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政治思想比較複雜,主張以仁義禮信治國治民

2020-12-04 百家號

司馬光的政治思想比較複雜,主張以仁義禮信治國治民

提到司馬光,大家肯定會想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吧,但是他成為大臣時都做了哪些貢獻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司馬光為官時發生的故事,請大家往下看。司馬光的政治思想比較複雜。他尊孔稱儒,主張以仁義禮信來治國治民。他主張對百姓實行仁政。所謂仁政,就是要「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用當代的話說,司馬光的「興教化」,也就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改變社會風氣。司馬光認為文化教育是國家大事,應該抓緊抓好。如果天下百姓思想不一致,就不可能同心同德地為宋朝統治服務,就會發生問題,動搖統治基礎。因此,他十分注重學校教育,注重形成好的社會風氣。

當然,他所提倡的思想道德和社會風氣,不能超越封建思想道德的範疇。但是,司馬光的立足點,是要對人民實行「仁政」,不主張對百姓實行殘暴統治。他甚至認為,老百姓反抗朝廷,發生暴動,責任不在人民,而在於統治者;是各級官吏官逼民反,而不是百姓天生要造反。為防止百姓主要是農民起義,司馬光強調要「修政治」,即選用好人才,修改好政策法令,嚴明法紀等。司馬光的「養百姓」,就是要寬待百姓主要是農民,不要過分剝削農民,壓迫農民。在司馬光看來,農民是天下衣食的直接生產者,如果不讓農民休養生息,維持簡單再生產,那麼,不但農民活不下去,國家也將貧窮衰亡。

這種「民為貴」的民本思想,支配著司馬光的行動。他一再反對當朝向農民增加稅收。他極力勸諫統治者不要揮霍民財。由於災荒,許多州縣老百姓受飢挨餓,「民多菜色」,而朝廷官吏還在那裡搜括百姓,揮霍浪費,他怒不可遏,堅決要求朝廷節省開支,罷宴罷賜。而他自己,則帶頭將恩賜交給公用。由於北宋農民徭役即無償為國家勞動太多,甚至使農民流離失所,司馬光建議減輕勞役負擔。有一次,司馬光拍案而起,堅決要求皇帝「更下詔書,深自咎責,求所以事天養民,轉災為福之道」。

也就是說,司馬光要求皇帝深刻檢討,並且讓大家都知道犯了什麼錯誤;之後,再想辦法如何「養民」即讓人民生活得好些,以轉災為福。這種為民請命的膽量和氣概,當時並不多見。「養百姓」是前提,「利萬物」是目的。所謂「利萬物」,就是有利於物質生產。司馬光不是清談家或空想家,他知道要國強民富,不發展生產,不重視生產,不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是一句空話。因此,司馬光同樣重視社會生產的發展。他明確地說過,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而當時的一些政策法令,已經不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因此,他曾尖銳指出「害農者政也」,即政策阻礙了發展農業。他建議「為今之術,勸農莫如重谷,重谷莫如平糴」。在他看來,光是口頭上叫喊重視農民,勸告農民好好生產,是不夠的,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之能夠安居樂業。所謂「平」,宋初叫「常平侖」,是行之有效的重農政策:在豐收年景,政府以高價大量購買糧食,避免穀賤傷農;而在災害歉收之年,政府則以低價將糧食賣給農民,甚至救濟貧民,以免谷貴害農。這種措施,到司馬光時代已經名存實亡。

司馬光再三主張整頓和恢復「常平侖」以促進農業生產。從上述中心政治思想出發,司馬光在政治、經濟、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對當時的種種弊端,提出了批評。尤其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前,他任諫官和侍從時,更對時政提出了許多革新意見。例如,在人才問題上,司馬光反對冗官成災,因循守舊,無所事事的惡劣風氣,主張精兵簡政,主張打破門第出身,論資排輩的用人制度,主張以實際才德,越級提拔重用各種專門人才又如,當時冗費和冗兵驚人,成為極大禍害,他主張兵在精而不在多,主張還兵於農,不要擴軍,要讓士卒回到農業生產上去而對於國家無度的開支,他更嚴厲要求上自皇帝,下至縣吏,應該節約為民。

再如,司馬光對於當時朝廷麻木不仁,反而以歌舞昇平來掩蓋問題成堆的狀況,十分不滿,指出這是不事進取,得過且過的壞風氣。他強調「務實」,要少說空話,多幹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而他自己,則是埋頭苦幹的務實家。有一次,司馬光叫人去賣掉他家的馬。他囑時賣馬的,一定要講清楚,「此馬夏月有肺病」,不要欺騙別人。賣馬的暗自發笑司馬光簡直老實到愚蠢的地步。還有一次,他為村民講學,村民提出一個怪問題,司馬光老實承認,我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不能解答:以後研究清楚了,再來回答你們。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司馬光為官時有了初步的了解,對這方面題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和我交流一下,我們明天再會。

相關焦點

  • 儒道兩家的政治觀點、思想方法之比較
    一、 就源流而論,儒道兩家皆承自吾國歷史傳統之學術與智慧,但道家思想中經隱者之一變,而為退避恬淡;儒家自孔子問禮之後,始終承繼正統文化而發揚之,故主維持舊制度、禮儀,並認倫理道德為修身治國之圭臬。孔子主張「正身」,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在這一章裡把這些問題拋出來,並非是要對這些事實情況進行一番表述,強調它們是如何對立,實際上他是想要通過道家的思想來剖析這些矛盾為何會存在,以及如何來解決這些難題。老子說過,「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天道缺一,但留一線生機。」任何難題的出現,都會有屬於它的解決辦法。
  • 董仲舒闡述「大一統」政治理念
    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漢代,廣川既是「國」,又是「縣」。《史記》中的「廣川」,沒有寫明是廣川國還是廣川縣。田雯《長河志籍考》:「董子,廣川人。德州者,唐元和十年所徙之長河縣,漢信都國之廣川縣也。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現代思考
    對於古代的政治思想研究來說,研究主體乃是統治者中的精英或是其下屬的機構或個人,同時對於政治的動機與評價涉及權威、治人、民牧等諸多觀念。這樣看來,古代政治思想的研究層次與研究水平以及研究範圍都是超過經濟、社會等一些相關研究的,古代的思想研究也是以政治價值的研究為核心的。
  • 《政治思想簡史》梳理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與人類生活方式、組織形式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緊密相連,W.M.斯佩爾曼在《政治思想簡史》中深刻展現了這一點,並清晰梳理了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的政治思想變遷。進入公元前4世紀之後,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創造了政治思想和理論的第一個高峰。柏拉圖中年主張精英治國,在《理想國》中鼓吹哲人王,晚年後覺得哲人王實在難以挑選,於是在《法律篇》更弦易轍,主張國家退求其次,以法律取代哲人王。如果說,柏拉圖偏重於理性構建,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更注重經驗總結,他反對柏拉圖主張的共產生活,主張精英與民眾妥協,全體公民達成共識,建立一個溫和政權。
  • 他想扼殺法家思想
    孔子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仁政。他一直在自己的母國傳播這種仁義的治國態度,這是他這輩子所堅持的志向。而少正卯這邊所宣傳的,卻是殘忍的法家思想。在孔子看來,法家治國,失去了仁義道德,是絕對不可取的。---《陸賈新語》兩種思想在碰撞的時候,孔子做出了一個比較過激的行為,那就是把少正卯給殺掉了。在孔子看來,殺掉少正卯,似乎就是扼殺了法家思想,其實這可能嗎?03孔子不允許仁義的魯國出現殘酷的法家思想。
  • 2017年4月自考中國法律思想史考試真題完整版
    ,甚至誅殺,下列對此概括正確的是()A、唯仁者宜在高位B、聖君治民之產C、克己復禮為仁D、暴君放伐5、荀子主張「隆禮而亡」,其人性論根據在於()A、性善B、性惡C、無為D、不可知6、「人無長幼、貴賤,皆天之臣也」,這種說法出自()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治國必治邊 治邊先穩藏
    原標題:治國必治邊 治邊先穩藏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提出了「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深刻、透徹、全面地闡明了治國、治邊、穩藏的內在關係,為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大道之中究竟有沒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章比較簡短,意思也很好理解,同時也可以說很不好理解。為何這樣說?不好理解是指其中的邏輯關係,老子所描述的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不和與孝慈,昏亂與忠臣,這四組關係,與我們平常的思維邏輯不吻合,該對立的相應,該相應的卻對立。但我們聯繫【道德經】的全文來看,這章其實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並不矛盾。如第三章的「不尚賢」,第五章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我們來具體解讀下。
  • 孟子,一個充滿浩然正氣、悲憫世人的大師,以及他的思想學說
    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於是乎到各國去遊說。他先到魏國遊說梁惠王,結果不採用他的主張。接著去齊國遊說,並仕齊為卿,齊宣王亦不理睬他。無奈,只好去滕、魯兩國,依然碰壁。孟子只好另闢蹊徑,從事文化遺產的整理工作「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開堂講學傳授他的思想。
  • 孫曉春: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
    只不過由於語言以及思想方式的差別,生活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這些問題有著各自的理解,也有著各不相同的表達方式。正是由於這些共同的思想主題,中西方政治思想的比較便有了真實的基礎,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發掘那些中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共同主題,再看一看中西方思想家對這些主題給出了什麼樣的答案,他們的思想主張在怎樣的程度上符合現代人的理性。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在「親親」「尊尊」原則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提倡人倫道德,主張崇德明善,經後世發展逐漸形成「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的道德思想體系;道家將「道德」視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普遍規律;墨家建立以「兼愛」和「利」為核心的義利道德學說,倡導「貴利重義」的道德思想;法家直面社會現實,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形成以「法」為基本準繩的獨特的道德觀
  •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僅把道家思想理解為老莊思想而忽視了對黃老道家思想的研究。系統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對我們今天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有一定啟發和借鑑作用。   《老子》中的法治思想。《老子》中稱脫離道的「德、仁、義、禮、法」為「道之華」和「愚之始」。
  • 政治哲學史的豐富圖景
    全書既關注政治思想的歷史語境,又凸顯重要思想家的特殊貢獻,體現了漢語學界在西方政治哲學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卷敘述的是17世紀至19世紀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闡釋了具有重要歷史地位與思想影響的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斯賓諾莎、盧梭、託克維爾、康德、黑格爾等人,以及政治哲學流派如蘇格蘭啟蒙運動和功利主義等的政治哲學思想,意圖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主要輪廓,凸顯這一時期核心的政治哲學論題,並在此基礎上梳理和總結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歷史流變、重要思想資源,以及闡明對當代政治哲學思潮的深刻影響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就道家思想學說而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價值觀,出世思想體現為人生價值觀,而政治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的形上根據在於道氣論。基於此,我們以「價值實現」為核心,從道氣論、政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道家價值觀體系的變遷。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開創者,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在老子看來,萬物的生成是由道和某種物質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著萬物的生長和發展。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1956年,熊十力於《原儒》中,明確地指出「儒學總包內聖外王」,更加明確地指出「內聖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的基本命題,這在學術界上並沒有太大爭議。
  • 韓春暉:人治與法治的歷史碰撞與時代抉擇
    (一)中華文化:「人治論」佔據統治地位 在我國,「人治論」的思想可以追訴到春秋時期。其中,孔子、孟子和荀子可謂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種對於德行的極度推崇必定走向人治的理論主張。當然,荀子所主張的「賢賢」則強調所有公共職位都應當是有德行者來擔任,在人治的理論主張中輸入了一些樸素的民主意識。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中國法律思想史真題及答案解析
    《春秋繁露》14.漢初提出「行仁義、法先王」的著名思想家是A.陸賈B.陸贄C.賈誼D.賈島15.認為法是「人君所與天下共者」的晉代思想家是A.張斐B.杜預C.劉頌D.杜宇16.宋代「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說法出自A.
  • 正是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現成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景象
    朕主張應當杜絕奢侈浪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餘,自然不去做盜賊,何必用嚴刑重罰呢!」從此經過數年以後,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人和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唐太宗推行「仁政」與其個人的經歷有關,唐太宗目睹了前王朝的覆滅,並從中總結經驗認為是對待百姓的不公,因此,唐太宗特別感恩於百姓,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