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中,比例最高的是廣告產業、設計產業(含建設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廣播電視業、出版產業、工藝產業和數字內容業,這六大業態佔文化創意產業產值比例超過90%。今年6月,東方意象文創機構總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結成等人赴臺灣實地調研當地文創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結束後,劉結成認為,儘管臺灣的文創園區起步較晚,但是在策劃、產業聚集、運營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五大特色。
劉結成
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中,比例最高的是廣告產業、設計產業(含建設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廣播電視業、出版產業、工藝產業和數字內容業,這六大業態佔文化創意產業產值比例超過90%。而流行音樂、電影業、音樂及表演藝術業、視覺藝術產業等四大門類佔比都不超過3%。因此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載體的園區,其大部分定位或者核心業態也是圍繞前六大業態展開,而以後四個業態為輔。然而儘管臺灣的文創園區起步較晚,但是在策劃、產業聚集、運營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差異化定位,尋找獨特風格
在與臺灣文創園區管理運營負責人溝通時,提到運營文創園區,他們一致回答並強調首先需要做的是對園區進行策劃定位。找準定位才能明確發展方向,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找到位置。這一點是我們國內很多園區不是很重視的東西,或者說很多園區領導認識不到位的地方,往往是改一個名字,然後就開始招商、運營。結果往往是任何形式的企業只要願意入駐園區就進來,最終導致園區形不成特色,更別說做品牌了。
而談到影響園區定位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所在城市或者區域的環境特質、主要經濟業態、文創人才狀況、自身資源能力、管理者的風格等。一個文創園區就是一個創意人才和文創企業的聚集平臺,因此所在城市的相關文創人才和企業數量就成為決定園區成敗的重要因素。比如高雄市,因為其歷史有鋼鐵產業聚集的優勢,因此在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在定位的創意設計產業時多了幾分「硬朗」的風格,舉辦「國際鋼雕藝術節」也就有了成長的環境和土壤。
文創園區的聚集平臺又依託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繫,而空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酒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當然不同的人去經營也會使得園區具有不同的氣質。比如華山1914文創園是依託廢舊酒廠空間改建而成,其建築後的故事成為後來園區品牌形成和傳播的策略。所以,如果我們了解了其「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藝術展現與生活美學風格塑造」的定位,就不難理解它做「簡單生活節」的原因,如果了解運營商遠流是出版業的背景,就懂得它做「華文朗讀節」的初心。
劉結成制表
二、原生性生長,匹配生活方式
地裡自然生長出來的草是最適合這塊土地的植物,同理,根植於當地城市文化資源特色的文創園區才能健康發展,持續經營。臺北是整個臺灣文創產業的中心,聚集了文創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資金、市場等資源,所以華山和松煙園區定位在創意設計、美學生活上才有了發展的資源保障。而花蓮因創意人才不足,所以其文創園區只能定位為「文化藝術產業與觀光結合之實驗場域」。
一個文創園區就是一種生活樣式。不管我們討論的文創產業、文創轉型也好,文創開發、文創經營也罷,其實走到最後還是回到生活,回到人,因為文創本質就是要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範特喜文創園區,它以記憶的延續、綠色的覺醒、創作的熱愛與夢想的加乘為核心精神,以社區營造方式「創造幸福的小氛圍」,融入與居民為鄰的生活圈,以烘焙為主題完成「範特喜甜點森林」品牌,開發了「新手書店」。和房客共同合作,共享資源,共同發掘市場需求,並成立微創體驗店鋪,增加服務的實務經驗,推出「綠光計劃」。從透過它推出的品牌和鋪所銷售的產品,我們可以洞察出這個城市居民和創業者的生活態度和樣式。
三、活動聚人氣,共生擴大效益
影響文創園區的成功因素有很多,我堅持「活動」是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之一。因為文創園區要成功,首先必須聚集人氣,吸引人才,而活動是吸引人氣、聚集人才最好的方式。對臺灣文創園區考察發現:做得越好的園區,舉辦的活動也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結論。
在活動中,臺灣文創園區將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有效融合,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也許是臺灣把「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的原因,又或者是因為臺灣大部分園區是政府主導型,臺灣文創園區的很多活動都圍繞著人才培養、素質教育等「公益性」展開,一方面提升了園區的人氣,促進了園區的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找到了一條公共服務的有效渠道和路徑。
劉結成制表
四、場域化運營,培育產業生態
一個文創園區就是一個場域,文創園區運營的關鍵是空間的運營,是圍繞著園區定位形成產業生態。臺灣文創園區在空間的布局上非常合理,體現在業態構成、參觀動線、公共空間的設置、公共空間與租售空間的比例等方面。另一方面,在公共空間的活動策劃,小品布置,場地利用,衛生保潔等方面也是精益求精,積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所謂文創產業生態,一方面從產業角度看,就是在人才、市場、服務、金融、政策等文化創意要素方面實現聚集,實現「創意形成、產品生產、營銷傳播、終端銷售」等產業環節鏈條上的閉環生態,讓「創意、創作、創新、創業」在園區落地生根,成為產業聚集的平臺。另一方面從生態環境角度看,它不僅包括人,還包括園區的氣候、土壤、植被、花草、昆蟲,園區的春夏秋冬和節氣等,這些都對園區的運營產生影響。比如在臺北,因為華山文創園區的樹多,所以夏天廠商更願意在這裡舉辦活動,因為有更多避暑的場地。而松山文創園區的樹少,所以冬季廠商更願意在這裡舉辦活動,因為這裡陽光更充足。
五、社區化融合,勇擔社會責任
走過幾個臺灣文創園區後最後突然發現與社區融合得非常好。這些園區都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沒有圍欄的阻隔。比如範特喜文創園區,我們進去走了好遠,迎接我們的員工告訴我們已經在園區了,我們都渾然不覺,原來它跟周邊建築和環境完全融為一體。比如,駁二藝術特區,也是由於它坐落在鄰近的住宅區當中,因此沒有一個高大的門樓或圍牆告訴你「駁二到了」,你只會看到2座「駁二最大咖」的大公仔在路旁歡迎你。也正因為此,園區成為市民和遊客的好去處,成為市民綜合場域的空間,這是社區化融合的第二個特點。如在華山1914產業園,我們看到一些市民在參加文化藝術活動,觀賞展覽,還有一些市民在遛狗、散步,一群小孩在草坪上玩耍。在重大節慶和周末大型活動期間,它會吸引大批市民來參觀體驗,成為市民休閒娛樂場所,另外它還是來臺北旅遊的遊客參觀體驗的一個重要景點。
縱觀臺灣文創園區的發展,可以看到除了在上文提到的教育責任之外,它對於傳承歷史文化,活化閒置資產,打造城市意象,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創新環境氛圍,倡導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了觀察臺灣生活、洞察社會發展趨勢的窗口。
劉結成:2015年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七大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