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個面積在3至5平方公裡的特色產業園區,定位「小而美」,瞄準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等六大關鍵領域核心環節,全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上海作為中國重要的節點城市,是長三角地區的樞紐,同時還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在當前複雜國際形勢背景下,上海的製造業產業鏈梳理、再造和升級,非常關鍵。
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蹤調研上海26個特色園區,探尋上海產業創新升級的可能路徑。
生物醫藥產業是世界公認的具有發展前景的高端、高效、高質產業,一直以來也是上海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張江「藥谷」正在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課題組通過對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東方美谷、灣區生物醫藥港和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等五個生物醫藥產業特色園區的調研,發現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優勢和不足,為園區發揮特色、做大做強提出建議,為上海接下來生物醫藥產業布局和調整提供戰略參考。
一、上海生物醫藥資源集聚特徵明顯,特色園區是重要承載地
生物醫藥產業基本覆蓋了與生命健康和醫藥製造等相關的工業和服務業的所有產業鏈條。生物醫藥產業是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也是上海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重要抓手。
2019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經濟總量3833.3億元,同比增長11.6%,佔中國生物醫藥總產值的7.4%左右。其中生物醫藥製造業總產值達1320億元,佔上海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35%,近五年,年均增速高達9.9%,增速位列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頭位。其中,醫藥製造和器械製造是上海生物醫藥製造的兩大重要支撐,即使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1-10月上海生物醫藥製造業總產值仍然逆勢同比增長1.4%。其中醫藥製造佔比約71.5%,2019年增速高達11.8%。依託生物醫藥產業特色園區和其他生物醫藥集聚區,上海正在形成資源集聚、體系完善、布局合理、發展穩健的生物醫藥品牌優勢。
圖12019年上海生物醫藥市場的主要構成(按總產值計) 資料來源:上海統計局(一)上海生物醫藥資源集聚度高以5大特色園區為核心,聯合浦東、閔行、奉賢、金山、嘉定、徐匯等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的生物醫藥總產值佔全市生物醫藥總產值的比重達92%,並形成了一系列資源高度集聚的上海生物醫藥發展格局。
一是高端人才集聚,截至2019年12月,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領域擁有國家級人才981位,市級人才410位,其中包括長江學者85位、國家千人計劃248位、國家863科學家34位、中科院百人計劃14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4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5位等,上海生物醫藥領域的院士、長江學者等高水平人才佔全國1/5。
二是優勢企業集聚,截至2020年6月,上海生物醫藥類企業接近10萬家,並呈現年均20%的高速增長。其中生物醫藥重點企業達8616家,生產研發類企業4451家。截至2020年8月上海生物醫藥在A股市場有22家上市企業,上市企業總市值達5094億元,僅次於深圳和北京。
三是功能平臺集聚,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領域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6個、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孵化器17個、高校17所,並初步構建起涵蓋藥物早期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審批與投產上市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內容的產業服務平臺體系。
四是資本集聚,2019年,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累計融資1139起,涉及企業645家,融資總額911.4億元,活躍在上海生物醫藥的金融投資機構主要為紅杉中國、高瓴資本、康橋資本、淡馬錫、軟銀中國資本、經緯中國、IDG資本等國內外知名資本。此外上海市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投融資體系,成立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為500億元,重點承接和集聚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優勢資源。
圖2截至2020年8月A股主要城市生物醫藥企業股票總市值 數據來源:Wind
圖3上海生物醫藥各階段的平臺 資料來源:根據火石創造整理(二)特色園區成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承載地2020年4月,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東方美谷、灣區生物醫藥港和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等5個生物醫藥產業特色園區正式授牌。根據規劃,5個特色園區,總面積達到60.15平方公裡。上海五年內還將新增1.2萬畝產業空間,面向世界百強、國內50強企業加強招商引資。同時,還將推出800萬平方米定製廠房,滿足初創、中小型企業項目快速落地要求,形成大中小企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從功能定位上看,特色園區定位清晰、分工錯位。張江創新藥研發基地主要聚焦新藥研發和高端醫療器械的研發轉化;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重點發展靶向藥物、高端數位化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等;東方美谷重點發展疫苗、現代中藥;灣區生物醫藥港重點聚焦高附加值原料藥、新型製劑、細胞治療等;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主要發展高端醫藥製造、高端醫療器械裝備生產、現代醫藥物流等領域。
從產業鏈角度看,5個特色園區集中在藥品研發、藥品生產、商業流通和醫療服務等產業中下遊高附加值領域,並基本覆蓋了這4個環節中的所有細分領域。同時在分工上有所錯位。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區域固有優勢,如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依託張江實驗室等大科學設施和一系列創新平臺定位於創新藥研發和高端器材研發,灣區生物醫藥港依託金山工業區的化學化工優勢發展原料藥和製劑。另一方面,形成了「一核多點」的協作網絡。以張江創新藥研發基地作為重要核心區,主要從事藥物的研發,而其他特色園區則定位於藥物的產業化和相關配套服務等。
圖4上海五大生物醫藥特色園區在生物醫藥產業鏈上的分工資料來源:作者繪製從發展現狀上看,特色園區中的醫藥巨頭正在雲集、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從企業集聚上看,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集聚了諾華、凱特製藥和朱諾醫療等跨國巨頭,整個張江生物醫藥基地有企業超過600家,創新藥基地企業約有200家。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集中了透景、君實和臻格等行業領先企業60家,東方美谷吸引了資生堂等一批龍頭企業,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已集聚了包括巴斯德研究所、藥明生物、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等龍頭企業在內的50餘家,灣區生物醫藥港已入駐58家生物醫藥企業,包括信誼、萬仕誠、科濟製藥、恆潤達生、珈凱生物、金誠等一批優秀的生物醫藥企業;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目前也有一批如景峰製藥、朝暉藥業、正大天晴、中山康方等國內知名的生物醫藥企業。從配套設施上看,張江大科學設施齊全,生命藍灣周邊正在建設臨床研究型醫院和科研院所,灣區生物醫藥港有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東方美谷正在建立生物醫藥公共平臺,搭建公共醫學實驗室,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與多個金融機構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為園區內潛力企業提供融資保障。
表 1 上海五個特色園區的發展現狀
資料來源:作者實地調研從發展目標上看,特色園區將充分釋放土地潛能,打造生物醫藥製造業經濟增長極。本著讓「好項目不缺地」的設立初衷,5大特色園區到2022年累計推出可用空間共11600畝,到2025年累計推出可用空間共22900畝,為生物醫藥類企業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充足的投資空間,帶動生物醫藥產業鏈上下遊的空間集聚,提升園區的經濟密度和創新濃度。到2022年,5個特色園區的生物醫藥製造業規模約為1320億元,與當前整個上海市生物醫藥製造業的總體規模相當。表2 五個特色園區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關於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的實施方案》二、推進上海生物醫藥特色園區集聚發展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四個問題(一)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產業需突出國際策源力和影響力
如果說上海是中國生物醫藥的前沿集中區,那麼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所在的張江科學城則是上海生物醫藥的前沿集中區。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目前已經是國內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高科技產業集群之一,擁有生物醫藥創新平臺8個,而其餘園區(含特色園區)擁有的平臺數量不超過5個,2019年張江在產業研發方面投入佔總收入的58%,遠高於其他園區。近兩年張江有超過400個在研藥物品種,超過130個項目進入臨床研究階段。2019年全國共批准上市I類新藥11個品種,其中張江的創新藥有3個,有超過60個創新藥物處於臨床II、III期試驗,其中I類新藥超過30個,張江的創新產出已經卓有成效。
在此成就的基礎上,張江應考慮,一是如何提升源頭創新能力,以基礎科學的源頭創新帶動創新藥的全面領先。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要繼續發揮研發中心聚集、人才聚集的優勢。如果不圍繞研發這個環節做文章,上海醫藥產業就會失去特點,上海本來優勢巨大的醫藥產業,必然遭到周邊低成本區域的不斷侵蝕。上海只有抓住最關鍵的研發中心優勢,才能保持醫藥產業優勢。研發中心對於醫藥原研創新,創新創業具有決定性作用。一個有活力的現代醫藥產業,就是幾家醫藥巨頭周邊,有不斷湧現的創新中小企業。大企業通過不斷併購小企業,持續做強。這樣既為持續的原研創新提供支撐,也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活力和增量,也能更有效地促進科技金融的發展。
二是如何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具有國際一流創新藥的「藥谷」。生物醫藥是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海內外高學歷人才。創新藥研發生產尤其需要國內外頂尖技術專家或團隊,上海要保持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優勢,就要在招攬人才上下大功夫,尤其要發揮國際領軍人才的帶動作用,讓上海不僅成為中國創新藥的策源地,還要在國際創新藥市場佔據重要席位。
(二)5大特色園區與其他園區的競爭合作關係需要明確
如前所述,上海的「1+5+X」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格局聚焦培育特色產業鏈條,定位清晰,分工明確,有力推動了資源高度集聚和空間的協作共享。以張江特色園區為研發核心,以其他4個特色園區為產業化基地的協作網絡已經初步建立。但除了這5個特色園區,上海市內還有一系列生物醫藥的生產研發資源,比如張江藥谷、周康國際醫學園區、徐匯楓林生命科學園區等。上海市周邊也有一系列生物醫藥產業的集聚區,如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泰州中國醫藥城、杭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等。未來,應充分考慮上海生物醫藥特色園區與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聯動發展問題。
一是上海5大特色園區如何與市內外其他生物醫藥集聚區的協同與錯位發展。如嘉定也在打造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聚焦高端醫療器械,漕河涇、紫竹、南虹橋等地也在發展生物製品和藥物製劑,青浦也在發展現代中藥。5大特色園區應儘可能與這些園區競爭錯位,同時除張江外的特色園區也應該協調好與周邊城市生物醫藥產業化的關係。如張江創新藥研發基地與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同時定位於創新藥的研發,張江資源集聚,而蘇州投入大,屬於後來居上。生命藍灣定位高端數位化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等領域,而寧波的餘姚和慈谿也集中了一批數字診療裝備企業,致力於打造杭州灣新區生命健康產業園。在功能方面,上海的5大特色園區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的生物醫藥集聚區多有重疊,應在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加大相互協同發展,提升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是應進一步推進張江「藥谷」與長三角重點園區的協同發展。近年來,因地價、綜合商務、人才成本等現實問題,導致上海醫藥製造業企業在長三角地區尋求更優布局。因此,長三角一些重點園區與張江「藥谷」等上海園區形成了千絲萬縷的產業聯繫。
如蘇州工業園區已從原先發展生物醫藥生產製造業,逐步向上遊挺進,以聯合研發、共建實驗室、設立企業研發分中心等形式吸引上海高端研發資源流向當地,並逐步建立起了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2020年4月,上海復星醫藥將原創新藥全球研發中心放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全球最大的新藥CRO企業藥明康德集團也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建立新藥藥理測試基地。從2016年開始羅氏、輝瑞、葛蘭素史克、禮來、強生、默克、揚森、施貴寶等跨國醫藥巨頭紛紛從上海剝離部分業務進入蘇州或在蘇州建立新的投資項目。當前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園2019年總產值約650億元,已經與張江的生物醫藥總產值旗鼓相當。
未來,上海各級政府及園區開發主體,應考慮系統性構建重點園區聯動發展的制度框架,充分發揮張江的研發優勢及蘇州的產業轉化及配套優勢,從而支撐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生物醫藥基地。
圖5長三角主要的生物醫藥集群和定位(三)新服務和技術模式需要在特色園區內「先行先試」生物醫藥的細分領域眾多,但服務外包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於生物醫藥各領域的影響需要有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預判。前者是組織管理方式上的創新,後者是技術流程上的融合。而特色園區當前在這兩點上尚處於起步階段。
具體來看,一是基於生物技術和服務外包業務的關係需要整合。CMO(製藥合同生產)和CRO(製藥合同研發)已經成為生物製藥領域的主要服務外包形式。相比較,傳統的大包幹形式,服務外包具有人才和設備優勢、成本優勢、產能控制和質量管理方面的優勢。上海目前在CMO和CRO等領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集聚了昆泰、藥明康德、精鼎、美迪西等龍頭公司。特色園區內的一些企業目前仍然根植於傳統的生物產業技術,如何「借力打力」,加強CMO、CRO等領域的外包服務水平,優化不同特色園區的資源配置形成生物技術特色,這是擺在園區面前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是特色園區內的生物科技發展與信息科技的聯動關係需要整合。信息技術與生物科技的融合發展是全方位的,從藥物研發階段人工智慧分析化合物構效關係、到藥物生產階段的自動控制和智能化車間、再到藥物營銷的客戶資源線上整合。這種貫穿整個產業鏈的融合發展趨勢,使得生物科技伴隨著信息科技的迭代而迭代。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所在的張江地區主要以生物醫藥和人工智慧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為兩種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天然土壤。釐清兩者發展關係對於其他特色產業園區(尤其是以人工智慧、智能智造等為發展主題的園區)周邊如何進行產業融合型布局提供了借鑑的思路。
(四)特色園區的產業配套和生活配套需要進一步完善
特色園區的推出旨在「讓好項目不缺地」,因此除了張江創新藥基地,其他均位於郊區,有的甚至位於遠郊地區,產城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一是產業配套需要進一步完備。在這幾個生物醫藥特色園區中,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周邊的基本產業配套比較完備,但缺乏CDE華東分中心和危廢中轉站這樣高等級的基礎配套。其他幾個特色園區內缺乏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必備的人力資源平臺、創投平臺、研發平臺、智慧財產權管理平臺,以及可以進行臨床研究的醫院。目前調研來看,這些園區主要從事藥物和器械的生產製造。隨著企業的集聚和能級的提升,這些產業配套跟不上將直接制約園區未來的發展。
二是生活配套尚在建設中,短期難以形成人口虹吸效應。如生命藍灣和灣區生物醫藥港位於遠郊,距離市中心較遠,通勤是制約人口導入的最大阻礙。其次,高品質的基礎教育、高質量的醫療保障和高標準的購物中心等這些生活配套仍在完善中。
三、進一步整合特色園區資源,提升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能級
充分發揮上海生物醫藥資源集聚的優勢,必須強化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的核心引領地位,增強張江基礎醫學的策源能力,突出張江對其他生物醫藥集聚區的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和資本的供應能力。同時在政策上應體現明顯的區域辨識度,打造上海生物醫藥的制度品牌特色。
一是強化張江的基礎醫學核心地位,提升對其他特色園區的輻射能力。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作為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的領頭羊,應當不斷加強國際化合作,通過人才引進,獲取全球化的創新資源,加強國內生物醫藥企業與區域外、甚至全球企業、大學合作,進入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鏈。張江應借鑑美國NASA和NIH的管理經驗,提升基礎醫學的策源能力和產業研究網絡的建設,為整個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網絡注入新的源泉,打破大型跨國公司的技術封鎖,實現創新,激發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網絡的企業家精神及自主創新動力,從而推動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整體發展。
二是特色園區應該發揮區域特色的優勢,打造具有顯著辨識度的上海生物醫藥特色園區政策體系。目前各地都在爭奪生物醫藥的優勢企業和人才,主要手段是稅收減免、拿地優惠等手段,上海目前已經集聚了一批優秀的生物醫藥企業,在政策上應該更加關注如何留住這些優秀企業,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為企業的人才安居和落戶提供便利。政策的重點還應該放在如何為企業導入良好的產業生態和配套等方面。在具體的區域上也可以有所差異,例如金山區醫用包裝材料比較發達,企業可結合本區特色在產業鏈低端環節中尋找技術亮點,發展上海市高端醫藥材料包裝,提高醫藥產品保存時間、減少耗損、加強清潔原料的使用、降低成本,形成區域競爭力。同時加強區區聯動協調,建立產業園區協調組織,形成常態化的交流機制。
三是推動特色園區的技術創新融合。在生物醫藥研發企業周邊可以布局軟體信息產業、檢測測試、服務外包機構集群等,通過產業融合布局推進技術融合創新,在生物醫藥製造企業周邊布局人力資源企業等,形成完善穩定的產業鏈結構。發揮企業在基地內部不同園區間的空間集聚效應,形成具有一定規模、政策統一、高度集聚的發展格局。促進知識、技術、人才、資金在基地內部的流動,資源在基地內部的整合、資源的共享、優勢互補,發揮空間集聚與擴散效應,破解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空間拓展難題。
四是加強遠郊特色園區的產業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在「十四五」期間加大特色園區周邊的產業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投入,新建高品質的學校、醫院和購物中心,加強特色園區與中心城市的交通網絡建設,提升整體連通性,促進產城融合。
[本文執筆人:戴躍華。課題負責人:張俊、李顯波,課題統籌協調:田春玲,課題組成員:張雲偉、柴宗盛、王琳傑、姜乾之、崔園園、戴躍華、張靚。感謝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開發區協會和禮森(中國)產業園區智庫對本次調研的幫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