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政治思想比較複雜,主張以仁義禮信治國治民
提到司馬光,大家肯定會想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吧,但是他成為大臣時都做了哪些貢獻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司馬光為官時發生的故事,請大家往下看。司馬光的政治思想比較複雜。他尊孔稱儒,主張以仁義禮信來治國治民。他主張對百姓實行仁政。所謂仁政,就是要「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用當代的話說,司馬光的「興教化」,也就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改變社會風氣。司馬光認為文化教育是國家大事,應該抓緊抓好。如果天下百姓思想不一致,就不可能同心同德地為宋朝統治服務,就會發生問題,動搖統治基礎。因此,他十分注重學校教育,注重形成好的社會風氣。
當然,他所提倡的思想道德和社會風氣,不能超越封建思想道德的範疇。但是,司馬光的立足點,是要對人民實行「仁政」,不主張對百姓實行殘暴統治。他甚至認為,老百姓反抗朝廷,發生暴動,責任不在人民,而在於統治者;是各級官吏官逼民反,而不是百姓天生要造反。為防止百姓主要是農民起義,司馬光強調要「修政治」,即選用好人才,修改好政策法令,嚴明法紀等。司馬光的「養百姓」,就是要寬待百姓主要是農民,不要過分剝削農民,壓迫農民。在司馬光看來,農民是天下衣食的直接生產者,如果不讓農民休養生息,維持簡單再生產,那麼,不但農民活不下去,國家也將貧窮衰亡。
這種「民為貴」的民本思想,支配著司馬光的行動。他一再反對當朝向農民增加稅收。他極力勸諫統治者不要揮霍民財。由於災荒,許多州縣老百姓受飢挨餓,「民多菜色」,而朝廷官吏還在那裡搜括百姓,揮霍浪費,他怒不可遏,堅決要求朝廷節省開支,罷宴罷賜。而他自己,則帶頭將恩賜交給公用。由於北宋農民徭役即無償為國家勞動太多,甚至使農民流離失所,司馬光建議減輕勞役負擔。有一次,司馬光拍案而起,堅決要求皇帝「更下詔書,深自咎責,求所以事天養民,轉災為福之道」。
也就是說,司馬光要求皇帝深刻檢討,並且讓大家都知道犯了什麼錯誤;之後,再想辦法如何「養民」即讓人民生活得好些,以轉災為福。這種為民請命的膽量和氣概,當時並不多見。「養百姓」是前提,「利萬物」是目的。所謂「利萬物」,就是有利於物質生產。司馬光不是清談家或空想家,他知道要國強民富,不發展生產,不重視生產,不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是一句空話。因此,司馬光同樣重視社會生產的發展。他明確地說過,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而當時的一些政策法令,已經不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因此,他曾尖銳指出「害農者政也」,即政策阻礙了發展農業。他建議「為今之術,勸農莫如重谷,重谷莫如平糴」。在他看來,光是口頭上叫喊重視農民,勸告農民好好生產,是不夠的,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之能夠安居樂業。所謂「平」,宋初叫「常平侖」,是行之有效的重農政策:在豐收年景,政府以高價大量購買糧食,避免穀賤傷農;而在災害歉收之年,政府則以低價將糧食賣給農民,甚至救濟貧民,以免谷貴害農。這種措施,到司馬光時代已經名存實亡。
司馬光再三主張整頓和恢復「常平侖」以促進農業生產。從上述中心政治思想出發,司馬光在政治、經濟、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對當時的種種弊端,提出了批評。尤其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前,他任諫官和侍從時,更對時政提出了許多革新意見。例如,在人才問題上,司馬光反對冗官成災,因循守舊,無所事事的惡劣風氣,主張精兵簡政,主張打破門第出身,論資排輩的用人制度,主張以實際才德,越級提拔重用各種專門人才又如,當時冗費和冗兵驚人,成為極大禍害,他主張兵在精而不在多,主張還兵於農,不要擴軍,要讓士卒回到農業生產上去而對於國家無度的開支,他更嚴厲要求上自皇帝,下至縣吏,應該節約為民。
再如,司馬光對於當時朝廷麻木不仁,反而以歌舞昇平來掩蓋問題成堆的狀況,十分不滿,指出這是不事進取,得過且過的壞風氣。他強調「務實」,要少說空話,多幹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而他自己,則是埋頭苦幹的務實家。有一次,司馬光叫人去賣掉他家的馬。他囑時賣馬的,一定要講清楚,「此馬夏月有肺病」,不要欺騙別人。賣馬的暗自發笑司馬光簡直老實到愚蠢的地步。還有一次,他為村民講學,村民提出一個怪問題,司馬光老實承認,我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不能解答:以後研究清楚了,再來回答你們。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司馬光為官時有了初步的了解,對這方面題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和我交流一下,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