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節用、節葬與非樂的主張

2020-11-22 騰訊網

春秋戰國時代的統治貴族,窮奢極欲。聚斂金銀珠寶,收集奇寶石玉、珍奇鳥獸狗馬,衣彩紋繡,雕梁畫棟、將宮室建設得富麗堂皇,毫無節制增加車船、兵器的規格與數量。禮節繁瑣,又沉湎於聲樂。

統治貴族不僅奉生厚,奉死也厚,盛於厚葬久喪的風俗。貴族埋藏,棺槨多重,陪葬品豐富,紋彩的衣物、金玉珠寶裝飾在身上,帷幕帳幔、鐘鼎、鏡子、酒壺、戈、劍、羽旄等物品大量地埋藏於地下,還有車馬、活人殉葬,墳墓堆積得象高山。

然而,百姓的生活卻常常掙扎在死亡線上。他們負擔沉重的賦稅,還有各種勞役、兵役。終日勞苦,得不到休息,卻食不裹腹,衣不能禦寒,居室不能安固。墨子認為,統治者貪圖享樂而無限度地虧奪百姓的衣食,才導致百姓財用匱乏的結果。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殘酷的社會現實刺激了墨子提出了節用、節葬、非樂的主張。

01墨子的節用主張

墨子說,聖人治理國家與天下,不需要掠奪他國的土地和人民,就可以使國家和天下的財用增加一倍。大家聽了一定十分奇怪,不用增加財富,就可以使用度成倍增加,如何實現呢?墨子回答說,「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什麼是「無用之費」呢?

舉例來說,飲食的功用是飽腹充飢、補充氣力,足以使手腳強壯、耳目聰明即可。那麼、追求五味的調和,味道的多樣,還要從遠國運回奇怪的食物,對於食物充飢補氣功用沒有增加,這就「無用之費」。

衣服的功用,冬則禦寒,夏則防暑。所以,冬天要加厚,夏天則輕薄。那麼多花邊與文飾有什麼用呢?不能增加衣服的功用,卻增加了費用。這種費用也是「無用之費」。

房屋的功用,冬則避風寒,夏則避雨溼,有盜賊則防侵入。房間蓋那麼大,那樣多,雕梁畫棟,裝飾上奇形怪狀的鏤飾。不能增加房屋的功用,還要增加費用,這也是「無用之費」。

聖人為了幫助人們對付兇禽猛獸,製造了各種兵器與鎧甲。凡是增加它們鋒利、輕便、堅固性能的製作,都要增益;不能增加這些功用,反而增加用度的,就是「無用之費」。車用於走陸路,船用於行水道,交通四方。促進這些功用,使它們使用時輕快便利的,就要增益。不能促進這些功用,反而增加費用的,就是「無用之費」。

這樣看來,墨子認為人類的一切用度,都應當是滿足人身最低的限度的需求為標準。如,衣能裹腹,衣能禦寒,室以安居。超出這個標準,只是為了漂亮而不能增益其功用的都屬於浪費。要依據這個標準來衡量,貴族統治者奢侈生活都屬於需要去除的「無用之費」。這說明墨子要求貴族與百姓應當過相同的滿足最低生理需求的樸素生活,這也是聖人的法度。墨子法禹,認為大禹才是聖王的代表。

02墨子的節葬主張

厚葬久喪,一直受到儒家學者的支持。孔子就支持三年之喪,《論語》中就記載著孔子與弟子宰我討論三年之喪的對話。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在這段對話裡,宰我認為三年之喪太長了,孔子則認為,小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父母去世守三年之孝是天下通行的喪期。但是,厚葬久喪的風俗包含著人力與物力的極大浪費,墨子從節用立場出發,不能容忍這一現象,所以提出了節葬的觀點。

其時,過繁過重的厚葬習俗,可以耗盡窮苦人家的所有的積蓄,甚至使他們背上沉重的債務。就是貴族人家也要令其府庫空虛。這說明,厚葬之風的浪費是很嚴重的,百姓辛辛苦苦換來的衣食之資都被貴族搜颳了去,埋到地下,活著人卻都用度不夠。

古者統治者不僅陪葬的物資豐厚,還要殺人陪葬。天子人殉多則數百,少則數十。士大夫人殉,多則數十,少則數人。這是對人力的時最為殘酷的損害。貴族厚葬,百姓則日用不足,於是上下積怨,貴族與百姓的矛盾日益激化,天下就不能安定。

儒家高唱孝道,為厚葬久葬之風推波助瀾。按照禮制,孝子哭喪必不用正常的聲音,身住在草廬之中,睡在茅草之上,餓了也強忍著不吃,冷了也忍著不穿,故意將自己的身體搞垮,使面黃肌瘦,眼睛凹陷,顏色黧黑,耳目不聰明,手足不勁強。被人攙扶才能起,拄著拐杖才能走。這樣的生活,還要維持三年,才能稱得上盡孝,才能稱為上士。

不僅如此,依照禮制,君死喪三年。父母死,喪三年。妻與長子死,喪三年。伯父、叔父、兄弟、庶子死,喪一年。姑姑、姐姐、外甥、舅父死喪五月。按照這種禮制,王公大人必不上朝聽政,士大夫必不能治理政事,農夫必不能耕稼樹藝,百工必不能制製造舟車器具,婦人必不能紡織。

王公大人、士大夫不能治政,天下必然混亂,農夫不能耕稼,日用必然不足。生產生活的秩序遭到破壞,天下必然不得太平。

03墨子的非樂主張

墨子衡量一個政策的好壞,始終堅持功利的觀點。一項政策,如果能夠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好政策。反之,就不是好政策。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不能富貧、眾寡、安危、定亂,無助於天下生利除害,所以墨子說:「從事於音樂是不對的。」

統治者為了聽音樂,就要厚斂於民,置備一套樂器,這是奪民之利,掠民之財。有了樂器,還要找人來演奏。從事演奏的樂師,不勞而獲,還必須要精美的食物,穿著華麗的衣裳。因為吃得不好,顏色就不值得看。衣服不華美,身形動作不值得看。不勞而獲的人多了,老百姓的負擔必然就要加重。

選擇樂師必然不能選擇老弱與幼小的人,必然選擇壯年的男子或女子,這樣致使男子不能耕田種地,女子不能紡線織布。耽誤了生產,人民衣食便不足。有了樂隊,有了樂師,王公大人自己欣賞必然不覺得不盡興,必然要與人共同來欣賞。如果與官員一同欣賞,必然要荒廢他們治理政事,如果與百姓一同欣賞,必然要耽誤他們的生產。

天下最大的禍患有三種,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食。然而撞大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不僅無助改善這些情形,反而使這些現象更嚴重。天下國與國相爭,強欺小,大凌小,盜賊橫行,從事於音樂,無助於安危定亂。

根據了這些理由,墨子提出了非樂的主張。音樂固然好聽,但不能解決廣大人民最迫切解決的生活問題——吃飽、穿暖、安居。音樂不能當飯吃,做衣穿,所以墨子從節用的立場出發,提出了廢除人類藝術欣賞與享受的權利。

《墨子 三辯》篇記載了墨子與程繁關於音樂的一段辯論。程繁認為,音樂有養倦之功,不僅不會影響王公官員治理政事,百姓從事各種事業,反而有所助益。人不能永遠處於工作的狀態,工作勞累了就要休息,休息就要聽音樂。

對於這個問題,墨子並不直接回答,他說從堯舜,到當下,音樂越來越多,天下反面越來越亂,據此他推論說,音樂對於治國不僅無用,而且有害。表面上墨子勝了這場辯論,但卻逃避了問題。堯舜到春秋時代,天下越來越亂的論斷是沒有根據的堯舜治天下未必比當時的王公貴族更高明。

墨子不僅剝奪了人們藝術享受的權利,還將人們休息的權息一起剝奪了。這可以從墨子與墨家生勤死薄,以自苦為極的生活態度看出來。在那個時代,貧苦大眾無權享受音樂,音樂是貴族專有的奢侈品。墨子非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04小結

墨子節用的立場是從功利角度出發而做出的。不過,他的功利僅限於維持人類最低的物質生活需求。飲食能充飢補氣就好,味道是否鮮美,味道是否調和,是無須考慮的。衣服冬暖夏清,足以覆體就好,服裝是否美觀、華麗,也是無須考慮的。言外之意,只要能吃飽穿暖,美味與美觀,對於人沒有實際用處。

節葬主張是對於當時天下厚葬久喪習俗的反動,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我們現代的喪葬習俗,是符合墨子觀點的。死去人既已埋葬,活著人就不應當久哭,而應當儘快從事生產。

墨子非樂的主張過於偏激,他依據狹隘的功利觀念,主張廢除人們音樂藝術享受的權利,認為音樂是一種不能加利於民的東西。可能,對於當時的貧苦百姓,他們真得沒有音樂,或者不需要音樂。音樂是貴族的專利品,既然老百姓能夠沒有音樂,為什麼貴族就不能?

參考資料:

《墨子》中華文化講堂 註解

《任繼愈談墨子與墨家》 任繼愈 著

相關焦點

  • 天下十豪:先秦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十位思想家
    天下十豪是指先秦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十位思想家。出自《呂氏春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 看《漁樵問對》,觀世間利益之相食
    樵者過之,弛擔息肩,坐於磐石之上,百問於漁者。曰:「魚可鉤取乎」曰:「然。」曰:「鉤非餌可乎」曰:「否。」曰:「非鉤也,餌也。魚利食而見害,人利魚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異也。敢問何故」漁者曰:「子樵者也,與吾異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為子試言之。彼之利,猶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猶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 墨子:俠之大者的功利主義
    許是愛之深,所以責之切,他乾脆自立門戶,專門批評儒家。 他主要從四點詬病儒家:不信鬼神、厚葬、禮樂、以及命數之說。與之相對應的墨子強調天志、明鬼、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 儒家說不信鬼神,墨子偏要說上天有自己的意志。儒家說"事死如事生",墨子偏要說為了人民的財富和精力一定要節儉,葬禮更要節儉。
  • 努力實現「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原標題:努力實現「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專題深思)   人才興則民族興,人才強則國家強。當下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夢想,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習近平同志強調:「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
  • 樂動天下智能單車:完美騎行從這裡開始
    2016年北京科技周上新亮相的樂動智能動感單車,似乎為熱愛運動的人們開闢了室內健身新天地,足不出戶便可開啟完美的騎行體驗。在今年的北京科技周上,樂動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用「智能搖擺」來定義單車,「智能」無疑成了本款車最大的招牌,單車一經亮相,便收穫了無數的稱讚。智能開闢新天地。
  • 人民日報仲祖文: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國家要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創新人才的聚集,應該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體現了我們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彰顯了當代中國求賢若渴的真摯誠意、廣納英才的博大胸懷。   1400多年前,唐朝施科舉之制、行開放之策,網羅遴選天下英才。看著魚貫而出的新科進士,唐太宗發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得意之嘆,由此為「貞觀之治」的盛世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 《周易》裡的家、國、天下與處世之道!
    「天尊地卑」闡述的是君臣關係的一種理想的存在,但「坤」卦《文言傳》裡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可見「天尊地卑」的理想環境並不是絕對的。正如《周易》第四十九卦「革卦」的彖辭所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西漢的賈誼、晁錯就是這樣,他們把文章所具備的「經國之大業」的政治功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其文章的主題都關乎當時重大國事和國策,從治國策略上看,他們都提倡仁政的思想,主張以民為本,而且禮法結合。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捆綁在一起,在對政治的關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念。即使是隱士陶淵明,在他的思想深處也或多或少地隱藏著一種事功精神。
  • 虎牢之戰:大唐統一天下的最關鍵之戰
    鄭亡,則夏不能獨立矣,不如解仇除忿,發兵救之。夏擊其外,鄭攻其內,破唐必矣。唐師既退,徐觀其變,若鄭可取則取之,並二國之兵,乘唐師之老,天下可取也。」建德從之,遣使詣世充,許以赴援。(資治通鑑)中書侍郎劉斌向竇建德進言:「現在唐、鄭、夏三足鼎立,唐強鄭弱,若唐破鄭,必然攻夏。不如救鄭,內外夾擊,合力滅唐。
  • 司馬光的政治思想比較複雜,主張以仁義禮信治國治民
    他尊孔稱儒,主張以仁義禮信來治國治民。他主張對百姓實行仁政。所謂仁政,就是要「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用當代的話說,司馬光的「興教化」,也就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改變社會風氣。司馬光認為文化教育是國家大事,應該抓緊抓好。如果天下百姓思想不一致,就不可能同心同德地為宋朝統治服務,就會發生問題,動搖統治基礎。因此,他十分注重學校教育,注重形成好的社會風氣。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孟子與荀子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在〈告子上〉裡對「人性本善」的看法有很多闡述,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如水向下流,人性沒有不善的,正如水沒有不往下流一樣。
  • 儒道兩家的政治觀點、思想方法之比較
    一、 就源流而論,儒道兩家皆承自吾國歷史傳統之學術與智慧,但道家思想中經隱者之一變,而為退避恬淡;儒家自孔子問禮之後,始終承繼正統文化而發揚之,故主維持舊制度、禮儀,並認倫理道德為修身治國之圭臬。孔子主張「正身」,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 粗暴浮誇的網絡語言有百害而無一利-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種被稱為「嚇尿體」的文章,通常盲目自大,無限誇大某一事物,用粗暴煽情的語氣,故意製造一種驚人、浮誇的效果,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胡言亂語或標題黨,甚至涉嫌虛假新聞,卻每每引來集體狂歡和大量點讚。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日益強盛,國人生活日益富足,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
  • 《走進國學》楊景龍: 「新天下耳目」的蘇軾詞
    蘇軾的這些貢獻讓其在詞壇佔有重要地位,後人用「新天下耳目」來形容蘇軾詞作的獨特。  本期節目起,國家二級教授、安陽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楊景龍老師將和大家一起分享「新天下耳目」的蘇軾詞。    通過楊景龍教授的梳理,我們知道詞其實是一種和樂歌唱的詩體。
  • 曾國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的一位名臣,被稱作「半個聖人」,為官之人對他不會陌生,他的官場之路可以用「平步青雲」這個詞語來形容了。當曾國藩在說到成功之道時,曾表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這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會失敗,很大原因就在於兩個字——「惰」和「傲」。
  • 《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中國十大最害人俗話,第一個是「天下烏鴉一般黑」
    天下烏鴉一般黑   天下烏鴉一般黑,主張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個活口兒也不留。在管理學上這叫「暈輪效應」,例如:談到東北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我知道,東北人都豪爽。」談到河南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我知道,河南人都愛騙。」談到曰本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曰本人,沒有一個好東西!」   東北人都豪爽嗎?不一定!
  • 「敢為天下先」——廣東人的性格特徵
    古往今來,翻開史冊,敢為天下先的廣東人,比比皆是。廣東人敢做改革的排頭兵,敢殺出一條血路,所以辦經濟特區,先行一步,非他莫屬。不僅在衣食住行方面,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工藝等各個方面,廣東人都敢於探索,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歷史書上說,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什麼促使他開眼看世界的呢?是廣東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