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戰國初魯(或宋、楚)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因為在科技上做出突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科聖」。為了紀念墨子,滬上產學研聯合研製的太陽能飛機命名為「墨子號」;我國2016年8月16日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也命名為「墨子號」。潘建偉院士說:「墨子最早提出光線沿直線傳播,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的名字命名量子衛星,將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等,魯國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因為「般」和「班」同音,且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出身於工匠世家,從小就參加過許多土木工程勞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成語「班門 弄斧」,就以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來形容那些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的人。可見魯班在技術發明上的傑出成就。
那麼,墨子與魯班,誰才是「天下第一巧匠」?我們可以從魯班與墨子的三次較量看出端倪。

1.比賽造「飛機」。
墨子曾潛心於研製「飛機」的實驗,用了三年時間,造成了一個「木鳶」,在天上飛一天才落下來(《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篇》:「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這玩意可以算作中國古代最早的「無人機」了,墨子的弟子對此讚嘆不已。不過墨子搞發明的主要動力是給人民群眾做事,看到這個「木鳶」雖然好玩卻實際作用不大,就放棄了這方面的鑽研,改行去研製陸上交通工具了。

魯班知道了這個事,一心想超過墨子,就用竹木造了一個「鵲」,在天上飛了三天都沒落下來。(《墨子·魯問》:「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上天」)於是魯班到處炫耀,認為自己超過了墨子。墨子卻對魯班說:「你做的鵲,不如匠人做的車軸上的銷子,一會兒削成一塊三寸的木頭,可以擔當五十石重的東西。所以,平常所做的事,有利於人,可稱作精巧;不利於人,就叫作拙劣了。」

魯班心裡不服氣,心想都是「巧匠」,憑什麼你比我紅,弟子比我多?好不容易我做個東西在天上飛的時間超過了你,還要被你批評「不利於人」。 魯班心中憋著一股氣呢,存心要壓倒墨子。於是就有了第二場比賽。
2.比賽造兵器。
魯班南遊至楚,為楚國設計了船戰用的武器「鉤」、「鑲」等設備。敵船後退可以用「鉤」鉤住它,敵船進攻可以用鑲推拒它。於是,楚國人憑著這種優勢,屢次在水戰中打敗越國人。看到了自己發明兵器的巨大威力後,魯班覺得這次墨子不能再批評自己的發明「不利於人了」,於是再次得意洋洋地向墨子誇讚他的巧藝。
誰知,墨子卻回答說:「我義的鉤、鑲,勝過你船戰的鉤、鑲。我以『義』為鉤、鑲,以愛鉤,以恭敬推拒。不用愛鉤就不會親,不用恭敬推拒就容易輕慢,輕慢不親近就會很快離散。所以,互相愛,互相恭敬,如此互相利。現在你用鉤來阻止別人,別人也會用鉤來阻止你;你用鑲來推拒人,人也會用鑲來推拒你。互相鉤,互相推拒,如此互相殘害。所以,我義的鉤、鑲,勝過你船戰的鉤、鑲。」 (《墨子-魯問》)

魯班見墨子還是振振有詞,不肯服輸,就決定揀墨子最擅長的守城下手,與墨子比賽一下攻守技巧。於是,魯班潛心研製攻城的武器,決心與墨子再比賽一下到底誰的發明更厲害。

3.比賽「攻守」。
墨子是個傑出的科學家和軍事家,但由於墨子反對戰爭,主張「非攻」,他就只研製守城器具及防守方面的兵法,有許多創造發明。有個成語叫「墨守成規」,它最初的意思就是指墨子善於守城。不肯服輸的魯班為楚王打造了「雲梯」等一系列攻城的器械,慫恿楚王進攻宋國,挑戰一下墨子的防守。

果然,一向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立即派自己的三百多名弟子去幫助宋國守城,同時親自出使楚國遊說楚王放棄攻打宋國。墨子展開自己擅長的墨辯邏輯,很快在道理上讓楚王認識到進攻宋國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楚王仍堅持說,魯班已經發明了攻城器械,自己一定能拿下宋國。於是墨子解下腰帶模擬城池,請魯班拿自己發明的武器模型攻城,墨子則拿出自己發明的守城器械模型防守。在楚王面前,魯班使盡了自己攻城的器械和方法都無濟於事,但墨子防守的工具和戰術還有綽綽有餘,並言明自己的弟子已經受命去宋國守城。楚王見取勝無望,終於放棄了對宋國的進攻。
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之後,魯班終於認識到墨子在創造發明上的功底完全不亞於自己,而他之所以拒絕在前兩場比賽中與自己較量,是因為他受自己的「三觀」影響,拒絕搞對人民不利或用處小的東西罷了。認識到墨子人格的高尚後,魯班心悅誠服地對墨子說:「我沒有見到你的時候,我想得到宋國。自從我見了你之後,給我宋國,假如是不義的,我不會接受。」墨子則說:「我沒有見你的時候,你想得到宋國。自從我見了你之後,給你宋國,假如是不義的,你不會接受,這是我把宋國送給你了。你努力維護義,我又將送給你天下。
有個寓言故事講公雞找小蜜蜂、青蛙等小動物比美,它們卻都不搭理自己,很生氣。老牛教導他說:「美不美不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人類做事!」其實魯班與墨子的「第一巧匠」之爭也類似於此。「第一巧匠」之巧不僅要比外在的手藝,更要看各自心靈的高低,這正如孔子說「君子不器」。經過墨子的人格感召,魯班放棄了「機巧」之爭,就這樣,這兩個著名的巧匠在「義」的方面達成了一至,和平友好地結束了這場誰才是「天下第一巧匠」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