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見】
近年來,在一些網絡論壇甚至紙媒上,常常能看見「X國嚇尿了」「XX認慫了」「XXX後悔了」「XX哭暈在廁所」等標題。這種被稱為「嚇尿體」的文章,通常盲目自大,無限誇大某一事物,用粗暴煽情的語氣,故意製造一種驚人、浮誇的效果,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胡言亂語或標題黨,甚至涉嫌虛假新聞,卻每每引來集體狂歡和大量點讚。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日益強盛,國人生活日益富足,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結合近代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長期處於積弱受辱狀態,國民內心激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力,這是人之常情。不過,當這種自信演變為少數人的驕狂和自大,甚至成為長時間的流行語和文章樣式,則不得不令人擔憂。這種語言和文章,以及其背後的心態,對民族和民族語言,以及國家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就語言背後的心態而言,這種看對方笑話、肆意侮辱取笑對方的心態,與中華民族的和平傳統格格不入。孫中山先生曾指出:「惟中國數千年來,即知和平為世界之真理。人人均抱有此種思想,故數千年來之中國,純向和平以進行」。那些只有通過貶低他者,才能感受到自信的人,實則還是沒有自信的自卑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強大的民族自信源泉。中華民族向來注重和諧相處,即使是對待不可避免的競爭對手,也是以禮相爭,不失風度。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被稱為禮義之邦的原因,而這種原因,也正是古人認為華夏之所以為華夏的根本原因。
文明古國、禮義之邦的傳統,造就了中國人的和平心態,更造就了中國人的典雅風格。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明清小品,這些美麗典雅的語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漢語之所以在世界語言中可以歷五千年而不衰的根本所在。已故臺灣詩人余光中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充滿熱愛,但他的表達方式,就是「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種典雅的表達,與那些低俗無聊的自媒體式浮誇相比,不可相提並論。
所謂「嚇尿體」等浮誇,看似引發嘴上佔盡便宜的狂歡,實則透露出空虛無根的不自信,與魯迅筆下的阿Q毫無二致。當此國家日益強盛,民族真正自強之時,如此浮誇,實屬不必。當代學者費孝通曾說過一句關於文化自信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正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典雅包容在當今傳承創新的典範,足為那些樂「浮誇」不疲而不自知的人鏡鑑。
(作者:施經研,系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