶」,是園區裡的藝術家邀周邊市民、白領一同藉助樹葉這樣的自然材料,創造出一場獨特的打卡活動。活動由上服德必徐家匯WE攜手叩聞藝術共同打造,並在上服德必徐家匯WE園區中的畫家街及WE」·Koowing Art Space上進行展出。這6件碩大的秋葉雕塑的靈感源自藝術家們,吸引了白領和周邊居民們參與,共同完成。

談及舉辦活動的初衷,主辦方表示,「街道,是人們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街道通過藝術來點亮公共空間,上海這座城市中也不斷湧現出一些吸引市民、白領打卡的裝置和作品。我們理想中的這些作品可能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經費,但在『心思』『認同感』『城市歸屬感』等方面下功夫。」

前幾天,上海氣溫驟降至0度以下,但這裡的白領和居民們在藝術家的指導下,將一片又一片的樹葉小心翼翼地貼在藝術裝置的主體之上。例如,由青年藝術家袁楷茳所構思打造的《生命之火》藝術裝置中,秋季留下落葉和枯枝,或黃或紅猶如暖色系中的顏料,經過大家的手層層疊疊粘合在了一起,宛如團團的火焰,給這個寒冬帶來了陣陣暖意。而觀展者在畫家街入口也能領到若干秋葉,與藝術家們一同「更新」秋葉雕塑作品。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藝術節活動使用了近10萬樹葉,如此龐大的數量在收集的過程中也得到了上海徐匯環衛工人的大力支持,他們細心地將枯枝、樹葉打包分好,並送到了畫家街布展現場。「送來的環衛師傅說,這樣一來秋季沿街不掃的落葉在冬季也有了好去處。節後一定會過來看看他們參與的作品。」主辦方相關人員介紹說。

「2020的四季承載了太多記憶,不管好的壞的都刻在了每一個人心裡,在這即將翻篇的12月,我們想以一種更特別的方式去紀念2020。」 畫家街市場工作人員介紹說,所以他們想把原本在展覽館、櫥窗內的藝術作品帶到室外,在更加開放的空間讓更多人欣賞。

為此,畫家街打造了專屬的藝術IP——「門外」美術館:不同於其他美術館、展廳,將藝術作品,置於門外,融入街區。每一季都會在街區內舉辦主題展覽,與百位藝術家合作,挖掘更多的藝術呈現形態。「你可以遠遠的望靜靜的賞,亦可拾起材料與藝術家一同創作;這不是藝術品展出,而是將你我置身於藝術中。」 畫家街市場工作人員介紹道。

因為是在更加開放的公共空間,對藝術裝置的空間位置、比例、尺度以及材質也有需要細細考究。藝術顧問葉建海介紹說,藝術裝置在放置之前,一定要先做預演。例如先做等比例的泡沫塑料、紙質模型,通過現場放線,進行反覆的驗證。經過多角度的觀察和考量之後,在路人的行徑路線上才能呈現出藝術裝置最美的角度。

放眼全球,城市更新沒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街道,各有特色和內涵,並不容易複製和借鑑。那麼在街道的小微更新中,如何更好地融入藝術的元素呢?

該園區負責人認為,藝術是文化的表徵,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吸取畫家街本身的文化精華與文化脈絡,那麼這些作品就會讓市民產生失望的情緒。

過去幾十年裡,這裡聚集了眾多畫廊,並逐漸成為附近居民、乃至上海市民心中都擁有一定影響力的「畫家街」,而中國西洋畫的發源地——土山灣也源於附近。那麼,藝術裝置的添置一定要考慮得體,聽取生活和工作在這裡的人的想法就很重要。「尤其是街道的藝術裝置,關係到在這裡生活工作每一位市民。所以我們希望,大家一同參與,讓身體接觸和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該負責人解釋道。

此外,園區對於藝術融入街道還有著更美好的期待,「我覺得畫家街具備這樣的土壤:讓一個藝術作品存在同時,市民又能不斷參與去演繹創變這個作品。而不是一個完成品,只能拿來欣賞。」 園區負責人表示,未來畫家街將通過「門外」美術館的藝術平臺,連結更多的藝術家與園區白領、社區居民,通過協作形成「小而美」的城市微型公共藝術空間。

作者:王彥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市民為拍照從垃圾桶翻出銀杏葉拋撒 這種「打卡」行為咋這麼多
    12月初的成都,銀杏葉片片飛舞,點綴了街景,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和拍照,尤其在一些「網紅」打卡地更成了一道盛景。然而,有市民為了照相擺Pose,不顧環衛工清掃成果,將成堆銀杏葉撒向空中,故意營造一種「漫天飛舞」的拍攝背景。
  • 晉中市太谷街頭飄滿落葉環衛工人早上5點就開始打掃、清理!致敬
    對環衛工人們來說,忙碌的工作也隨之開始。在一些落葉量較大的路段,往往是前面剛清掃過,後面又鋪上了厚厚一層。在城區的各個路段,隨處可見環衛工人清掃落葉的忙碌身影。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從細處著手,多措並舉,積極應對,組織應急保障隊伍,在樹木密集、落葉較多地段,加強機械化巡迴清掃力度,安排壓縮清運車跟進收集,提高工作效率,確保落葉及時清理。
  • 冬雨送落葉,濮陽5000餘名環衛工忙「戰」滿城「黃金甲」
    市城區環衛部門立即啟動清掃落葉應急預案,全員上崗,人機結合,加班加點,加大人工清掃力度,及時清除慢車道及人行道上的落葉和積水。,彎腰俯身用雙手捧起剛清掃成堆的落葉,一次次地將它們投入垃圾車內。路過的車輛也都在小心地避讓著。在市城區勝利路上,道路兩邊的楊樹下落滿了樹葉,不少環衛工人在雨中揮舞著手中的掃帚,將它們聚攏、收集並投入垃圾車,送往最近的垃圾中轉站。中午過後,降雨剛剛停歇,記者再次行駛在城市的街道上時發現,龍都的街道再次恢復了雨前的乾淨和整潔,偶有再次落下的樹葉也會在短時間內被環衛工人清掃乾淨。
  • 興義穿雲洞公園黃葉紛紛落地 環衛工人時時打掃保得乾淨
    入冬以來,落葉樹木漸漸開始落葉。11月17日下午,筆者到穿雲洞公園三皇五帝小廣場欣賞民間山歌對唱,一路上到處都是黃葉飄飄,從獻血站往人行步梯到山頂小廣場,樹葉好像天空飛雪一樣飄落,一路都有環衛工人在忙碌的清掃。在山頂小廣場,飄落的樹葉遍地都是,筆者看到環衛工人剛剛打掃乾淨,馬上又是一陣連環飛葉。他們一邊打掃,一邊將打掃的黃葉裝進袋子送往山下歸類。
  • 京城落葉日增百餘噸 環衛日清理垃圾760車(圖)
    落葉·規律  白蠟樹葉最先落地  近日,記者在東直門外的使館區和三裡屯等地看到,路邊的楊樹、銀杏樹等樹的葉子已經開始頻繁落下。  地上落滿了葉子,主要堆積在樹下草坪、馬路兩側的人行便道以及綠化帶兩側。環衛工人將落葉清掃成堆,等待垃圾回收車將其運走。
  • 文創園區,招商更應「造商」
    但各園區同質化競爭嚴重,一味用政策紅利作為招商法寶並不可取。」北塘蓉運壹號文創園區,則提出了文創園區的3.0版本——招商更應「造商」。除了提供創業平臺,更應營造成長空間。  ■每個園區都有政策紅利,「候鳥企業」屢見不鮮  從市文廣新局產業處獲悉,近年來,為培育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無錫文創載體面積已達100多萬平方米。
  • 鄭州環衛工及時清掃 市民:能否留住一絲秋韻?
    對於文人墨客來說,一地金黃,便是一方美景。但落葉卻也給市民和環衛工們帶來了些許煩惱。有的落葉遭車輛碾壓,如果不及時清掃,行人容易滑倒,行車也不安全。有的落葉胡亂飛舞,滿大街都是,一片髒亂。秋冬季節的城市落葉問題,市民、環衛工、管理者等各方如何看待?
  • 環衛工用高壓水槍打黃葉:領導要求看不見一片樹葉,累死也掃不完
    前幾日,走過路邊,環衛工人正在打掃人行道上的落葉。剛清掃過,一陣微風穿過,地上又是幾片落葉。環衛工人回頭又開始掃。我當時很疑惑,說:「這怎麼掃乾淨,一會兒又掉了。」環衛工人抬頭看我一眼,繼續這場好像沒有盡頭的清掃。當時我還覺得環衛工人是不是完美主義者,現在看來,是領導要求過高。那你當初不要種樹好了。明明就是最美風景,如今卻成了環衛工人的噩夢。
  • 可愛柳州人黃秀蘭 連續7年給環衛工人送早餐
    她是一位善良的老人,除了做好自己在幼兒園的清潔工作外,還7年如一日,堅持為環衛工人送早餐。  一堆舊掃把結下情誼  一次上班途中,黃秀蘭看到在馬鞍山公園清掃的環衛工人,他們正把用舊的掃把堆在一起,準備處理。她便想把這些舊掃把拿到單位用,也能給單位節省開支。沒想到,環衛工人答應了她的請求。
  • 濟寧人的一天:環衛工永遠披星戴月,風雨無阻
    ,有這樣一群人,寒風中依舊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他們就是濟寧這座城市的美容師——環衛工人。  萬籟俱寂的清晨,濟寧市城區共青團路上傳來「唰、唰……」的掃地聲,樊月臣正在用掃帚清理路上的落葉和夜裡下雨留下的積水,她揮舞著掃帚,口中呼出一團團白色的寒氣。「得快點幹,這裡走公交車,而且還靠近公交站點,不然市民出行太不方便。」她邊說邊用力掃著,一片片落葉被堆在一起,路邊的積水也掃入下水道井口。
  • 上海零度下,一「站」停歇一屋暖
    1月6日,上海拉響寒潮藍色預警, 48小時內最低氣溫將下降8-10℃。寒風凜冽,樹木光禿,行人裹得嚴嚴實實,外賣員從眼前倏忽而過,環衛工人在路邊默默清潔道路。氣溫雖低至零下,但城市裡散落著一些暖心的站點,成為戶外工作者的避風港,讓上海暖意融融。
  • 環衛工寒風中俯首撿拾殘枝敗葉和...
    今年,全市落葉不掃的道路更是增至42條,作為多年的網紅南輔路自然也不會缺席。  不會缺席的,還有負責道路保潔的環衛工人。不掃落葉,對於他們來說不是工作變得輕鬆了,壓力有增無減。巡迴不斷的「拾撿保潔」,其實比「一掃而光」,更加費心。寒風中,他們頻頻俯首拾撿垃圾和殘枝敗葉,留給喜歡浪漫的人們滿地金黃。
  • 媒體談多地推行落葉不掃:垃圾變裝飾背後是更精細化管理模式
    多地開啟「落葉不掃」模式 11月10日,上海市公布了2020年城市落葉景觀道路一覽表,13個區、41條道路將陸續開啟「落葉不掃」模式。除了上海,在北京、西安、長春、青島,也都有「落葉不掃」的做法,讓美景長留。
  • 劉結成:臺灣文創園區擁有五大特色
    一、差異化定位,尋找獨特風格   在與臺灣文創園區管理運營負責人溝通時,提到運營文創園區,他們一致回答並強調首先需要做的是對園區進行策劃定位。找準定位才能明確發展方向,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找到位置。這一點是我們國內很多園區不是很重視的東西,或者說很多園區領導認識不到位的地方,往往是改一個名字,然後就開始招商、運營。
  • 天河溼地公園成網紅打卡點
    據了解,落羽杉別名「落雨松」,是落葉大喬木,樹形優美似寶塔,羽毛狀的葉叢很是秀麗。隨著氣溫降低,葉色變化加快,樹葉由綠變黃,再變磚紅,呈現出豐富的色相。 目前,溼地公園的這片樹林整體上還是綠色,自11月底起將逐漸變黃,到了12月紅色更勝,迎來最佳觀賞季。儘管如此,到了周末,公園裡的遊人不少,很多市民是衝著這片落羽杉來拍照的。
  • 天河溼地公園成網紅打卡點
    據了解,落羽杉別名「落雨松」,是落葉大喬木,樹形優美似寶塔,羽毛狀的葉叢很是秀麗。隨著氣溫降低,葉色變化加快,樹葉由綠變黃,再變磚紅,呈現出豐富的色相。目前,溼地公園的這片樹林整體上還是綠色,自11月底起將逐漸變黃,到了12月紅色更勝,迎來最佳觀賞季。儘管如此,到了周末,公園裡的遊人不少,很多市民是衝著這片落羽杉來拍照的。
  • 高品質科創空間變身「網紅地」,雲打卡展現成都特色
    活動採用「體驗官+生活場景+科技要素」方式,講述成都特色科技創新要素聚集和休閒生活共享地。向全國推介具有「成都味」的科創空間,是如何將創新企業與科創空間打造成為「網紅打卡點」的。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則直接把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組合動力等先進推進技術放在了興隆湖畔。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兵介紹:「發展先進推進技術符合我國核心戰略需求,研究院推進中心依託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燃燒室綜合設計平臺,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
  • 「我們是快樂的環衛工人」,他們「苦中作樂」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人
    連日來,濱城連下了幾場雪,為保障雪天道路安全通暢,我市的環衛工人們增添了很多的工作量。近日,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支環衛工人隊伍受到了網友們的特別關注。「除雪工作完成,我們在回家的路上,我們是快樂的環衛工人。」
  • 秋日落葉,是美景還是一種汙染?
    一想到秋日人們心中往往是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熟透了的水果和在金黃落葉下呈現的是人們的歡笑。但是在秋日來臨的時候城市之中又有一種新的問題,那就是落葉問題。秋季,萬物蕭瑟,葉落於地。洛薩是一種飄零之美,但與此同時,哦,環衛工人帶來了不少的工作量,環衛工人有時甚至跑到馬路中間去打掃落葉。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現象,而在我們的生活中的城市這種現象並不少見環衛工人大包大包打掃著城市中落葉。帶走落葉留下整潔的馬路各地針對落葉的問題都有著針對性的措施,各地方採取不同措施算是西安洛陽等地提出了環衛工人換班,領導親督現場,工人分為早班和夜班交流打掃。
  • 上海:收集枯枝落葉 化作世博護花「春泥」
    中國園林網7月16日消息:來到上海的世博遊人驚喜地發現,世博園區、上海街頭的鮮花色彩特別飽滿,花朵大而豔,花開時間長,「這其中的奧秘是花泥——採用枯枝落葉等園林廢棄物加工而成的純天然營養介質,既環保、低碳,又減少城市揚塵。」靜安區綠化管理局局長黃彩娣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