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亮相之後,我國還將迎來哪些科學衛星?
中國科學院今天給出答案:將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開展衛星研製。
具體來看——
愛因斯坦探針(EP)將在軟X射線波段對宇宙天體開展高靈敏度實時動態巡天監測;有望在發現和探索宇宙中沉寂黑洞的耀發、探尋來自引力波源的X射線信號、發現宇宙中X射線劇變天體等方面取得科學突破。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是我國首顆空間太陽專用觀測衛星,將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由中歐科學家聯合提出和研製,對向陽側磁層頂、極尖區和地球極光進行全景成像,同時對地磁場和等離子體進行原位測量,提高人類對太陽活動與地球磁場變化相互關係的認知;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圖片來源:歐洲空間局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是在引力波研究方向提出的「機遇性」項目,將與地面引力波探測器聯合觀測,可更加全面地發現引力波伽瑪暴及新的輻射現象。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中國科學院供圖
在背景型號中,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XTP),以「一奇(黑洞)二星(中子星、夸克星)三極端(引力、磁場、密度)」為科學目標,是由中國領導的、20多個國家參與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
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XTP),中國科學院供圖
今天,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專項將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開展衛星研製,並部署了一批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此外,專項還將圍繞空間引力波探測、宇宙起源與演化規律、太陽系的誕生和系外宜居行星探測等開展系列關鍵技術攻關和技術驗證。
專項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說,專項將聚集國內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團隊,持續探索浩翰宇宙未知的奧秘,通過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實現科學上的重大突破,並帶動相關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為我國空間科學領域早日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
記者&微信編輯:邱晨輝。
除署名外,圖片均來自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