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訊 據皖江在線報導,最近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發表的一篇報告引起了國人的熱切關注。報告中提到,和2000年的數字相比,中國人的食鹽攝入量下降了22.2%,但平均一個「標準人」一天的鹽攝入量依然高達9.1克,距離目前的推薦限量,鹽攝入量5克/天還有相當距離。
作為一座移民城市,詩城馬鞍山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人口,東南西北的飲食習慣在此交匯,那馬鞍山人一年要消耗多少噸鹽,口味是清淡還是偏重?2月25日,記者從馬鞍山市鹽務局了解到,馬鞍山去年一年銷售了9000多噸小包裝食鹽,人均食鹽日用量達到11.4克。
一年用了9400多噸鹽人均每日消費超11克
市民吳先生老家在重慶,他從小就習慣了山城的重口味,所以即使來到馬鞍山後,炒菜時他也喜歡多放鹽和豆瓣醬。而他這樣的飲食習慣,卻遭到了妻子的強烈反對。妻子的理由是,吃鹽太多對身體不好,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吳先生很納悶,自己吃鹽真的多了嗎,一天吃多少鹽才合適呢?
記者從馬鞍山市鹽務局了解到,去年一年馬鞍山市銷售食鹽16959噸,較上年的17650噸少銷了691噸。其中,小包裝食鹽9468噸,較2014年的10417噸減少了949噸。
因為小包裝食鹽主要供應普通市民和餐飲企業,以馬鞍山市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馬鞍山市常住人口數226.2萬(2015年數據尚未發布)計算,馬鞍山市人均每日食用鹽用量為11.4克。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食鹽攝取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食鹽攝取量應低於5克。《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中也提倡中國人的攝鹽量應控制在6克以下。以此為標準,如果11.4克鹽全部被吃下去的話,馬鞍山居民的鹽攝入量顯然偏高。但是,馬鞍山市鹽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馬鞍山市人均每日鹽用量雖超過11克,但並不意味著這些鹽全部進入市民口中。因為鹽的用途很多,不是所有的食用鹽都被當做調味品吃下去。
馬鞍山人愛買低鈉鹽多種鹽輪換著吃更健康
市民張女士掌管一家人的飲食,食材以及調味品的採購自然也是她的活。張女士有個習慣,每次買鹽時,她都會每種鹽各買一袋,其實她也嘗不出來每種鹽有什麼不同,但是她認為既然包裝分得這麼清楚,肯定是有不一樣的地方。2月25日下午,記者走進雨山路上一家超市,在食鹽貨架上數了數,共有3種不同種類的鹽。細看這些食鹽,包裝不同,價格也有差異,便宜點的2元錢一袋,貴一點的3.5元。
「海藻鹽、低鈉鹽,這些統稱為品種鹽。」馬鞍山市鹽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說,目前他們經營的品種鹽多達12種,除了海藻加碘鹽、綠色低鈉鹽外,還有深井低鈉、低鈉菇鹽、調味菇鹽等。
「馬鞍山人更能接受品種鹽,但所有品種鹽中低鈉鹽銷量最高。」鹽務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5年,馬鞍山市品種鹽銷量達到4123噸,佔小包裝鹽銷量的4成,比2014年增加1145噸,增長率達38%。其中低鈉鹽銷售2197噸,佔品種鹽銷售總量的53%。
「鹽的品種多,選擇的餘地就大。」工作人員說,因為不同品種加碘鹽有不同的特點,各種鹽輪換著吃更為健康,尤其是人口多、年齡層次大的家庭。
「例如低鈉竹鹽,選取三年生的壯年竹材,裝入優質鹽品,高溫燒制而成。具有補鉀、補碘等特點。而海藻鹽採用無碘綠色精製鹽為原料,添加海藻提取物,碘酸鉀,具有補碘安全、方便、定時、定量,味道鮮美等特點。」工作人員舉例道。
不只是調味品鹽還有很多種用途
對於多數人來說,鹽就是炒菜時用來調味的,殊不知鹽的用途其實很廣泛。例如,驗證雞蛋是否新鮮,只需把雞蛋放在鹽水裡,新鮮雞蛋會下沉,不新鮮的會漂浮;手腳抽筋時,可將鹽炒熱,用布包裹來回擦拭即可緩解。春節過後,很多人家都有沒吃完的蘋果,放的時間久了就會脫水,而把失去水分的蘋果放在鹽水裡,蘋果就會重新光鮮飽滿。
另外,記者還注意到,市面上還有果蔬洗滌鹽、竹鹽牙膏、洗面奶、護髮素等含鹽日用品,甚至還有用鹽塊做的鹽燈,發出淡黃色的光,據說具有美觀、醫療和裝飾等功效。