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多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 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低於5克

2021-01-09 騰訊網

(本文來源:陝西日報 9月25日11版)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病已成為全球所面臨的一項重要健康挑戰。雖然慢性病常見於老年人群,但有證據顯示,慢性病越來越具有年輕化的趨勢。在慢性病的發病因素中,不健康的膳食已經成為主要的危險因素,尤其是高鹽等飲食習慣。今天,我們著重給大家介紹一下高鹽的危害。

在我們中國人的餐桌上,鹽的地位舉足輕重。俗話說:好廚子一把鹽!鹽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鹽吃多了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鹽,化學名字叫作氯化鈉,氯化鈉中氯和鈉這兩種化學元素分別約佔60%和40%,他們是保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物質。在一般情況下,人體中不會缺少氯和鈉。當身體裡面鹽或鈉過多(伴隨水過多)時,將會打亂身體固有的平衡,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低於5克。不同年齡段的人,每人每天推薦的食鹽攝入量也是不同的,對幼兒和兒童有更加嚴格的推薦標準。鹽不僅是烹調時加進去的食鹽,還包括了食材中的鹽,以及調味料、輔料中的鹽。

高鹽對身體的危害

(一)高血壓

高血壓是食鹽攝入過多造成的最直接風險,鈉鹽攝入過多,會打破血液中的鈉鉀平衡,造成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又會引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臟病、心肌梗死等。

(二)骨質疏鬆

大量的鈉鹽進入身體,體內的平衡機制就會啟動,身體在努力排鈉的過程中無疑會導致一部分鈣質隨著尿液排出,如果本身就是缺鈣的人群,那就會致使病情加重,最終可能出現骨質疏鬆、易骨折等現象。

(三)腎臟損害

現代人普遍口味過重,殊不知,攝入的鈉鹽越多,腎臟的負擔越大,因為體內多餘的鈉離子都是從腎臟排出的,鈉鹽在升高血壓的同時也在損傷腎臟。臨床發現,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都伴有腎臟疾病。

(四)胃癌

日本的一項研究顯示,經常攝入的鹽量超標,其罹患胃癌的概率要比常人高2倍。因為食鹽中的高滲透液會對胃黏膜造成很大的損傷,長此以往,就會導致罹患胃癌的發病概率增加。

生活中如何減少鹽的攝入量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鹽的攝入量。

(一)做菜時儘量少放鹽

少用醬油、味精、雞精、豆瓣醬等含鹽量高的調味品,可以嘗試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為食物提味。

(二)炒菜臨出鍋再放鹽

這樣鹽附著在食材的表面,而吸附進食材內部的鹽不多,口感鹹味兒足,減鹽不減味。

(三)學會正確使用鹽勺

我們常用鹽勺的規格是一勺2克食鹽,注意是一平勺,不能冒尖兒。一個人一天的食鹽量就是3勺。但因為其他事物和調味品中也含有鹽,所以用鹽量應少於3勺。

(四)少吃含鹽量高食物

少吃如鹹菜、加工熟食肉類和罐頭等食品,多選擇新鮮的蔬菜和肉類。

(五)在外就餐也要少鹽

減少外出就餐或者叫外賣,主動要求餐館少放鹽,主動選擇低鹽菜品。少選擇那些提前加工好的菜餚或主食,因為提前預加工時,可能味道已經調製好,無法根據需求做出調整。菜品葷素搭配,點餐時保證有足量的綠色蔬菜,通常青菜的烹製用鹽量會少一些。可以選一些醬料單獨盛放的菜品,自己蘸料,自行決定口味。

購買預包裝食品時要警惕藏起來的鹽

大家在購買預包裝食品時,要警惕暗藏起來的鹽,仔細閱讀營養成分表,儘可能選擇鈉鹽含量低的食品。一些方便食品和零食雖然嘗起來感覺不到鹹味,但都含有較多的不可見鹽。如方便麵、掛麵、堅果、麵包、餅乾、冰激凌等,建議購買食品時,仔細閱讀營養成分表,儘可能選擇鈉鹽含量低的食品。

請記住,減鹽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慢慢減量,味覺對鹹味的需求也會逐漸降低,不必急於求成。

為了自己的健康,減鹽,從今天開始!

陝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所

正確篩查宮頸癌

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婦科腫瘤的患者日益年輕化,但是,大多數女性對此類疾病並未給予足夠的了解和重視。

宮頸癌是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全球範圍內, 平均每分鐘即檢查出一例新發病例,每兩分鐘就有一名女性死於宮頸癌。

由於性行為提早、多性伴現象增加,近年來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逐漸上升,而且明顯趨於年輕化。國外有報導,30歲以下宮頸癌患者比例達到15%至20%,估計國內的情況也不低於這個數字。曾經有一名病人,由於性生活過早加上多次人工流產,患上宮頸癌時只有23歲。子宮頸癌的致病禍首是人乳頭狀瘤病毒(HPV),這種病毒容易侵入女性黏膜組織,如女性的陰道、男性的包皮以及口腔、肛門等,開始性行為愈早或者性關係愈複雜(自己或性伴侶的性關係複雜),感染宮頸癌的概率就愈高。

發現HPV感染離宮頸癌有多遠?

目前研究表明,HPV病毒感染是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還有性生活年齡早(18歲之前)、性伴侶多、性伴侶的性行為混亂,多育、多次流產,其他的還有衛生條件差等等。

HPV病毒,也就是中文全稱人乳頭瘤病毒。HPV陽性婦女與陰性婦女相比,宮頸癌前病變及癌的風險高出幾十倍甚至幾百倍。HPV有上百種亞型,其中高危型16型HPV、18型HPV,是誘發宮頸癌的主力軍。

感染HPV,是否會演變成宮頸癌,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因素:低危型HPV一般不會導致癌症,但會導致良性疾病。高危型HPV需要格外關注;另外,就是持續感染的問題,連續2年及以上的感染叫持續感染,其實大多數有性生活的女性一生中多少都會有過HPV感染,但是很多是一過性的,也就是說,病毒可以被自身的免疫系統清除掉。只有少數人會持續感染。感染了高危型HPV,即使不治療,也僅有1%的會發展為宮頸癌。

從宮頸癌的癌前病變發展成宮頸癌,通常要經過宮頸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瘤變、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宮頸癌連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至少需要5—10年的時間。

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可以早期預防和治癒的惡性腫瘤,因此,及時發現宮頸癌癌前病變,早發現、早治療、可治癒!

發現HPV感染怎麼辦?

如果僅僅是HPV低危型感染且沒有明顯症狀,可以暫不處理;如果沒有發現糜爛或其他病變,可以不用治療,一年後複查。由於HPV的消退過程需要8—10個月,重複HPV檢測至少要間隔12個月。

另外,目前世界上並沒有針對病毒的特效藥物,HPV也不例外。主流的抗HPV藥物是幹擾素和其各種劑型(比如長效型),其在理論上可以通過調節局部免疫力、抗增生、抗病毒的作用,但並不是肯定的臨床療效,效果最好的轉陰率也就60%至70%之間。

接種HPV疫苗預防宮頸癌

預防宮頸癌,只要做好三級預防措施即可。

一級預防就是疫苗,目前國內銷售的二價宮頸癌疫苗,接種年齡為9至45歲,四價宮頸癌疫苗接種年齡20至45歲。九價宮頸癌疫苗接種年齡為16至26歲。

二級預防就是篩查,篩查是預防宮頸癌最好的、也是最有利的一種措施。建議有3年以上性生活史的女性要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最好聯合進行HPV檢查和TCT(液基細胞學)檢查。檢查的時候,如果發現存在HPV感染,不必過度擔心,大部分人可通過自身免疫力自行消除。

三級預防就是治療,篩查到的不管是癌前病變還是宮頸癌變,都可以通過規範化的治療來消滅它。

早期篩查降低死亡率

通過早期篩查手段,女性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降低60%。

對於21歲以前的女性,即便有性生活,也不推薦篩查。

在30歲前,有性生活後,每1—2年都應進行液基細胞學檢查(TCT)的篩查,若TCT結果正常,則可每 3 年進行一次HPV和TCT的聯合篩查。

65以上的婦女在近10年中的細胞學檢查中無異常者,則可停止篩查。

一旦發現HPV感染,廣大女性患者也不必驚慌,請前往正規的專科醫院進行專項檢查,並結合具體情況與醫生進行詳細溝通。

陝西省腫瘤醫院婦瘤病院教授 王國慶

性早熟危害大 早預防是關鍵

性早熟會導致青少年兒童骨骼成熟加速,骨骺提前癒合,從而影響患兒的成年終身高;會導致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性早熟還可能是腫瘤的徵兆,尤其是男性性早熟患兒。

性早熟及其第二性徵

性早熟是一種以性成熟提前出現為特徵的性發育異常,是指任何一個性徵出現的年齡早於正常人群平均年齡的2個標準差。

第二性徵是指人和動物性成熟後所表現的與性別有關的外表特徵。如女子乳部發達,音調高;男子生須,音調低;雄雞冠高尾長而善鳴,羽毛鮮豔。這些特點都是第二性徵,又稱副性徵。

女性性早熟定義為女孩在8歲前出現第二性徵發育或10歲前月經來潮。

男性性早熟定義為男孩在9歲前出現第二性徵發育。

哪些症狀提示有性早熟?

女孩的最初症狀一般是8歲前乳房開始發育,出現硬塊有觸痛。男孩的最初症狀是9歲以前睪丸增大,陰莖變粗、變長,隨後出現陰毛髮育、腋毛出現。女孩出現月經初潮和男孩發生初次遺精,均較正常孩子明顯提前。

為什麼會引起性早熟呢?

根據下丘腦—垂體—性腺軸 (HPGA)功能是否提前啟動通常分為中樞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

1.中樞性性早熟

中樞性性早熟(也叫真性性早熟)指由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提前激活,導致性腺發育和分泌性激素,使內、外生殖器發育和第二性徵呈現。真性性早熟除有第二性徵的發育外,還有卵巢或睪丸的發育,即女性有排卵,男性有精子的成熟。性發育的過程和正常青春期發育的順序一致,只是年齡提前。主要見於特發性性早熟(佔女孩中樞性性早熟的80%—90%),其次繼發於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如腫瘤或佔位性病變,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男性性早熟者80%以上是器質性的)。

2.外周性性早熟

外周性性早熟(也叫假性性早熟),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內源性或外源性性激素水平增高而導致的性早熟。患兒第二性徵的提前出現並不是受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控制的真正青春發動,而是與各種內源性或外源性異常升高的性激素水平有關,往往由性腺腫瘤、腎上腺疾病、攝入外源性性激素等導致。值得注意的是:不恰當地應用或接觸外源性性激素藥物或含有性激素的製劑,也是引起兒童假性性早熟的一個原因。

如何避免性早熟?

1.減少環境因素的影響:一些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內分泌幹擾化學物質可能導致青春期早期發病或快速發展,尤其是對於女孩。減少和避免兒童長期接觸塑料製品、一次性餐盒及進食各種存在嚴重農藥殘留的食物,可減少環境因素對內分泌系統造成的影響。

2.改善膳食習慣:推薦改善膳食習慣,按時吃早餐,減少晚餐的食物攝入量,減慢進餐的速度,減少高熱量、油炸、膨化食品的攝入,增加食物種類等,來幫助控制體重並預防性早熟的發生。

3.增加體育鍛鍊:建議逐步延長兒童的運動時間,而不是一次增加數小時;不能保證固定的鍛鍊時間,可建議利用其他機會鍛鍊,如爬樓梯、上學路上快步行走、或在看電視時做伸展運動等。

4.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控制和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經常使用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可能引發兒童性早熟,這主要是由於電視或電腦的強光照可導致褪黑激素水平降低,誘發性早熟。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 李社莉

監製:徐建梅

審核:秦 華/馮英傑

責編:王 娜

編輯:康 寧

第567期

相關焦點

  • 株洲人食鹽攝入量日均8.2克,其實5克已足夠
    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不高於5克。 食鹽是「百味之首」,好多菜都是無鹽不起味。湖南人口味偏重,湘菜以麻辣、香辣聞名,用鹽量也絕不少。記者從湖南省鹽業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了解到,株洲人均一天的鹽攝入量為8.2克,高於國家倡議的5克標準。
  • 成人每天食鹽攝取量不應超6克 專家:想要健康請「減鹽」
    新華網北京4月1日電(沈美)食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烹飪的必備調料,科學研究表明,長時間的過度攝取將極大損害人的身體健康。第四次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表明:每天攝入食鹽≥12克者,患高血壓的風險增高14%,每日食鹽攝入量≥18克者患高血壓的風險增高27%。
  • 吃鹽太多太少對身體都不好 世衛:每天鈉攝入量應控制在2克內
    &nbsp&nbsp&nbsp&nbsp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發表的成果顯示,將鈉攝入量控制在每天3至5克的範圍內有益於心血管健康,過多或過少都有可能造成潛在的健康風險。每天吃鹽超過12.5克的人群,控制一下會更健康。
  • 馬鞍山人均每日食用鹽量達11.4克 遠超5克推薦量
    報告中提到,和2000年的數字相比,中國人的食鹽攝入量下降了22.2%,但平均一個「標準人」一天的鹽攝入量依然高達9.1克,距離目前的推薦限量,鹽攝入量5克/天還有相當距離。  作為一座移民城市,詩城馬鞍山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人口,東南西北的飲食習慣在此交匯,那馬鞍山人一年要消耗多少噸鹽,口味是清淡還是偏重?
  • 上海人吃蔬菜與水果的量遠不夠 每天最好攝入12種以上
    /晨報記者何雯亞  昨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最新發布,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每天要走6000步。上海市疾控中心最新調查發現,上海人每天每人蔬菜與水果的量離推薦量差距較大。
  • 吃鹽多的危害是什麼 多食鹽有這六大危害
    鹽是我們家家都會食用的調料,可以說沒有鹽幾乎所有的菜都是去了味道,那麼大家知道吃鹽多了有什麼危害嗎?食鹽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食鹽的營養價值又有什麼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下文吧。吃鹽多的危害是什麼1、惹頭疼很多人都曾有這樣的經驗,吃了一頓豐盛的濃味大餐之後,就容易發生頭疼。最新研究讓受試者分別食用高鹽、中鹽、低鹽的飲食各30天。結果發現,每天吃8克鹽的人比吃4克鹽的人頭痛的次數多1/3以上。
  • 北京提倡合理膳食: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5克 食用油不超30克
    5月18日,北京市第10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召開。《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深度解析啟動。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表示,5月2日,健康北京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首都市民衛生健康公約》。
  • ...精神·樹時代新風》】「食鹽」再次成為主角 亞鐵氰化鉀真的有毒?
    目前國內市場銷售的食鹽全部是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沒有經過添加的只有一些無碘鹽或者大塊的原始礦鹽。亞鐵氰化鉀加入食鹽的作用?綜合來看,食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沒有任何問題,按照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食鹽攝入量和烹調溫度來看,並不會對身體產生毒性,網絡言論並不靠譜,可以放心吃鹽。鹽吃多了,對身體有何影響?
  • 北京等20個城市居民乳製品攝入量均不達標 每天到底應喝多少奶
    近6成公眾不知道每天應喝奶300克   量不足、種類少、奶齡短,是中國人喝奶的核心問題。報告指出,1988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第一次提出了「300克牛奶計劃」,即我國居民每人每天飲奶量要達到300g或相當量的乳製品。
  • 網絡推手 人人喊打:造謠生事 有百害而無一利
    網絡推手 人人喊打:造謠生事 有百害而無一利 原標題: 寫方案、籤合同、做策劃、用水軍……他們精心設計,步步為營;造謠言、生事端、傷無辜、敗風氣……他們造謠生事,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於這樣的網絡推手,應該堅決打擊。  「小泥鰍」掀網上大浪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網絡推手是指藉助網絡媒介進行策劃、實施並助推特定對象,使之產生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人。對象包括:企業、品牌、事件以及個人。
  • 「鹽」多必失:高鹽飲食降低你的免疫力|飲食|免疫力|食鹽|攝入|...
    長時間不吃鹽人會沒力氣,人體需要少量的鈉來傳導神經衝動,收縮和放鬆肌肉,並保持水和礦物質的適當平衡。據估計,我們每天需要約500毫克的鈉,來實現這些重要功能。但高鹽飲食容易引發很多疾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骨質疏鬆、腎臟病、胃炎和胃癌……高鹽還和癌症有關係?
  • 每天吃鹽別超過多少克,近40%的人不知道,我們今天告訴大家
    建議在開展控煙相關工作中,應將控鹽相關知識具體化、實用化、通俗化,並應採取多種健康促進手段,大力推廣控鹽相關工具和技能,使控鹽「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提高大眾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促使大眾主動控鹽。我們今天來科普一下,鈉和食鹽在文獻中常可交換使用,1g鈉相當於2.5g食鹽。
  • 吃進身體損傷肝臟?吃鹽一定要知道這些
    目前國內市場銷售的食鹽全部是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食鹽,沒有經過添加的只有一些無碘鹽或者大塊的原始礦鹽。亞鐵氰化鉀添加入食鹽有何作用?說到「亞鐵氰化鉀」,其主要添加於食鹽的生產過程中;主要用途是為了「防止食鹽結塊」,將粗鹽變為細鹽。
  • 2.4克!山東人均日食鹽攝入量從12.5克下降到10.1克
    五年來,山東人均期望壽命78.5歲,比「十一五」末增長2.04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分別降至4.53‰、5.58‰和12.62/10萬,分別比2012年下降1.74‰、1.86‰和6.32/10萬,
  • 每天應吃多少精製糖才健康? 每天應該攝入多少糖?
    每天應吃多少精製糖才健康? 每天應該攝入多少糖?時間:2016-05-24 12:55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每天應吃多少精製糖才健康? 每天應該攝入多少糖?2012年我國人均食糖消費水平約為10.03kg/   原標題:每天應吃多少精製糖才健康? 每天應該攝入多少糖?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對食糖的消費需求不斷擴大,人均食糖消費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中國已成為僅次於印度、歐盟的世界第3大食糖消費國,且仍保持穩步增長態勢。
  • 減肥每天需要攝入多少卡路裡(熱量)
    減肥每天需要攝入多少卡路裡?   攝入卡路裡的多少沒有統一的標準,要根據每個人的體重和活動量來計算。人體所需的熱量因人而異,影響其的因素主要是勞動強度、年齡大小、氣候變化、體形、體重和健康狀況。
  • 每天添加糖攝入量不超25克?一罐可樂就已超標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範圍內徵求關於擬將每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的推薦上限減半的意見,即從佔膳食總能量的10%降低到5%,相當於成人每天吃的添加糖不應超過25克。而對於一向愛吃甜食的中國人來說,這個標準可以做得到嗎?究竟吃多少含糖食物會超標?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限糖指的是添加糖。
  • 每天要攝入多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能保持身體需要
    根據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年齡,性別,體力活動,疾病情況等等來確定每天攝入的熱量。最為簡單的計算方法就是根據體重的公斤數乘以30,得出的就是需要的熱量,這是較為簡單方便的計算方法,但是數據不完全準確,可以供以參考。
  • 油、鹽、糖過量攝入易影響健康 日常烹調應減少用量
    如果這些烹調用品的攝入量過高,可能就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那麼,油、鹽、糖的攝入量過高,到底對身體有何危害?每天食用量應該控制在多少範圍?怎樣才能控制好調味品的攝入量呢?  過量攝入油、鹽、糖有何危害?  《羊城晚報》提醒,與豬油、黃油相比,烹調油多數是植物油,但一樣會含有較多的脂肪。
  • 浙江人鈉攝入過多鉀攝入太少有什麼後果?容易得高血壓!
    浙江人食鹽攝入量嚴重超標  浙江人鉀攝入量不達標  主要原因是蔬菜吃得少了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天鈉的需要量為2200毫克,但是根據本次膳食調查,浙江省成人(18歲及以上人群)膳食鈉攝入為適宜攝入量的兩倍左右。並且呈現出年齡越大,鈉攝入量越多的現象(如圖所示)。  另外,和內陸居民相比,沿海居民膳食鈉攝入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